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五号屠场》中的反讽研究

2017-08-04 07:13张园园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1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反讽文学批评

张园园

摘要:美国著名作家Kurt Vonnegut的代表作《五号屠场》,以其黑色幽默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写作技巧,引发广泛热议。本文以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小说的反讽言语行为,发现反讽起到了突出小说反战主题的作用。同时,进一步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用于文学批评的可行性,为文学语篇赏析提供了语言学理论基础。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文学批评;反讽

一、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批评

英国哲学家Austin于1962年首次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指出语言的功能除了说明、陈述、描写、外,还可以实施某种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分为三类:言内行为,言外行为,以及言后行为。其中,言外行为是该理论的研究重点。此后,美国语言学家Searle进一步将言外行为分为五个大类: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及宣告类(何兆熊,2000)。

荷兰学者Van Dijk建议“将文学当作具有自己的恰当条件的一种具体言语行为”(Dijk,1976),并区分出宏观言语行为(macro-speech acts)在文学作品中决定整个语篇和微观言语行为(micro-speech acts),立足于單个句子。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反讽

Austin认为,要使“言”成功的有所“为”,即通过语言成功地实施某一行为,必须满足三个“恰当条件”:1.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2.说话人必须对自己说出的要去实施的行为抱有诚意。3.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何兆熊,2000)。

Haverkate强调指出:“对诚意条件的反讽性的操作是实施任何反讽性的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Haverkate,1990)。说话人的真实意图与命题内容相反或否定,借以无诚意的言语,以达到讽刺目的,使“言”不能成功的有所“为”。文学作品的反讽不仅表现在修辞上,也表现在人物对话,情节和主题上。

三、《五号屠场》中反讽言语行为研究

基于Van Dijk的理论,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五号屠场》的进行反讽言语行为分析。

(一)《五号屠场》中宏观上的反讽言语行为

《五号屠场》作为冯内古特最具影响力的讽刺幽默小说,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二战时期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作者以一种嘲讽的口吻讲述了二战中德累斯顿的空袭,越南战争以及美国黑人反贫困的斗争等,并通过反讽所执行的主要的言语行为,揭露了战争的荒诞与残酷。从小说的叙述、情节及主题中体现出此种讽刺言语行为。

1.反讽性的叙述

小说共分为十章,真正的故事集中在第二至第九章,第一章和最后一章更像前言和后记。在第一章的末尾,作者说了这样一段话:

例1:

It is so short and jumbled and jangled,Sam,because there is nothing intelligent to say about a massacre.Everybody is supposed to be dead,to never say anything or want anything ever again.

(Kurt Vonnegut,1969,p.19)

故事开篇就以一种自我贬毁的语气提前告知读者,这个故事并不怎么样,关于大屠杀也没什么可说的,可能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而为下文打下铺垫。作者以一种反讽的语气,谴责战争,因为德累斯顿大轰炸,人们换上了“失语症”。战争,让人们内心产生阴影,有关战争的回忆,更是让人精神错乱,无法理智。传统的叙述方式,会使得战争具有前因后果,无法达到想要表达战争恐怖,支离破碎的的效果,为了避免出现这样效果,冯内古特在文章中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讽刺战争的毫无理智可言,惨绝人寰。

2.作品情节安排上的反讽

故事的主人公比利作为一名囚犯被德国人送往德累斯顿——德国一个美丽的非军事区城市。以下是一段有关德累斯顿未被轰炸之前的描述:

例2:

The boxcar doors were opened,and the doorways framed the loveliest city that most of the Americans had ever seen.The skyline was intricate and voluptuous and enchanted and absurd.It looked like a Sunday school picture of Heaven to Billy Pilgrim.

(Kurt Vonnegut,1969,p.148)

这个最可爱的城市在德国其他大城市都遭受到凶残的轰炸,被大火摧残的时候,却毫发未损,连震裂的窗玻璃都看不到。但这对于轰炸后的德累斯顿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讽刺,谁曾想到这样一个非军区城市会遭受惨绝人寰的轰炸。以下是轰炸后的描述:

例3:

There was a fire-storm out there.Dresden was one big flame.The one flame ate everything organic,everything that would burn.The sun was angry little pinhead.Dresden was like the moon now,nothing but minerals.The stones were hot.Everybody else in the neighborhood was dead.

(Kurt Vonnegut,1969,p.178)

轰炸后的德累斯顿成了火的海洋,大火吞噬了整个城市,每个生命体。但最具讽刺的是,当作者准备写这本书时,曾写信给空军索要空袭德累斯顿的详细资料,却得到“很抱歉,此等仍属于绝密信息”,“绝密?向谁保密?”。

(二)《五号屠场》中微观上的反讽言语行为

文学作品中,微观反讽言语行为主要指小说人物所执行的言语行为,即人物交流中的词语反讽。Haverkate对词语反讽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总结出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这五种基本言语行为(朱小丹,2002)。本文将对《五号屠场》中的四类反讽言語行为加以分析。

1.阐述性反讽(assertive irony)

阐述类言外行为的根本条件是“说话人(在不同的程度上)对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实性作出承诺”(Searle,1969)。其目的是使听话人接受话语命题内容,相信其真实性。如果说话人在不相信命题真实性,通过赞扬而进行批评或通过批评予以赞扬来作出某种评价,话语就具有了反讽意味。以小说中作者和Mary OHare之间的对话为例:

例4:

“You were just babies then!”she said.

“What?”I said.

“You were just babies in the war-like the ones upstairs!”

I nodded that this was true.We had been foolish virgins in the war,right at the end of childhood.

“But youre not going to write it that way,are you.”This wasnt a question.It was an accusation.

“I-I dont know,”I said.

“Well,I know,”she said.“Youll pretend you were men instead of babies,and youll be played in the movies by Frank Sinatra and John Wayne or some of those other glamorous,war-loving,dirty old men.”

(Kurt Vonnegut,1969,p.14)

这是一例阐述性的反讽言语行为。作者说这话时违背了合作原则中方式准则(Maxims of Manner)第三条:说话要简洁(Be brief)。作者为寻找战争素材,来朋友家叙旧,却遭到朋友护士妻子Mary的反感,Mary认为书和电影起的作用是为战争推波助澜。因此讽刺挖苦作者“You were just babies in the war-like the ones upstairs!”娃娃本来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作者笔下的Billy才21岁就被迫加入战争,乳臭未干,赤膊上阵,根本不像当兵的,连基本武器,军大衣,靴子都没有。

2.指令性反讽(directive irony)

指令性言语行为的言之所为是说话人试图让听者去做某事,适应方向是世界到言语(Searle,1969)。如果听话人根据语境认为命题内容不合情理,会依据关联原则从命题内容的反面去判断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此种情形下,话语就具有了反讽意味。以Billy 和Weary的对话为例:

例5:

Billy stopped,shock his head.“You go on,”he said.

“What?”

“You guys go on without me.Im all right.”

“Youre what?”

“Im O.K.”

“Jesus- Id hate to see somebody sick,”said Weary.

(Kurt Vonnegut,1969,p.47)

Weary的那句话“Youre what?”就是典型的指令性反讽。Billy被部队遗弃后成为战俘,一直表现得像胆小懦弱的婴儿,被队友攥着走,倍感屈辱。当又一次被队友从突袭中救下时,Billy 发出请求,请求Weary不要管他,扔下他,Weary没有回答“Yes,or no”,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作出反应,回答一句“Youre what?”,Weary认为Billy连发出请求的资格都没有,这对于说话人的请求就是一种指令性反讽。

3.承诺性反讽(commissive irony)

承诺类言外行为是说话人对将要发生的动作作出许诺。承诺类语言成立的前提条件是说话人有能力去完成所承诺的行为,当交谈双方都清楚说话人并没有能力或不可能去实施那一行为时,承诺便赋予了反讽的含意(朱小丹,2002)。以Lazzaro和Blue Fairy Godmother的对话为例:

例6:

Lazzaro told him he was going to have him killed after the war.

“Oh?”

“You made a big mistake,”said Lazzaro.“Anybody touches me,he better kill me,or Im gonna have him killed.”

The Blue Fairy Godmother knew something about killing.He gave Lazaro a careful smile.

(Kurt Vonnegut,1969,p.138)

Lazzaro说 “Anybody touches me,he better kill me,or Im gonna have him killed.”是一种承诺性反讽言语行为。经历战争的Lazzaro变得仇恨、冷酷,说出杀人的话,只是表达对战争的一种愤怒,自己并没有能力去杀别人,其實是对战争残酷的一种讽刺。

4.表达性反讽(expressive irony)

表达类言外行为的根本条件是说话人对某种客观事态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类言语行为主要有“祝贺”、“感谢”、“道歉”、“欢迎”等,它们在交际双方间建立某种社会心理关系。说话人的反讽含意可以从语境中来推断,表达性反讽的主要意图是对听话人的行为做出一个贬抑的陈述(朱小丹,2002)。以小说中作者和电影制片人Harrison Starr之间的对话为例:

例7:

Harrison Starr inquired,“Is it an anti-war book?”

“Yes,”I said.“I guess.”

“You know what I say to people when I hear theyre writing anti-war books?”

“No,What do you say,Harrison Starr”

“I say,‘Why dont you write an anti-glacier book instead?”

(Kurt Vonnegut,1969,p.3)

这是一例表达性反讽言语行为。哈里森说这话时违反了合作原则中方式关联(Maxims of Relation)准则。二战期间,美军对德累斯顿进行大轰炸,惨绝人寰,给人们的内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哈里森对于作者在写一本反战书籍时,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以一种反问的形式问作者“你为什么不写一本反冰川作品呢?”。在哈里森看来,阻挡战争就像阻挡冰川那样徒劳无功,人类的发展免不了会有战争。

四、结语

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从两个不同角度尝试性地分析探讨了《五号屠场》中的反讽言语行为。可以发现,小说的主旨和情节执行宏观言语行为,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执行微观五大类反讽言语行为。通过对小说的反讽言语行为研究,我们对冯内古特的写作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也能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

参考文献:

[1]Dijk,A.T.,Pragmatics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M].Amsterdam; Oxford:North-Holland; New York:American Elsevier,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76.

[2]Haverkate,H.,A Speech Act Analysis of Irony[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14):77-109

[3]Kurt,Vonnegut Slaughterhouse-Five or The Childrens Crusade:A Duty Dance with Death[M].New York:Dell Publishing Co Inc,1969.

[4]Searle,J.R.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朱小丹.言语行为理论与<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60-63.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理论反讽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想象一部另类文学批评史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研究
《小世界》的现实主义革新之我见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言语行为理论视阈下艾丽斯.沃克_紫色中男权话语的显现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
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1期

北方文学·上旬的其它文章
牵丝戏
我喜欢
杨柳依依
爱上《牛虻》
再赏南方风与月
走进母亲的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