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的空间意识

2017-08-04 06:35王伟彤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金锁记张爱玲

王伟彤

摘要:《金锁记》是现代女性小说家张爱玲的代表作,文中蕴含的空间意识是作者对小说现代性进行的有益探索。本文将从小说的物理空间、读者的阅读心理空间、文本的叙述空间三个部分解读小说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理变化及性格特征。探索张爱玲小说中独具魅力的空间意识。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空间意识

“空间意识”这一学说,最早是由美国文学批评家约瑟夫·弗兰克在四十年代末提出的。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多种可能的方式来“扭曲时间”打破情节发展的自然流程的一种叙事方式。他的说法,为现代小说的艺术分析建立了有效的理论模式。张爱玲的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以时间为顺序展示情节的叙事模式,将时间写入“空间”,“历史”和“现实”两种时空在她作品里巧妙融合,创造出一种属于她的能够兼容古今艺术特征的现代美。弗兰克将叙事空间分为小说的物理空间、读者的阅读心理空间、文本的叙述空间三个部分,本文将以《金锁记》为例,探讨张爱玲小说蕴含独具魅力的空间意识。

一、物理空间

程锡林在《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中说“巴克将空间分为三类:静态的空间、动态的空间和虚构的空间。” 静态的空间即小说的物理空间,分为外在的宏观空间和内在的居室空间两种形式。张爱玲小说具有以“上海”“香港”为首的都市空间结构和以“家”这个意象为首的居室空间结构。通过这样一个二维空间,来描写都市市民的日常生活,呈现个体的生活状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和香港,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经济和物质的膨胀,金钱的诱惑都不断滋生着人性的扭曲。而封建势力的残存,“租界”与“华界”的复杂关系,使人们的思想模糊不清。表现在物理空间上,则是西式建筑与传统老房老屋并存。花园洋房上盖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西式客厅中安置着翡翠鼻烟壶和象牙观音像。传统根基上滲透着现代意识,现代意识中彰显着传统文化。这样滑稽、杂糅混乱的物理空间,迎合了殖民文化特征。在这样物理空间里生活的主人公,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物理空间一样,都是杂糅混乱,有一部分现代意识又挣脱不了封建意识的禁锢。

除了地域空间外,最能反应人心理发展变化和观察世态人情的便是人的个体居住空间。张爱玲擅长营造小的空间来展现都市居民个体生活状态。她的笔下时常出现各式各样的“家”这一传统内室形象。《金锁记》中蓸七巧的活动空间是在“姜公馆”这样一个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的封建大家庭。“楼上”和“楼下”是她在这个家的“私人”和“公共”空间。七巧主要的生存空间,是“阴暗的,充满鸦片烟雾的‘楼上,她每天沿着楼梯“一级一级地上去通入没有光的所在。” 作者塑造这样一个封闭荒凉又死气沉沉的内室空间形象,把人物所在的空间背景和内心的意识流动巧妙结合。

无论是深宅庭院还是西式公馆抑或是弄堂,她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也大多是逃离不了“上海、香港”这两个广阔的物理空间,和“家”这一相对狭小的内室空间,成为“广大时代的负荷者”。

二、心理空间

心理空间相对于物理空间来讲,是虚化的,是随着物理空间的存在而变化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体验来感受到文本中人物心里变化的轨迹。张爱玲的小说空间给人的感觉是狭小封闭的,这是因为作家“不把读者的感受向外引向更广大的空间,而是向内倾向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分析人物意识情感的流动,使得宏观的物理空间因人物的悲喜被赋予不同的喻意,让宏观的物理空间和微观的人物心理空间巧妙融合。

《金锁记》里的蓸七巧在生活的空间经历了三层变化,每一个空间都记录着她不同的心理变化。小说先交代七巧的家庭环境,本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单纯善良,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朝气蓬勃,此时她的心理是充满爱的。视线再转移到七巧在姜家当二奶奶的姜公馆,她因别人看不起她的出身,变得自卑,学会去讨好别人,奉承别人。此时她内心积压着的是自卑,敏感,脆弱无助和对这个家庭的深深恨意。她期待在小叔季泽身上看见爱情,小叔却胆怯懦弱,她去嚼小姑云泽的舌根,却让别人厌恶,觉得她无事生非的,她的哥哥曹大年来看她,老太太知道是她家亲眷却连问都没问。她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绝望,在姜家不断地聚积心中的“恶”。第三个场景,则是丈夫和婆婆相继去世后分家带着女儿和儿子单独生活的空间,她不断地释放身上的“恶”,让女儿长安退学、退婚,让她吸食鸦片,毁了女儿的幸福。又将儿媳芝寿折磨至死,也教会了儿子抽食鸦片。

张爱玲善于通过塑造不同的空间来反映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七巧的三个空间,一步一步将她内心的挣扎、对社会的对抗以及妥协,对情欲的追求和退缩,展现地淋漓尽致,波澜起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带着时代“枷锁”的疯狂母亲形象。也让我们在感受七巧每个阶段心理变化的同时建立起主观心理空间体验。

三、叙述空间

文本的叙述空间是与叙述时间相对的。张爱玲的小说文笔细腻,雅俗结合,文白相济,她文章中隐喻和蒙太奇的手法,在线性叙述的基础上拓展了叙事空间,让我们对她小说中的空间意识有进一步了解。

(一)隐喻的运用

《金锁记》中的隐喻,是通过塑造意象表现出来的。“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意象就是有一个想法后,把所要表达出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金锁记》中作为核心意象便是金锁和月亮。

题目便提到了“金锁”。这里的“金锁”,既可以认为是物质意义上的可以锁住什么东西的金子打造的锁,又可以认为是如同金钱一般锁住人的精神意识的黄金枷锁。曹七巧便是带着这样的一副镣铐,过完了她的悲惨一生。而“月亮”这 “月亮”是“金锁”的见证,是曹七巧及这个故事整体的目击者。三十年前的月亮,在年轻人眼里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云朵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而被七巧折磨的芝寿眼中的月光,没有希望,喻示着死亡。“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黑漆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她想死,她想死。她怕这月光,又不敢开灯。”月亮是一条线索,贯穿着不同空间场景的意识流动,体现了不同场景下人物心理的变化。

(二)蒙太奇的运用

蒙太奇在电影叙述艺术中又称为叙述性蒙太奇,它是按照电影情节发展的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因果关系来组接镜头、场面和段落,进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导观众理解内容,表现了事件的连贯性。

张爱玲把蒙太奇手法在小说中运用得炉火纯青,《金锁记》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1994年傅雷先生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就指出:“这是电影的手法:空间与时间,模模糊糊淡下去了,又隐隐约约浮上来了,巧妙的调转技术!” 在这里,作者便是借鉴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技巧,实现了时空的转换,各色人物随着生活场景的转换生动呈现。仿佛电影一样,由十年前的帘子和山水屏条,倏忽在眼前切换成另外一个镜头:十年后丈夫的遗像与现在镜子中已经老了十岁的人。电影艺术将时间的艺术表现和空间的艺术塑造紧密地融合为一体。打破了文本原有的一维空间,使文本更具有立体性和空间感。

四、结语

张爱玲作为独创性的现代作家,她的小说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流程,而是具有想象空间、宏观空间、微观空间、人物的心理空间,多种立体空间的交织融合。她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原型人物”,将人物内心深处的思考上升到人性的思考和对这个时代的思考。在新感觉派的基础上,将小说主旨深化,抓住了最普通都市居民的脉搏。空间意识的流动,与时间性的融合,是整体现代小说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弗兰克.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张爱玲著.张爱玲经典小说集[M].金锁记[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版.

[3]宋家宏著.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258页.

[4]夏志清.张爱玲小说述评.第一版[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猜你喜欢
金锁记张爱玲
名人的味道
文本外文化因素对《金锁记》翻译的影响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CAUTIONARY TALES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