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摘要:孔子祭祀思想真正的内涵是人们通过祭祀活动实现对崇高人性的追寻以及对心中信仰的表达,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想要表达的也是人们祭祀的本质是祭奠心中的神,而不是祭奠客观存在的神,祭祀只是一种过程与形式,是祭祀人祭奠心中神性的流程,而孔子所表达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祭祀思想在现代人们生活中十分贫乏,当代人生活节奏过快,很少有人愿意停下来追寻内心,追求心灵的祭祀,而这种缺乏正是孔子祭祀思想的现代人文价值的根本核心,孔子的祭祀思想要求人们追求心中的神,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我。
关键词:孔子;祭祀思想;人文价值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仍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占有崇高地位的圣物,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思想仍影响着当代人文价值,这种思想表达的是对祭祀活动的一种态度,“如”字表达了对祭祀对象是否存在的不确定性,如果祭祀对象存在,举行祭祀活动是对祭祀对象的祭奠与尊重,如果祭祀对象不存在,就当它存在,祭祀活动的举行是为了将人们心中的人文信仰寄托给“自己”思想中的神,因此,“祭如在”的思想是不管祭祀对象是否客观存在,他只是祭祀人对崇高的人性以及心中信仰的表达,当代的祭祀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祭奠逝者,而是人们心中美好愿望的寄托,是对美好心灵的一种追寻,这也正是孔子祭祀思想想要表达的真正内涵。
一、对“祭如在”的分析
孔子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一句话表达的十分精妙,“如”译为就当、好像,祭祀神明就当神明在,此句话说出了一种不确定性,祭祀对象神不知道存不存在,而真正的是否客观存在又不是十分必要,不管神存不存在,人们的祭祀活动会照常进行,那么,人们所要祭祀的神到底是谁呢?孔子所说的祭祀人祭祀的本质又是什么呢?以下是我对这两点问题自己的见解。
孔子的一个“如”字将祭祀对象推向未知,而也正是这个“如”字将孔子祭祀精神的内涵托出水,神即祭祀人心中的神性。“祭神如神在”而神并不是真的客观存在,而是祭祀人“我”认为它存在,也正是因为有祭祀人的存在才使祭祀对象存在,也就是说神是人们主观意识认为的存在,它不必真的存在,而是人们使它存在。这就很明确的说明了,祭祀的人们并不需要验证自己所祭祀的对象是否存在,人们需要的只是祭祀的过程,祭祀的仪式和体验。祭祀的本质并不是人们真的对神提出要求,表达自己的渴望,渴求帮助,因为“如在”是神在不在的解释。祭祀的过程中,“神”是不在场的,出场的只有“我”,祭祀的“我”能感受到的也只有“我”,并不会体会到神的存在。在这个情境中,参与活动的实际上只有“我”,“神”只是为祭祀提供了背景。“我”祭祀的主要目的是对自己提出要求或者问题,祭祀的对象只是“我”规范自己或者解决问题的介质。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们能发现自己的根本问题,能看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才能升华自己的生命。“我”才能真正的了解“我”的根本需求。所以这是一个自己独立的事情,是“我”通过“神”与自己内心的一次交流,使自然的“我”在那种神秘的环境中呈现在“我”面前,这个过程只有“我”才能进行,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我”去做“我”寻找真实“自我”的过程。故有孔子所说的“我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的对象是否真的存在,这从来都不是孔子眼中的问题,不是说孔子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是孔子没把它当作问题。孔子没有给它存不存在的答案,这是很智慧的。孔子认为我们的能力有限,并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弄清楚,也不能所有的问题都知道准确的答案。要勇于承认哪些是自己知道的,哪些是自己不知道的,不要轻易地下结论,更不要不懂装懂。对待一个问题我们通常是难以容忍它的不确定性,一定要弄得清清楚楚。但是孔子则不然,他对待不知者的态度是一种中庸的态度,不肯定也不否定。对待问题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通过我们的学习,进而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当问题我们无法解决时,我们要让这个问题保存着,但是不要让它对我们产生阻碍,要尽可能的让它对我们发挥好的作用。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些问题是我们永远无法解决的,永远无法认知的,对我们不能认知的问题,我们就不要去思考,顺其自然就好。虽然我们要有一颗探索的心,但是我们首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我们本身相关的问题上,然后要是有精力再去思考那些問题。人应该活在当下,如何过好我们今天的生活才是人们应该关注的,这是孔子的思想,这更是我们每个人要做的事情。当代的经济学中表达世间万物没有是非对错,只要客观的描述就好了,这与孔子的思想正是不谋而合,对待不知者保持中庸的态度,不肯定也不否定,只要追寻自我,拥有自己的信仰就好,这才是智者的智慧,这也是孔子祭祀思想现代人文价值的体现。
二、对孔子祭祀观的分析
依照现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讲,孔子的祭祀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纯属自欺欺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子并没有探究神的存在与否,就妄自下论如神在,这是对祭祀人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但是,正是孔子对神的一种存疑的态度使得某种程度上的自欺欺人也变得十分有必要,自欺欺人换个角度来讲是人们对自己的一种鼓励方式,而这种鼓励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十分有必要的,人作为世界上最具智慧的生物,可以说是最有灵性,人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幸福感,总是导致人们的欲望不断地扩大,自古至今,人这种最具灵性的生物总是在研究人类的起源、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存在等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的本质本来就是没有什么确定的答案的,就像神明一样,只抱有存疑的态度,没有准确的解释,但大部分人总是无法如一个智者一般只抱有存疑的态度就好,他们追根问底,总是以无果收场,长此已久,就会否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产生厌世的心理。正是这时,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思想给了人们寄托,即使神的存在本来就是存疑的态度,但只要给落水人一根浮萍,他就会当作是救命稻草,祭祀人的心理正是如此,他只要心中认为有神的存在,神就是存在的,而祭祀就成了祭祀者救赎与解救心灵的一种方式。这种祭祀并不是对某一种生活方式或是说神明的屈服,而是祭祀者祭祀自己的神灵,自己的神灵不用满足其他人的需求,不用屹立于众人之上,他只是人们对自我的一种盲目的崇拜,是对崇高生命的尊重与追求,所以说孔子的祭祀思想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文教化。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