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榕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高峰,是一本大部头书,涉及的知识太多,内涵很深,要讲透,要让学生对《红楼梦》感兴趣似乎很困难。因此我开始反思课堂,在重新上这节课时,我首先自己重新认识《红楼梦》,通过讲故事、创情景、作对比三个环节来完成课堂教学。
关键词:讲故事;创情景;作对比
《林黛玉进贾府》是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在以往的教材中,此课文是出现在高二的教材,现在让高一的学生学,相信会有一些难度。
课文取自原著中的第三回,它通过一个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讲述宝黛的初次会面,以及为以后的感情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贾府中的主要人物,或实写或虚写,都有了简要的轮廓。篇幅相对有点长,但层次鲜明,语言优美,主要人物的性格已经比较突出的显现。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即是对《红楼梦》的初次感受,也是为以后的整篇阅读奠定兴趣的基石。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一直觉得很困难,因为《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高峰,要讓学生对《红楼梦》感兴趣似乎很困难。而且我也有疑惑,读《红楼梦》似乎是上了年纪的人才做的事,而现在高一我们就需要学习,编者的用意何在?因此我开始反思课堂,在重新上这节课时,我首先自己重新认识《红楼梦》,为什么学生要阅读《红楼梦》,《红楼梦》和青春期的孩子有什么关系?然后我的教学很有新的设计。
一、讲故事——秘密的青春花园
我首先告诉学生《红楼梦》其实是写青少年的一本书,我第一个要讲的就是《红楼梦》中人物的年龄问题。他们全部是少年。大观园里,薛宝钗大概十三岁半,贾宝玉十三岁,林黛玉十二岁,史湘云大概也十二岁左右,更小的是惜春,小说开始时她大概只有八九岁。就是这样一群小男孩、小女孩住在大观园里。让同学们思考,当他们是十二岁的女孩子、十三岁的男孩子,他们在做什么事?像黛玉,整天没事在那边哭,无缘无故地就生气了,计较宝玉对别人好,嫌对她不够好,这就是少女情怀,小女孩情态。所以,读《红楼梦》,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把人物还原到青少年,所以大观园是一个青春王国。
青春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它有一种浪漫,对生死爱恨懵懵懂懂,充满梦幻、忧伤、不确定,也开始尝到人生的失落与幻灭之苦。文本这样的导入方式一下就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他们也迫切地想了解大观园里的这些和他们同龄的人是不是有着和他们一样的青春。
二、创情景——化身林黛玉
《林黛玉进贾府》它通过一个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学生化身林黛玉进贾府走一遭,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侧面了解荣宁二府的繁华,感受这位少女进入贾府后对她心灵造成的震撼。
以往教学中说到林黛玉进贾府是“处处小心,时时在意”,让我们觉得她虽小,但还是很有心机,这次教学我让学生换个心情进贾府,变成幽灵一样进入贾府,因为少女林黛玉进贾府后再也没有走出贾府,最后也在此处香消玉殒,而此时她所走过的路她所见到的一切,我们可以理解成她最后所走的路,最后所见到的一切。林黛玉像梦一样,忽然来了,忽然走了,让学生初步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三、作对比——我更喜欢谁
在作人物形象分析的时候,我也抛弃了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要学生在十二金钗里面选一个他们最喜欢的角色。
大概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注意力都在宝玉和黛玉身上,只看到这两个男女的爱情。想想我们十二三岁的时候,你不知道旁边的同学为什么每天两个人都要挤在一起。林黛玉和贾宝玉就是这样的。其实他们就住在大观园里,走两步路就在一起,可是他们老是觉得那个两步路就是分离,这种分离永远是一个忧伤。
第二次看的时候,你会发现王熙凤这个角色写得好。她十七岁就那么能干,嫁到贾家做儿媳妇那种小心翼翼的状况,以及得到贾母的疼爱,有贾母撑腰,她可以管三百口人,那种利落漂亮。这个十七岁的女孩子成了整个《红楼梦》贾府里面的一个女强人。
分析完后让学生作人物对比,分析两人不同的美。林黛玉的美是收敛的,是精神的象征,她所有的一切都是轻描淡写,她像是一个从天上下来跟大家玩了一场又走掉的女孩子。林黛玉的存在,是一种心灵的存在,她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可是王熙凤一出来作者不惜重墨描写她身上的衣服,因为她是现世里的人。她的美式外放的、张扬的,是物质的象征,她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由此引导学生,《红楼梦》是我们可以一直读下去,在不同的年龄读它。因为《红楼梦》呈现的是一个人生的现象,它让你看到这些人经历的各个样子、不同的状态。
四、作业布置
模仿作者曹雪芹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让学生写一个他们最喜欢的女性。
五、拓展阅读
这堂课没有涉及的内容,同学们课后完成阅读,同时完成《红楼梦》的阅读。
在这次教学的设计上,算是另辟蹊径,有点风险,当时效果还是不错了,课后很多同学都去图书馆借阅了《红楼梦》进行了阅读。但是这堂课还是有一些不足,对课文内容没有全面把握,对课文最后宝黛相见和宝玉摔玉的环节还没来得及涉及。最后的作业,模仿描写学生完成情况不是很好。语文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