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2017-08-04 06:23安朝浪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16期
关键词:初高中因材施教定理

安朝浪

如何搞好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成为高一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客观必要性,要立足教学大纲,认真剖析初高中知识的脉络联系,力求在教学实践中做好课程衔接,以期帮助学生更为高效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一、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1.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主客观因素。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中还存在教材衔接问题:初、高中教学内容有的地方脱节,在教学中若忽视知识的衔接问题,易造成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如果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另外高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实施方法。(1)创造条件。分层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讲清道理。另外教师必须有民主的教风,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2)层次化分。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和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中层、发展这三个目标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3)施行措施。课前预习层次化: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

二、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高中数学较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优化教学环节,注重数学基础知识与教学方法的衔接

客观上来讲,初高中数学教材知识点存在着较大的落差。相较与初中数学“浅、少、易”的特征,高中数学逻辑思维性强、概念抽象、定理严谨,明显地表现为“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大”等特征。因此,为使学生很好地实现初高中数学知识学习中的自然过渡,教师尤其应注意处理好数学基础知识以及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关系。

其一,掌握并利用初、高中教材中的编写特点,优化备课环节。新课改后初中教材在内容深度、广度上面均大为削弱,包括如立方差公式、二次函数图象与方程根分布及韦达定理等知识点均改为在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应就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调整在高中数学教学作出适当的补充,如初中阶段的多项式乘法运算中,学生已接触到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聯系该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拓展学习三个数和的完全平方、立方和、差公式。其二,注重新旧知的关联与对比,教学办法上适度加以铺垫。相对而言,高中数学起步要求较高,紧密联系初高中教学内容,在联想对比中使学生逐步明确概念、原理等知识的内在衔接关系,无疑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入。如立体几何教学就可关联至平面几何知识,进行概念的类比,垂直与平行,圆的性质与球的性质,等等。初高中“函数的定义”的本质联系与形式差异,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 李 翔)

猜你喜欢
初高中因材施教定理
J. Liouville定理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A Study on English listening status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三共定理”及其应用(上)
Individual Ergodic Theorems for Noncommutative Orlicz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