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有庆
摘 要:依托文本,还原对话,能让学生去积极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意义,并能鼓励学生以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不仅读出文本中隐含的深刻意义,甚至读出更丰富、多元的含义。与作者、作品进行心灵交流,在交流中迸发创造的火花,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阅读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共享经验,共享思想,共享创造的过程。
关键词:文本;还原;对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7B-0065-02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是教师和学生展开阅读活动的连接点,是教师和学生对话,师生与作品对话的依托点。孙绍振教授认为,一些语文课堂的分析不是来自文本,而是“从阅读经验、优势记忆中跑出来的”,把它肆意强加给读者。这样的阅读教学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状况。因此,孙绍振教授提出了作品分析的观念和方法的操作性问题,他主张把哲学的分析方法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方法,通过还原和比较进入分析对话。他说,“想象出未经作者处理的原生的状态,原生的语义,然后将之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揭示差异、矛盾来就可以分析了”,这便是“还原法”。我们首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回归文本,深入文本,将孙绍振教授的“还原法”的基本理念活用到教学中,在“还原”中倾情对话。
一、从“矛盾”处入手,还原对话
在教学中,一下就让学生从作品与现实的矛盾、不统一的方面入手有相当的难度,于是我们在进行“还原法”教学前,先引导学生寻找文中自相矛盾的词句进行分析。文章出现矛盾用词的句子或是前后文相互矛盾的,通常是作者的用心所在。抓住矛盾进行探究,便能与作者、文本形成一种对话。
一种是在字面上作者就使用了自相矛盾的词语,这样的用笔是值得细加揣摩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和“穿长衫”显然是矛盾的。站着喝酒的该是些什么人?为什么孔乙己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他的“唯一”表现在哪里?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能把握住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了。
一种是在文章中有前后矛盾的地方,而这些地方恰恰是作者要刻画人物或表达意图之处,耐人寻味。小说《陈奂生上城》在陈奂生得知住店要五元钱的前后,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从一个淳朴、节俭又显得自卑、猥琐的农民变成了自私、狭隘甚至有点无赖的人。陈奂生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前后的反差怎么这么大呢?这就是问题,就是矛盾。而作者在写作时也是怀着对农民的矛盾心态来写的,因而解决这个矛盾,才能深刻地理解作者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他所要表现的主题。
二、从“无理”处着手,还原对话
文本中经常会有一些很平常的词语和句子,似乎没有什么吸引眼球的魅力。但仔细琢磨会发现,这些普通的字句放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境中却有着深层次的意义。
在教学《守财奴》时,我们就注意到这样一些字句。葛朗台在抢夺梳妆匣时,有两个动作“纵”和“扑”。如果把这两个词还原分析,会发现这是两个力度很大的动作,做出这样动作的人应该是一个强壮的人。但是葛朗台此时已是76岁高龄的老头儿。“无理”就摆在学生面前了:在正常情况下,一个76岁的老人能有这样的动作吗?当然不能。既然葛朗台做了这样的动作,那么就一定有他认为非做不可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个76岁的老头做出这样的动作呢?学生很快便反应出:是金子。他的年龄和他的动作就是一个矛盾。这样一个违背常理的动作把葛朗台对金子的强烈的占有欲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这普普通通的字眼,显示出语义的精妙。
葛朗台除了有反常的动作,还有反常的语言。葛朗台太太因为葛朗台毫不讲理地抢夺梳妆匣而晕过去,医生来看病时,葛朗台说:“要不要花很多的钱?要不要吃药呢?”这又是一句不合情理的话。这句话的顺序有问题,违背常理,正是在这里,隐藏着人物的心灵密码。按常规,亲人生病了,家里人首先关注的是病人的病情,而且会要求医生用最好的药,甚至会不惜倾家荡产。可是葛朗台首先关注的是要不要花钱。他是个千万富翁,却舍不得给太太花钱治病,他最怕的就是花钱。破译了这个密码,葛朗台爱钱如命,贪婪冷酷的本性就暴露无遗。
三、从貌似平淡处引导,还原对话
孙绍振教授说,“在学生忽略过去的,没有特别感觉,以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却发现了十分精彩的内涵,而且揪住不放”。
再举《守财奴》的例子。课上学生对文中“骗取继承权”这一部分反映平淡,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人们通常只关注作者写什么,而忽略作者没有写什么。恰恰是这样的地方,如果运用还原的方法,把作者省略的东西补充出来,把作者没有写出来的想象出来,就能获得饱满的审美感受。于是我们要求学生通过人物语言,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尤其是心理活动。揣摩人物之所以这么说,而不那么说的深层原因。
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双方的力量是不均等的。我们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葛朗台说同女儿中间可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为什么葛朗台说“这可不关我的事”?当克罗旭向欧也妮说清事情的真相时,为什么葛朗台要问克罗旭“你这些话保证没有错吗?可以对一个孩子说吗”?为什么葛朗台说克罗旭跟女儿都不会“抢”他的家私?为什么葛朗台多次打断克罗旭的话,还要克罗旭“别多嘴”?为什么葛朗台把一百法郎说成是“大利钱”?
葛朗台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到底有什么样的活动?请把这些作者没有表述出来的,处于原初状态的东西想象出来,推导出来。在这场不是较量的较量中,葛朗台处处提防着没有防备的女儿,最终骗取了女儿的继承权。细细揣摩葛朗台的语言,想象出他的神态,并从中解读他的心理,一个被金钱毒化的灵魂,一个被扭曲的人性展示在你面前,触目惊心。如果你没有对这一部分进行还原分析,你便没有深入到人物隐秘的内心,那么对葛朗台这个人物的理解就会打了很大的折扣,更不能体会到作者的用笔所在。
四、从比较分析中深入,还原对话
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比较有两种,一是同类比较,二是异类比较。
还是以《守财奴》为例。欧也妮和葛朗台是两类不同的人,他们在文中形成了鲜明的對比。欧也妮天真纯洁,一尘不染,是爱与美的化身。对这样一个天使般善良的姑娘,她的父亲却绞尽脑汁算计她。葛朗台为了金钱丧尽天良,岂不已到无以复回的地步了?父女两人显然是一对矛盾,但正是这一对矛盾将两个人物形象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抓住了这对矛盾,就能抓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也就能抓住全文的中心。这是异类比较。还可以用这篇课文进行同类比较分析。四大吝啬鬼,虽然都有吝啬、贪婪的共同点,但仍旧各有各的个性。我们引导学生结合《语文读本》比较:葛朗台和泼留希金有什么异同?他们两人都具有强烈的积聚财富的欲望,葛朗台积聚的是金钱,泼留希金积聚的是财物;他们都贪婪,成为受金钱、物质支配的异化的人,没有亲情可言,甚至丧失了人性。这是他们相同的地方,要从中找出不同来,就要将他们还原到他们所生活的历史情境中去。葛朗台是法国19世纪初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他的最大特征是巧取豪夺,他的发迹是靠侵占大革命的胜利果实与剥夺人民财富发家的,充满血腥及罪恶。泼留希金是19世纪俄国农奴制度崩溃时期的地主,他的最大特征是腐朽和没落,他残酷压榨和剥削农奴,他的没落显示了俄国农奴主阶级的衰亡。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显然使学生对吝啬鬼的形象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
以文本为阅读中心,能让学生去积极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意义,并能鼓励学生以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不仅读出文本中隐含的深刻的意义,甚至读出更丰富的、多元的含义。与作者、作品进行心灵交流,在交流中迸发创造的火花,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阅读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共享经验,共享思想,共享创造的过程。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学生可以从中享受阅读的愉悦、思想的智慧、文化的璀璨、经典的魅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15-54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