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

2017-08-03 02:50王东白于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文化建设校园文化

王东 白于

摘 要:民族高校是全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与其他高校的校园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仅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而且有其特殊的作用。对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研究,有利于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和民族团结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从内蒙古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作用和必须坚持的原则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为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可参考的见解。

关键词:民族高校;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7B-0023-03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这“四大职能”在文化层面上是有机的统一体,在有效发挥四大职能时,都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指的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在高校教学、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以精神文化产物为主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群体中,民族高校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和探讨,一方面可以丰富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体系,为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本文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就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和探讨。

内蒙古民族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民委和自治区政府共建的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截至2016年4月,学校在校本专科生21017人,他们来自31个省(直辖市、区)的2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学生9810人,占学生总数的46.7%。少数民族学生中蒙古族8558人,满族472人,达斡尔族225人,回族169人,鄂温克族117人以及藏族、朝鲜族、苗族、壮族、土家族、彝族、白族、瑶族、布依族、黎族、鄂伦春族、哈尼族、穿青族、俄罗斯族、侗族、水族、锡伯族、仡佬族、纳西族等共269人,分别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87.23%、4.84%、2.3%、1.72%、1.2%和2.74%。有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教职工1818人,其中少数民族职工1013人,占教职工的55.7%。在1013名少数民族职工中蒙古族职工902人,占少数民族职工的89%。

一、内蒙古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2016年3月,课题组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范围内进行了“内蒙古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内蒙古民族大学15个学院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59份,回收率90.6%。对收回的问卷进行了认真统计和分析,形成了《内蒙古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问卷调查分析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内蒙古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良好,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参与度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类和社会实践类活动颇有青睐,对民族传统文化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兴趣浓厚,81.4%的学生对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加民族文化类活动持肯定意见,近50%的学生认为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特殊性和特殊功能。同时,学生们还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例如,要逐步加大校园环境和楼宇建筑中的民族文化因素;要适当突出校园文化活动中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活动;要进一步加大学校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要尽快提炼出学校精神;要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学生的基础文明行为等。

内蒙古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是经历58年的奋斗历史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学校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加强民族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内蒙古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实现创新发展、特色发展。

二、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文化自信”,把文化建设提到了空前的高度。民族高校不同于普通高校,还承担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发挥着自身特有的作用。内蒙古民族大学在58年的办学历史进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施了不同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面向未来,内蒙古民族大学积极适应新常态,树立新理念,提出了“科学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的发展思路和“务实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特色办学”的办学理念,团结带领全校各民族师生开启新的征程,推动学校向前发展。

(一)引领各民族师生的价值观

纵观内蒙古民族大学近58年的发展历程,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校园文化引领的各民族师生的共同價值观——紧密团结、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追求中,一代代不同民族的师生谱写了一篇篇奋斗、发展、成功的篇章。民族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校园文化引领作用,把各民族师生的价值观引领并统一到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上来,才能赢得新发展。

(二)培育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期,极具可塑性,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民族高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聚集的地方,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培育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精神。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发挥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培育功能。因为“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与其他院校的校园文化一样,其德育功能十分明显,对民族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理想信念的确立、行为方式的改变、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对民族精神的培育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内蒙古民族大学58年的发展历史,就是用特有的校园文化培育一代一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过程。在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单一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融入并贯穿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为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输送了近16万名民族精神浓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发挥着作用,贡献着力量。endprint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校园安全稳定

民族高校是开展民族团结的重要阵地,是民族团结之花赖以盛开的沃土。在内蒙古民族大学的校园文化中,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的9月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活动始终以建立“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为主线,贯彻“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思想,以“民族团结杯”篮球赛、民族团结姊妹班、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等为载体,营造民族团结的氛围,促进学校各民族师生大团结,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大前提。2009年,内蒙古民族大学还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模范集体”。

内蒙古民族大学在校园文化中特别重视校园安全稳定,将每年的3月定为“校园安全活动月”,分届次开展。从意识形态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安全检查、安全培训、安全讲座等,同时,将安全稳定融入日常工作。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创建了多个“安全稳定平安年”,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安全的环境。

(四)服务民族地方发展

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民族高校大多数地处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决定民族高校必然要立足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地区发展。如前所述,高校的四大职能在文化层面是有机统一的,所以,民族高校应从“大文化”的视角着眼,发挥自身校园文化的优势,找准切入点,以文化带动服务地方发展。

为了加强服务民族地方的发展,内蒙古民族大学为校园文化注入了“市校合作”理念,在人才培养输送、科研项目合作、干部挂职锻炼、科研成果推广等方面实现市校互动,不仅加强了对地方的服务,而且赢得了地方政府对学校办学的支持,优化了学校发展创新的外部环境。

三、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民族高校因其民族构成的多元和复杂,加之大学生个体个性的差异,使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高校校园文化的独特特点。

(一)多民族文化并存

具体到每一所民族高校来讲,每一位师生都是文化的载体,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师生,身载着各自的民族习俗、民族心理等共同工作、学习、生活在一起,其实就是多民族文化的并存,共实质就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缩影。

(二)受民俗宗教影响

宗教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影响较为深远,也势必会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随着少数民族的发展而积淀下来的节日活动、服饰穿戴、饮食习惯等民俗,也同样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个体承载者,显而易见,对校园文化个体的影响,必然会影响到校园文化整体。

(三)思维方式存有差异

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它体现在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作为组成中华民族的个体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作为由28个民族的师生组成的内蒙古民族大学的校园文化,必然会存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同理,其他民族高校也一样,在校园文化中也存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四、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

从“文化自信”的高度审视,民族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校园文化的特点和特殊作用,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务必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毋庸置疑,少数民族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培养人才的重任。这些人才必须思想道德素质较高、专业知识素质较宽、身体心理素质健康、实践能力素质较强。其中,占首要位置的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就是说,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服务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少数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少数民族高校建设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才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在政治上的忠诚和可靠。

(二)必须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回信中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华民族”这个命运共同体发展和创造了团结和凝聚中国力量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力量,大学时期正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期,所以,高校应当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特别是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高校,由于群体对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居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尤为重要。因此,所有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建设工作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来进行,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当中宣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个辐射源,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例如,可以依托各类讲堂、社团,借助重大节庆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必须坚持贯彻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

少数民族高校,肩负着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任,在对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坚持贯彻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尤为重要。十八大报告中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论述是“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前瞻性的新认识、新观念、新思想。如,“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等。十八大报告关于民族政策的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总的指导和重要基础。新时期,作为少数民族青年学生集中聚居的少数民族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过程中,务必从党的民族政策指导和重要基础出发,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关于少数民族高校和学生的各项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促进稳定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出更多更优的少数民族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會稳定健康发展。58年来,内蒙古民族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重视蒙汉双语教育,培养了大量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为祖国北疆和谐稳定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endprint

(四)必须坚持以民族文化为根,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

以民族文化为根就是要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实际。所谓文化融合,是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是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

民族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坚持以民族文化为根,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就是要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建设中要多融入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以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为原点,吸引和带动少数民族师生投入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在建设中交流、沟通、理解,促进各民族文化在校园的融合,通过文化的融合,促进各民族师生的团结,为民族大团结注入健康基因。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师生中,主体民族是蒙古族,内蒙古民族大学又坐落于科尔沁草原腹地,针对这一地理位置,在校园文化中以蒙古族文化的那达幕、搏克、科尔沁文化节和综合其他少数民族习俗的少数民族文化节等活动为领衔,尊重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在促进民族文化融合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15年7月,由内蒙古民族大学承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中,搏克亮相高校校园是最具代表的证明。

(五)必须坚持自身的文化底蕴,突出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陆续出台了《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民族高校应当抓住发展机遇,谋求发展,凝练办学特色,以自身的特色求生存、求发展。

在特色化发展的道路上,内蒙古民族大学立足内蒙古东部,面向全国,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深入挖掘在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凝练出“博学、明礼、崇德、至善”的校训,谱写出《走向辉煌》的校歌,在办学中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蒙医蒙药为龙头,打造优势学科集群,注重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经过58年的风雨兼程,现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教学设施相对完善、办学形式多样、教学质量优良、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民族大学。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新的发展理念,内蒙古民族大学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又把特色化发展目标提到了更高层次,即经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把学校建设成具有鲜明地方特点、民族特色和學科优势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

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充分挖掘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结合所处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营造独特的教学、科研和育人氛围,形成学校自身特色和优势,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实力,才能走好特色化发展之路。

基金项目:此文系内蒙古民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项目“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SZ2014008)项目研究成果。

参与文献:

[1]林贺.高校校园稳定维护与校园文化建设[J].知识经济,2014,(6).

[2]李光华,秦积翠.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培育[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4).

[3]格日勒图,陈文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5,(5).

[4]哈经雄,腾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杨青.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2).

[6]舒心心.以人为本与民族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研究[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

[7]郭掌印.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论[J].西藏大学学报,2008,(3).

[8]鲍俊辉.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视角[J].发展,2007,(4).

[9]金学明.浅议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S2).

[10]殷波.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1).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文化建设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