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探讨

2017-08-03 07:24赵辉王喜英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赵辉?王喜英

【摘 要】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为适应学校的转型发展,本文探讨了对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应该进行的改革,旨在提高作物栽培学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具备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作物栽培学;课程改革;铜仁学院

一、引言

当前,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应用型人才是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的技能型人才。[1-3]为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提高学校真正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实现“学生-社会-学校”共赢的局面,很多地方院校进行应用型转型。铜仁学院是地方院校,并且作为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积极探索应用转型之路,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作物栽培学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可以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对农业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8]因此,为突出应用型特色、服务地方特色和服务“三农”特色,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作物栽培学课程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作物栽培学主要介绍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包括作物栽培的起源及演化、作物的分类、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作物的光温生态及生育期调控、产量品质分析及实现高产优质途径、作物的繁殖、作物栽培常规技术、设施栽培、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9-10]

在当前地方院校转型发展中,作物栽培学课程内容与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合,与地方产业结合不紧密,所讲相關作物不能体现地方特色,没有突出“实用”与“技能”结合。当前作物栽培学课程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有些内容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新技术内容偏少,失去了作物栽培学的时效性,实例和数据过时,已经落后于现实农业科技的发展步伐。

三、作物栽培学课程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

作物栽培学课程内容改革的创新性体现在把作物栽培学各论、总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编写了浅显易懂的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使其理论知识的学习达到“适用、够用”的原则,包括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写配套教材,并根据专业和地方农业的发展特点及作物特色安排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合理取舍和重组,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教学内容根据生产实际需求进行选取,同时注意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不同作物栽培中的共性的东西则言简意赅,个性的内容应重点突出,教学内容涉及到了地方特有的一些大田作物、蔬菜作物、药用作物、观赏作物、果树作物、西甜瓜类作物等。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要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把问题讲透,而且要生动形象,避免为追求本课程的完整性而造成教学内容上的重复讲授,使学生不会产生厌倦情绪。在作物栽培学的各论中少讲解作物的形态结构特征,除了讲解作物的具体栽培技术外,还应根据专业情况,有目的针对某一作物讲解生产技术、加工及开发利用前景。根据作物生长的季节时令来进行讲解,比如在采茶季节在茶叶基地对学生进行茶叶相关知识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该作物的栽培相关技术。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单一,效果不好的原因由以下几点。一是随着高校人才的大力引进,一些博硕士缺乏相应的教学培训,对教学相关知识掌握不到位,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二是部分老老师,对制作ppt课件不熟练,仅仅依靠文字进行表述,不利于抽象知识点的理解。三是学生农学相关知识薄弱,缺乏对作物的了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需要教师们加强学习,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由于大部分的学生不熟悉农业和作物生长规律,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动画的形式,使学生熟悉作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及相关生长规律。

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主动性的去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二是MOOCs教学,由于作物栽培学是基础课程,并且涉及内容较多,但是课时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开展MOOCs教学,使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时空内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并且也提高提高学生对电脑的熟练程度。三是案例教学,作物栽培学特别注重实用性,在教学中要多采用案例教学,比如果树为什么结果有大小年,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使理论能够运用到实践中。

3、实践教学改革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开展相关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较为重要。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采取对实验和教学实习基地进行改革。

(1)实验内容改革。在学生实验环节,减少不适用试验内容,增加适用性实验内容。采取自主选择的原则,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选择分组开展试验设计,作物生产,直到最后农产品的收获。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的知识来对作物进行管理,涉及到整个生产环节,最后产品的优劣作为实验成绩的主要依据。通过该方式的开展,使学生能够直观的观察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熟悉了作物生长的整个环节,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在毕业后能够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具有比较好的教学成果。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派教师进入涉农企事业单位挂职学习,每年在暑假还派学生到涉农单位、企业单位和合作社进行顶岗实习,为学生学习提供教学实践平台,有利于培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成,拓宽了学生技能训练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铜仁市碧江区的和平乡、马岩村、尖岩村和万山区高楼坪乡青年湖村分别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在和平乡开展实训实习,学生掌握了花椒、油橄榄、核桃等特色产业的生产、采收、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环节,提高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在马岩村,师生通过调研分析马岩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劣势,共同编制了《马岩村产业发展规划》。在高楼坪乡青年湖村开展教学实训实习,学生对该村的特色种养殖业进行调研,发现和解决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开展教学实训实习,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当地涉农产业的发展拓宽了思路,同时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更为双方的产学研合作铺垫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学生还到涉农企业进行教学实训实习,在东太集团贵州梵锦茶叶有限公司和浙江嘉盛武义茶叶有限公司实习,主要学习茶叶栽培方法、病虫害的防治、绿茶生产。在铜仁市金农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习,重点学习绿色生态农业、中药材种苗培育、红薯加工和销售等内容。通过在企业开展教学实训实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生产技术知识,而且还提高了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加深了对当地特色作物、行业和企业的了解,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论

通过对课程内容(开发本土教材)、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进行改革,提高了作物栽培學的教学质量,特别是让学生熟悉了特色作物(茶叶、油茶、烤烟)的生产、采收、加工等流程。使学生成为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凯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

[2] 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58-60.

[3] 郎耀秀.系统论视阈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之构建[J].学术论坛,2011(7)203-206.

[4] 叶丹.构建与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探讨[J].铜仁学院学报,2013.6(15).

[5] 凌启鸿. 论中国特色作物栽培科学的不可替代性[J]. 中国农学通报, 2003.19(4)1-1.

[6] 黄国勤.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耕作学科的生存与发展[J]. 古今农业, 2000(1)72-76.

[7] 杨建昌. 对作物栽培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1)154-155.

[8] 李雁鸣, 李存东, 崔彦宏等. 《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J]. 中国农业教育, 2007(3)31-34.

[9] 黄璜.作物栽培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

[10] 王荣栋,尹经章.作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作者简介】

赵 辉(1983-)男,讲师,硕士,从事作物栽培.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浅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