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玲+刘秀洋��
[摘要]对于《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课,教学设计时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借助生活情境创设,在问题驱动下通过讨论探究、图文分析、总结归纳、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习的发生,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形成社会责任意识,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问题;教学设计;细胞生活的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0008602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这节课是新课标所规定的“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既和《分子与细胞》相联系,又是学习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及后续“三大调节”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于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及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有一定的认识。而且这部分内容与必修1中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密切相关,和学生生活也联系紧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交流表达能力;构建细胞与环境物质交换模型,让学生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生命体内部的和谐之美;关注内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与习惯。
三、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问,导入新课
师:你们感冒发烧时医生通常是怎么给你们治疗的?
生:吃药、打针、输液。
师:这三种途径,哪个见效最快?为什么?
【设计意图】立足真实生活,从分析
治疗
感冒的三种常见途径入手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学习充满期待。
2.探究一:人体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过渡:对于打针、输液这两种感冒治疗方法,其药物首先到达哪里?从而导出体液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体液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关系。
提问:细胞外液主要有哪几种?教师展示离心后的血液图片,帮助学生分析血浆与血液的区别。
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播放“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动画,提问:“画面中有哪些细胞?你能说出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内环境”概念。
引导学生
阅读教材和观看动画并思考:血浆、组织液与淋巴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小组讨论后派代表上黑板画出内环境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图。
在此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在战争不断的国家,一些儿童因为长期饥饿,饿出了大肚子,这是一种腹部水肿现象,你们能分析水肿的原因吗?
PPT展示大头娃娃图片,讲述阜阳假奶粉事件中的孩子因为营养不良而产生的后果。
继续提问: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水肿的经历呢?学生可以说出一部分水肿经历,比如过敏后皮肤红肿、头被撞鼓起了包、蚊子叮咬后鼓起小包等,但对于水肿原因的分析存在困难,教师可给予点拨。而对于学生没有注意到的水肿现象,如“象皮肿”,教师则给予补充,引导学生思考淋巴循环受阻所导致的水肿。最后,教师对导致水肿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自己生活中水肿经历的介绍,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体会生物学的魅力。同时指引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通过毒奶粉事件和战争中饥饿的孩子常水肿等现象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水肿知识的同时学会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3.探究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
(1)内环境成分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4“血浆的化学组成”后讨论:以血浆为例,內环境中有哪些成分?哪些成分不可
能出现在内环境中?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概念较为抽象,教师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开展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境一:一女性相信多喝水能保养皮肤,使皮肤水
润,且利于减肥,于是大量饮水,最终导致水中毒,抢救无效死亡。水对人体很重要,为什么水喝多了却会中毒呢?
情境二:医生给病人输液时为什么都要用到生理盐水?
教师通过PPT展示生物必修1学过的渗透装置,通过对渗透现象的简要复习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渗透压概念。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生活问题进行分析。在生活化问题的驱动下,学生通过充分讨论自主获得了新知。
4.探究三:内环境有什么作用?
提问:有氧呼吸的原料和产物有哪些?这些物质是如何在外界环境和细胞之间进行交换的?经过了哪些屏障?其中共跨过了多少层生物膜?让学生尝试以物质的口吻进行自述,充分发挥想象。学生思考并进行组内交流后派代表进行自述,然后教师补充“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单层细胞组成的”这一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细胞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然后派代表展示,师生间进行再次讨论,从而完善模型。
提问: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内环境对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以初中学过的八大系统和必修1学过的呼吸作用及跨膜运输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获得新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以物质的口吻进行自述,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构建模型可培养学生的模型构建能力。
5.归纳总结,厘清脉络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生活的环境。怎样才能保证细胞生活在相对稳定的内环境中呢?这是我们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问题设置来自于生活,应用到生活。这样有效实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快乐学习的目的。在掌握生物学科知识的同时,学生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模型构建能力,同时认识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然而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