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建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四川 成都 610041)
建设校本特色课程视域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应用研究*
王明建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四川 成都 610041)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文化的综合体现和精神家园。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校本特色课程协同发展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指出:(1)民族传统体育并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资源,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资源。(2)开发应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促进学校体育与民族体育接轨发展,建构校本特色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双赢”的基本路径。(3)构建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不能流于形式,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特色课程;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口聚集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这一基本国情和我国辽阔的自然地貌共同决定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1990年,全国范围内挖掘整理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977项[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存储和重现,是民族文化模式的外在表现和历史文化知识的延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和精神风貌,彰显了丰富的时代特征和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经济形态相适应,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在漫长岁月中积聚形成的“身心教育”的双重功效、“愉悦生活”的价值诉求、“民族精神”的精神感召,愈发凸显出与当前社会发展所适应的时代价值。2016年5月,《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传承和推广优秀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但是,一方面,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持续深入,许多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或自生自灭,或囿于本民族的一隅之地,其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另一方面,对于学校体育,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边远的乡村,在学校体育教育环节,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雷同,缺乏民族特色,很多内容流于形式,教学内容较多集中于部分西方体育项目,课程实施受到师资、教学场地设置等因素的制约,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时效性显著不足。
因此,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战略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和运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学校体育课程合理定位,克服教学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是当前和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趋向,特别是结合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国内现状和发展特点,分析和探讨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校本特色体育课程的关系。开发、利用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促进学校体育教育与民族体育接轨发展,建构校本特色体育课程,为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导向,将是学校体育发展现实需求,也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具有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个民族之间彼此“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形成了一个多元统一体[2]。 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色的各民族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在整体构成形态上,涵盖了以武术为主体的武艺、养生导引气功、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形态[3]。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中国各民族在他们与自然界的长期相处中创造出与其生活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密切关联的传统体育活动,这些体育活动既是他们向大自然获取生存资料的生产、生活的特殊技能,又是他们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的体育运动方式技能。由于各民族的生存与生产、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就使得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运动形态呈现出千姿百态、繁华纷呈的文化景象[4],使我国形成并拥有了任何一个国家无可比拟的传统体育资源(表1)。
表1 经过整理的各个少数民族涵盖的体育项目数量[5]
根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整理(广西出版社,1990)
在众多的传统体育活动形态中,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八段锦、龙舟等,形成了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均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和形式,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发展成为喜闻乐见的休闲健身方式[6],与西方体育项目相比,民族传统体育更偏重娱乐性和随意性,较多表现为以地域为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与当地的风俗传统相结合。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与传统体育相互渗透,形成了节日的依附性特点,例如苗族的拉鼓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温县太极拳年会等。目前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已介入到大型体育赛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体育产业(如西部体育旅游)、全民健身、学校体育等诸多领域,其资源优势逐步凸显。今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时期,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产业如火如荼,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持续推进,在国家整体的战略框架下,民族传统体育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优秀特色体育文化资源。
校本特色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建设,是国家基础体育教育课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长期以来,伴随着体育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较多地集中和局限于西方体育项目,无论是中心的城市,还是边远的乡村,形成了少数几项西方体育项目“一统天下”的局面,且不说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仅仅是从师资队伍、教学场地设施等方面出发,与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极不匹配。以武术项目为例,民国时期,关于“咨全国教育会议提议请令全国学校定国术为体育主课文”中对于“武术进入学校课程”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外人虽薄我为病夫,然对我技术,未敢轻视,我有国宝而不知发扬光大之,则民族精神,又将焉托,查全国学校仅有体操一门,而体育专修科,仅为首都特设,其法又多采欧美式训练,未尽合国情,较诸国术,似有轻重缓急之别,强国之本在于强种,强种之本在于强身,而强身之本,要以国术为唯一方针,且溯我国国术之发明,每多出于道家,不仅锻炼体魄,更能增进道德,体德二育,兼包在内,尤足以助青年之发展,亟应订国术为学校主课,而参以欧美式训练,如此两美并收,为效颇巨……[7],虽然此言论与当时我国政治环境有较大关联,但对于今天学校体育的问题依然振聋发聩。
纵观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史。从《周礼》之“六艺”到唐代之“武举制”,再到明清时期的武术融合与发展,无不体现出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体系[8]。纵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近几十年来,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建立在农耕文明架构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逐步为新的体育项目所替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快速锐减和消亡。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彝族的三笙、羌族的仰卧抱杆、新疆的赛骆驼、新疆的达瓦孜都处于后继无人的危机。正是出于这样的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广泛开展的致力于“最典型的文化空间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表达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由此得到了更好的关照和保护。但是我们也发现,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中,大都以“保护”为框架和导向,与整体社会发展缺乏广泛、深入的联系,表现为被社会边缘化后的自足发展和自我安慰,对于其亟需解决的“如何传承”与“如何发展”的核心问题,在理论表达上存有缺乏、在实践探索中存有不足。因此,从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的角度和立场来审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无疑将超越“保护框架”的界限,并力争能够开辟一条向文化深层传承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造就了不同地域人的性格特点,形成了不同特色之民风、民俗和生产方式,于是各地域的文化便显示出不同于其它文化的特色,并被世代传承。在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中,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不同项目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和个性特色。如四川地区的射弩、民族式摔跤、蹴球、押加、珍珠球等;云南射弩、吹枪、陀螺、赛马、双拐、秋千、龙舟、摔跤、跳芦笙、回族武术等;贵州的武术、赛马、射弩等等。当然,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并不是所有的项目和内容都适合或者适用于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对此根据学校的特色和教学要求遴选适宜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在学校体育中引入、开展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也不能仅仅将其等同于一般性的肢体运动,忽视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性、民族性、传承性。在教学中,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载体构建校本特色课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校本特色体育课程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筛选。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构建校本体育课程的首要环节。项目筛选并非只是简单的项目的选择或是某一项目的挖掘、整理,必须体现项目的可行性、时效性。即,这一项目是否适合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开展,同时这一项目的开展是否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其次,对筛选后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实践和修改完善。由于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加之长期散落民间,部分内容和形式并不规范,因此教学实验环节必不可少;同时,还要建立相对应的理论体系,配合技术项目的改进。不能忽略的是,在修改和完善过程中,还应注意该项目最初的项目功能归属,如属于娱乐性或者竞技性的等,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相应调整其项目导向[9]。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选择,应当注意结合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筛选和整理,如,在我国四川、云南等地,流行较为规范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百余种之多,其中简单易行、便于推广的也有数十种,显然易见,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可能全部进入学校体育课堂,因此,在项目选择上,还要根据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进行项目选择。例如,藏区可以开展锅庄舞、藏族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此外,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其价值功能的认知与定位表现为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0]。当然,近年来,她也逐渐凸显出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时代价值,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健身功效、休闲元素、审美情趣、民族凝聚力等诸方面不断被人们从新的视角去观察,以新的行为准则去判断。民族传统体育属于教育的重要范畴,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类校本特色体育课程的实施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青少年一代的精神素质,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是其基本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要发挥民族文化引领风尚、教育学生、推动项目发展的作用,以民族体育为载体阐释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开发应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促进学校体育与民族体育接轨发展,建构校本特色体育课程,应当突出学校的地域特色、项目特色,民族特色,关注项目的体育属性和文化属性,一方面,注重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涵的民族体育文化,突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的文化传统,用民族文化标识彰显自强自立的文化自信。唯有如此,民族传统体育的校本课程建设之路才不至于流于形式,符合民族体育传承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实现学校体育与民族体育接轨发展的构想与可行性路径。
4.1 开发、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促进学校体育与民族体育接轨发展,建构校本特色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双赢”的桥梁,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体育课程的丰富具有重要意义。
4.2 民族传统体育并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资源,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资源,在教学和实践中,应当注重以民族体育为载体阐释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4.3 构建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要注意项目筛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注重项目特质,凸显项目特色。
[1] [3]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7
[2]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费孝通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 [8][10]饶远,刘竹.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2,5,4
[5] 刘鹏.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国家体育总局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73
[6] 李静山,李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不平衡性发展”问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48
[7] 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八卷)[M].中国书店,1998.419
[9] 罗玲.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J].贵州民族研究,2003(2):4
[11] 崔乐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5
[12] 周道平,张小林,周运瑜.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7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Resources in China in the Visions of Constructing School-Based Specific Curricula
WANG Ming-jian
(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China)
Traditional sports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log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relevanc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and school-based specific curricula. It points out three findings of outle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traditional sports; School-based specific curricula; cultural resources
2017-04-15
王明建(1978-),男,山东诸城人,副教授,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站博士后
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
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2017-GMD-034);硕士点建设基金项目(16SSZX08)。
G807
A
1007-323X(2017)04-0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