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黎 ,马丽娜,李细归,吴 清
(1.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2.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国区域竞技体育的竞争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吴 黎1,马丽娜1,李细归2,吴 清1
(1.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2.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9;)
利用数理统计和GIS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区域竞技体育的竞争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竞技体育水平逐年稳步提升,其竞技体育获奖项目的覆盖率不断扩大,优势项目不断集中,形成了以单人项目为主,双人和团体项目为辅的发展格局;②中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梯度格局较为突出,“马太效应”较为显著,不同类型的优势项群主要分布在大中型城市,空间集聚型较强;③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水平是区域竞技体育竞争格局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显著。
竞技体育;竞争格局;影响因素;中国
近年来,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均衡性及竞争格局的差异性越来越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有关学者研究发现各地区之间不仅在羽毛球、自行车、田径等单项竞技体育方面存在悬殊的实力差距,而且在竞技体育整体实力方面也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现象[1-2],区域竞技体育“马太效应”的发展特征日益明显[3]。已有研究主要立足于部分地区和部分项目的竞技体育格局差异研究,而从多个空间维度对区域竞技体育竞争格局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较为鲜见;同时关于竞技体育竞争格局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较多,而定量分析较为薄弱。
本文以奥运会获得奖牌的数量、男女运动员、项目类型、优势项群等代表性要素作为区域竞技体育竞争格局的评判依据,通过探究多空间尺度下区域竞技体育的竞争格局差异,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区域竞技体育竞争格局的形成、发展态势及其特征,为我国竞技体育提供参考。
1.1 研究方法
1.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网等查询与研究主题相关的体育类期刊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1.2 数理统计方法
借助EXCEL软件对我国历届夏季奥运会获得奖牌的数量、男女运动员、项目类型、优势项群等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对区域竞技体育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1.3 地学分析方法
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对各地区历届夏季奥运会项目的项群集中化程度进行分析;利用ArcGIS 10.0软件对不同类型优势项群的区域分布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
1.2 数据来源及说明
1.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相关数据主要从奥运百科(http://aoyun.baike.com/)中的历届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奖牌榜数据获得。
1.2.2 奖牌赋值统计说明
以奥运会获奖者的出生地作为奥运奖牌的归属地进行数据整理,具体统计规则为:据我国国家体育总局所制定的奥运会奖牌所属地打分原则:双人项目的奖牌,各所属地按每人0.5枚计算;团体项目的奖牌,各所属地参加1人的按0.5枚计算,参加2人及以上的按1枚计算,其他特征值以此归类统计。研究采用历届奥运会各地区所得总分作为反映该地区竞技体育总体实力的主要数据。
表1 历届夏季奥运会项目的项群分类统计
1.2.3 项目群数据处理说明
本研究中奥运会项目的项群分类主要参考田麦久创立的项群理论[4],如表1所示,把奥运会比赛项目划分为体能主导类、技心主导类、技能主导类、技战主导类等4个主类,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表现准确性、表现难美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和格斗对抗性项群等8个亚类[5]。
2.1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总体特征
2.1.1 中国竞技体育水平逐年提升,已成为世界竞技体育强国
当前,根据奥运会奖牌数量对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进行强弱划分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标准,奖牌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参赛国的总体实力和基础厚度[6]。自1984年中国首次参加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以来,连续参加了9届夏季奥运会,有8届均位列于奖牌榜的前4名,共获得奖牌544枚,其中金牌227枚、银牌162枚和铜牌155枚(见图1),以上数据表明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展较为稳定,已经处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
2.1.2 中国竞技体育男女性别的不均衡性仍存在,但“阴盛阳衰”局面正逐步扭转
由图1,从奥运会获奖运动员的性别特征看,中国竞技体育男女运动员性别比重的不均衡性仍然存在,在奥运会获奖运动员中女性占主导地位,且获奖项目范围较广。历届夏季奥运会中男女运动员获奖人数比值呈逐年波动下降的趋势,其中最低值出现在第26届,为0.32,最高值出现在第27届,为0.81,其极差达到0.49;同时历届夏季奥运会中男运动员有259人获得奖牌,占总量的32.53%;女运动员有537人获得奖牌,占总量的67.46%。虽然女性竞争实力远高于男性,但是我国竞技体育“阴盛阳衰”的局面正在逐步扭转,并且朝均衡的方向发展。从奥运会获奖项目的类别特征看,我国竞技体育获奖项目形成了以单人项目为主,双人和团体项目为辅的格局,整体变化趋势较为稳定。历届夏季奥运会获奖的单人项目数量维持在72%以上,最高占比出现在第23届,其占总获奖项目数量的84.37%;获奖的双人项目数量占比在0~20.33%之间波动变化,获奖的团体项目数量占比在6.34%~15.62%之间变化。
图1 中国历届奥运会奖牌数量详细分布
2.1.3 中国竞技体育呈现由优势项目向潜优项目再向弱势项目扩展的趋势
奥运会获奖项目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是一个体育强国的重要表征。从奥运会获奖项目的覆盖率看,中国历届夏季奥运会获奖项目覆盖率呈现出由优势项目向潜优势项目再向弱势项目扩展的趋势。其中,最低值出现在第24届,共有8个项目获得奖牌,占总项目数的32%,最高值出现在第29届,共有20个项目获得奖牌,占总项目数的71.43%,这表明我国竞技体育基础逐步扩展,其发展越来越全面。
2.1.4 中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比较集中,不同项目奖牌贡献度分层现象较明显
一个地区的奥运会竞技表现与这个地区的优势项目特点和发展程度密切相关[7]。中国历届夏季奥运会的优势项目相对比较集中,其获奖数量在奥运会奖牌榜中占主导地位,不同项目奖牌贡献度的分层现象较为明显。由表2可知,体操、举重、射击、游泳、乒乓球和羽毛球等6项传统优势项目对奥运奖牌榜的贡献非常突出,传统优势项目占总奖牌数量的最低值在第29届达到69.39%;在第24届,其最高值达到89.29%。从历届奥运会的大项目变化特征看,举重、射击、游泳、乒乓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发挥基本稳定,体操、羽毛球、柔道等传统优势项目在第31届开始有所滑坡,田径、跆拳道、水上运动等潜优势项目取得明显进步,这与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实施的“911工程”密切相关。因此,在发挥我国传统优势项目的前提下,重点发展新的奥运会项目,加强对新项目的预测和准备,以此培育新的奖牌增长点[8]。
表2 历届夏季奥运会大项目获奖情况
2.2 区域竞技体育竞争格局的差异特征
2.2.1 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梯度格局突出,“马太效应”显著
由表3可知,①历届夏季奥运会奖牌主要集中在辽宁、江苏、湖北、上海、广东、山东、湖南、浙江等8个地区,其占总奖牌数的56.96%。②历届夏季奥运会获奖男运动员主要来自于广东、湖北、江苏、浙江、辽宁、湖南等6个地区,其占总获奖男运动员人数的48.56%;历届夏季奥运会获奖女运动员主要来自于辽宁、上海、江苏、湖北、山东、北京、广东等7个地区,其占总获奖女运动员人数的56.58%。③历届夏季奥运会获奖项目中单人项目主要分布在辽宁、湖北、湖南、山东、广东、上海、浙江等7个省市,其占总获奖单人项目数的50.47%;历届夏季奥运会获奖项目中双人项目主要分布于湖北、江苏、广东、辽宁等4个地区,其占总获奖双人项目数的44.82%;历届夏季奥运会获奖项目中团体项目主要分布在辽宁、江苏、上海、山东、北京等5个地区,其占总获奖团体项目数的46.49%。分析可知,中国区域竞技体育的“马太效应”非常显著,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表3 历届夏季奥运会男女运动员及项目类型分布情况
注:男、女运动员单位为人;单人、双人、团体项目单位为个。
2.2.2 不同时期奥运会项目的项群空间分布的集聚化程度差异明显
由图2所示,第23届格斗对抗性项群空间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最高,为100,分布于江苏,其中耐力性项群和速度性项群没有获得奖牌;第24届中耐力性项群空间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最高,达到100,分布于河北,其中格斗对抗性项群和同场对抗性项群没有获得奖牌;第25届中格斗对抗性项群空间分布的集中化程度最高,主要分布于辽宁、安徽和四川等3个地区,其次为速度性项群,隔网对抗性项群最低;第26届中耐力性项群和格斗对抗性项群空间分布的集中化程度最高,主要分布在安徽、吉林和辽宁等3个地区,其次为快速力量性项群,同场对抗项群最低;第27届中速度性项群和耐力性项群空间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最高,为100,均集中于辽宁地区,其中同场对抗性项群没有获得奖牌;第28届中耐力性项群空间分布的集中化程度最高,主要分布在山东和四川,其中同场对抗性项群没有获得奖牌;第29届中耐力性项群空间分布的集中化程度最高,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南、四川和上海等4个地区,其次为同场对抗性项群,格斗对抗性项群最低;第30届中速度性项群空间分布的集中化程度最高,主要分布于浙江、上海、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河南、河北和广东等8个地区,其中同场对抗性项群没有获得奖牌;第31届中速度性项群空间分布的集中化程度最高,主要分布在浙江、上海、江苏、吉林、河南和广东等6个地区,其次为表现准确性项群,同场对抗性项群没有获得奖牌。总体我国奥运会项目的项群空间分布的地理集聚程度表现出逐步减弱趋势,区域竞技体育向均衡化发展。
图2 历届夏季奥运会不同类型项群地理集中指数变化
2.2.3 不同类型优势项群主要分布在大中型城市,空间集聚性较强
历届夏季奥运会获奖项目的项群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优势项群主要分布在大中型城市,受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较为明显。据统计,快速力量性项目集中分布在烟台、桂林、东莞、湘西、衡阳、大连、苏州、南平、永州等9个州市,共有31.5枚奖牌,占全国的48.83%;速度性项目主要分布在上海、杭州、通辽、武汉、大连等6个市,共有31.5枚奖牌,占全国的48.09%;耐力性项目集中于杭州、上海、绥化、凉山、吉林等5个州市,共有13枚奖牌,占全国的40.62%;表现准确性项目主要分布在辽阳、北京、淄博、上海、青岛、沈阳、西安、烟台等8个市,共有29.5枚奖牌,占全国的42.75%;表现难美性项目集中分布在长沙、武汉、上海、仙桃、北京、广州、成都、湛江、来宾等9个市,共有80枚奖牌,占全国的44.08%;隔网对抗性项目主要分布于北京、鞍山、武汉、上海、天津、福州、南通、沈阳、长春、抚顺等10个市,共有62枚奖牌,占全国的45.42%;同场对抗性项目集中分布于北京、大连、上海、天津等4个市,共有9.5枚奖牌,占全国的26.39%;格斗对抗性项目主要分布在天津、北京、沈阳、朝阳、南京、丹东、铁岭、青岛、遵义等9个市,共有33.5枚奖牌,占全国的47.52%;从历届奖牌数量分布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都分布于上海、北京、武汉、天津、杭州、长沙、沈阳、南京、南通、大连、广州、鞍山、仙桃、烟台、保定、青岛、成都等14个大中型城市,共有285枚奖牌,占全国的43.48%,其中上海分布最多,有42枚奖牌,占全国的6.41%。
3.1 变量选择及说明
区域竞技体育的竞争格局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空间化过程。本文选取2008年和2012年各地区获得的奖牌数量作为因变量,以八个方面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如图3),探究不同阶段的区域竞技体育竞争格局的影响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X1):选择人均GDP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②财政支持力度(X2):选择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来反映区域财政支持力度;③体育发展活力(X3):选择体育事业经费来反映区域体育发展活力;④群众体育水平(X4):选取各地区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来反映区域群众体育水平;⑤体育教育水平(X5):选择高等体育院校本科及专科在校学生数来反映区域体育教育水平;⑥人力资源水平(X6):选择各地区优秀教练员人数来反映区域人力资源状况;⑦体育管理水平(X7):选择体育系统从业人数来反映区域体育管理水平;⑧体育设施服务水平(X8):选择各地区政府援建体育场地面积来反映区域体育设施服务水平;以上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3)》、《中国体育事业统计年鉴(2009-2013)》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2013)》。
图3 区域竞技体育竞争格局的影响因素
3.2 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拟合效果最优模型,以此探析各变量对区域竞技体育竞争格局的影响差异。
根据最优模型建立第29届和30届区域竞技体育格局演变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
Y29=-2.803+0.658X1+0.322X5+ 0.005X6
Y30=-1.819+0.432X1+ 0.005X6结合上述方程和表4可知,第29届区域竞技体育竞争格局差异的影响因素模型的决定系数R2=0.691,AdjR2=0.657,F=20.127,且偏回归系数经T检验,分别在1%和5%水平下具有显著意义,这说明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第30届区域竞技体育竞争格局差异的影响因素模型的决定系数R2=0.752,AdjR2=0.734,F=42.404,且偏回归系数经T检验,均在1%水平下具有显著意义,这表明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从回归分析结果看,第29届区域竞技体育格局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受体育文化教育和人力资源水平的影响次之,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不是很明显;而到第30届,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水平2个因素对区域竞技体育竞争格局差异具有较强的影响。
表4 区域竞技体育格局演变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数值为偏回归系数;括号内为T检验值;***、**分别表示在1%、5%水平下显著。
综述之,虽然不同时期影响区域竞技体育格局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总体上主要还是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水平的影响。
4.1 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已经处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中国竞技体育获奖项目形成了以单人项目为主,双人及团体项目为辅的发展格局;总体上“阴盛阳衰”的局面正逐步扭转;中国历届夏季奥运会获奖项目的覆盖率不断扩大,优势项目不断集中。
4.2 中国历届夏季奥运会奖牌主要分布在辽宁、江苏、上海、北京、山东等省市,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梯度格局比较突出,“马太效应”较为显著;奥运会项目的项群空间分布的地理集聚程度逐步减弱,区域竞技体育的竞争格局由空间极化向均衡化发展;不同类型的优势项群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仙桃等大中型城市,空间集聚性较强。
4.3 总体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水平对区域竞技体育竞争格局差异具有较强的影响。
[1] 浦义俊,吴贻刚.英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演进脉络及政府作用机制特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6, 30(2):108-116
[2] 吴劲松,邓万金,张雪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构成及特征[J].体育学刊,2012,19(3):50-54
[3] 刘成,司虎克.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6):104-109
[4] 蔡晓梅,黄莉葱.中国女性竞技体育人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以历届亚运会女性冠军为例[J].热带地理,2012,32(1):79-86
[5] 张鲲,蔡恩伦,姚婧,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的特征及趋势[J].体育学刊,2008,15(2):32-35
[6] 马德浩.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萎缩的原因探析与应对策略势[J].体育与科学,2016,37(5):98-104,83
[7] 李建设.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体制转型的“浙江实践”探索[J].体育科学,2012,32(6):3-13
[8] 熊晓正,郑国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形成、演变与重构[J].体育科学,2007,27(10):3-17
Study on Competitive Patter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Take the 23-31 Summer Olympic Games Medals as an Example
WU Li1a, MA Li-na1b, LI Xi-gui2, WU Qing1c*
(1.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2. Key Laboratory for Geographical Process Analysis & Simulation Hubei Provi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Using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GIS analysi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ompetitive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 ①Since the 80s of last century,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level has steadily improved year by year and the coverage of competitive sports awards continuously expand and advantages of the project are continually focusing, The competitive sports in our country has formed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which is dominated by single player, supplemented by double and group projects; ②The gradient patter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is more prominent, the "Matthew effect" is more obvious, and the dominant groups of different typ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t has strong spatial agglomeration; ③Through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area economic developing level and human resources level a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sports of competitive pattern, and the influence of other factors is not significant.
Competitive sports; Competition pattern; Influencing factors; China
2017-03-08
吴黎(1981-),男,湖南涟源人,硕士,讲师 通讯作者:吴清(1983-),男,湖南娄底人,博士,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地理与体育旅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165)
G812.6
A
1007-323X(2017)04-0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