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调试与中原和谐回汉民族关系的构建

2017-08-02 10:10王果
神州·中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和谐关系调试

摘要:中华民族史一个悠久灿烂的民族,民族关系始终是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和谐,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以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历史和现实自觉认同视觉为切入点,探寻中华文化发展和演变的原因是进行文化统战,保持民族关系和谐,维护国家统一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

中原回族是中国回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原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民族分布的特点,回族人口和伊斯兰教的特点,中原回族呈现出独特的中原特色。深入研究中原回汉民族关系的特点,探索用文化调试民族矛盾,对我们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探索新形势下协调民族关系的新途径,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文化;调试;构建;和谐;回汉民族;关系

一、中原回汉民族关系的特征

民族问题是革命、建设、改革中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的重大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不断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民族团结是夺取各项事业胜利的重要保障,必须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放在民族工作首位,不断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①由于中原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东连山东安徽,西接陕西,南连湖北,北接山西北京,处于西部回族集聚区宁夏、甘肃和东部沿海回族区的缓冲带,又可以南北贯通,这对促进民族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原四面都是我国领土,这与边疆地区,民族自治区和沿海地区都不一样的地理位置。河南又是人口大省,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人口最多,河南的回族全是大杂居、小聚居分布和居住,河南回汉民族关系最典型的特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原也是伊斯兰教在我国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目前,仅南阳市约有回族16.7万人,清真寺140坊。1953年1月24日,河南省第一个民族自治区郑州市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河南共有城市民族区3个,回族中学55所,回族小学332所,从这个意义上说,河南的回汉民族关系特征明显,多元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杂聚分布,共同生活。

二、中原地区的回族文化的特征

中原回族文化凸显二元一体结构的特征。回族史研究大家杨怀中曾经指出:“回族文化是二元一体结构的文化”。②这种二元一体的结构在中原地区更为突出,因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大地上孕育形成了回族,中原大地又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正如著名作家二月河所说,河南是一条文化之龙。所以中原回族文化具有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双重品格,中原回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在穆斯林看来,中原的优秀文化的儒家文化的人本思想与伊斯兰文化的宽容谅解精神是想通的,这种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交融培养了回族的爱国精神和国家意识,形成了中原回族爱国爱教,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历史上每一位统治者都希望有一个稳定的政权和团结的环境,以利于自己的统治和政治发展的需要。儒家文化讲以和为贵,容易产生包容,伊斯兰文化讲以善意为宗旨,宽以待人,因而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回族历史人物,他们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李兴华学者把这种贡献概括为,“对中华文明内容的丰富,对中华文明成果的传播,对中华文明精神的弘扬,对中华文明重心的矫正和对中华文明进步的开拓。”③中原回族这种二元一体,多元共生,开放包容的文化底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中原回汉民族关系新

特征。

文化是撑起民族精神的支柱,也是统领民族精神的灵魂。回族文化与回族的人口分布有直接联系,中原回族文化与中原回族杂聚分布和中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回族文化是回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回族本民族文化的特征。清真寺是回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回族文化的核心,清真寺这种回族文化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有直接关系。只要进入回族居住区,人们都能看的有明显伊斯兰特征建筑风格的清真寺,这是回族聚居区的一个显著特征,清真寺不仅是回族穆斯林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具有文化教育等职能作用的场所。清真寺是回族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回族及回族民族文化形成、发展、传承的重要场所,中原清真寺一般都是东西为纵轴建设(因为在中国做礼拜要面向西方)。

清真寺在唐宋时期叫“番坊”,番坊是以宗教知识的传授、传承和发展为核心内容,包括教育、习俗、讲经、礼拜为一体的穆斯林生活区,这也是现在我们称清真寺的单位都是坊的一个重要原因。到明清的时候,随着回族生活的发展,清真寺建立,清真寺成为独立的伊斯兰教宗教教育、宗教活动、履行宗教义务、进行讲经礼拜的重要场所,当时穆斯林和信教群众都是“围寺而居”,这就是后來回族小聚集居住的血缘上和地理上因素,清真寺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进寺之后一些规矩,尤其是进入礼拜殿规矩更细致。

回族有特殊的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等,信仰比较虔诚的穆斯林每年斋月都封斋,封斋也就是每天早上太阳出来之前吃饱饭,喝好水,等太阳出来了就不吃饭也不喝水了一直到太阳落山后再吃饭,每天吃两次饭,第一次吃的很早,第二次吃的很晚,中间很长时间都不吃饭,不喝水。阿訇介绍封斋的原因,第一,每年封一个月的斋有助于人们肠胃消化,大肠上的细菌、油脂和有害物质都随着封斋和饥饿可以排泄出去。第二,让正常人也忍受一下饥饿的痛苦,更容易让人们产生慈悲心肠,有助于我们常怀慈善之心,有助于人们见到穷苦人们以后施济救人。第三,通过封斋这种方式有助于锻炼人的意志力,使人们更加坚强。如果有些人的确因病或者因为年老体衰不能封斋的话,也不强求这部分必须封斋,只要他们拿出一部分钱或食物或者其它物品帮扶一下贫困的穆斯林就可以了,《古兰经》上讲他们和封斋的功劳一样的。如果是贫困人有因疾病和年老体衰不能封斋的话只要他们做礼拜,诵读《古兰经》他们和封斋的功劳也是一样的。这也体现了回族文化的包容、适度、人文关怀的理念。中原回族一般每年过两次大型节日庆典活动,分别是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回族人们在节日前夕或节日当天,每人都有换水(按照伊斯兰的规矩、要求和程序进行沐浴净身),穿上新衣服,戴上有民族宗教标志的帽饰,到清真寺参加集体活动,妇女在家精心准备食品(油香、香气、肉食等)摆在餐桌上,供家人和亲朋好友食用,开斋节当天,广大穆斯林举行隆重的开斋仪式,阿訇诵读《古兰经》,结束后大家互相祝福(以“色俩目”形式),相互走访祝贺。古尔邦节根据伊斯兰教的要求,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要屠宰牛羊,所屠宰的肉不能买卖,只能馈赠或施济穷苦的穆斯林。有些地方还会过圣纪节,但是都没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隆重,圣纪节主要是从事纪念活动。这种节日文化使中原回族民族意识激发,回族社会在文化上得以维系和整合发展。endprint

回族是一个主体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说到回族日常的宗教信仰,首先要检验回族的“"五大功修”和“六大信仰”。“五大功修”是指念、礼、斋、课、朝五种宗教实践,是回族穆斯林必须履行的宗教功课。而“六大信仰”属于个人精神层面的认知是个人也里对宗教的虔诚表达,是教门好坏程度的标志,一般情况下,外人不好评价。但是“五大功修”属于听得见,看得着的宗教实践。念是五功之首,指念诵清真言和《古兰经》。礼是礼拜,斋是指封斋,课是指天课,朝是指去麦加朝觐。

回族人们结婚需要男女双方都去清真寺,经阿訇念经确认证婚,才算是穆斯林的合法夫妻,回族结婚摆宴席不提供酒水(因为《古兰经》规定回族禁忌之一就是不准饮酒)。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和其他民族成员通婚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族际通婚是衡量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表现是一个民族成员对另一个民族成员的认可、选择和接纳,族际通婚既是民族交往的产物又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族间交往,在中原的族际通婚主要是回族和汉族的通婚,族际通婚是中原回族人口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河南省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回族人口是730282人,2012年第六次是1231858人。笔者在方城、沈丘、杞县三县抽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回族与其他民族的通婚率大约为25%并且呈上升趋势,因为一部分适龄青年已经订婚,订婚后外出务工,还没结婚。这个数据处于西北的10%左右和东部沿海的50%以上中间,处于缓冲带数据。马戎认为,回族属于一定程度上通婚的民族。

回族的丧葬文化坚持了伊斯兰文化的传统,坚持节俭原则,简葬做法,人死后就速葬,早死早埋,入土为安,尸首如土,灵魂归真的做法。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黎民百姓都用白布裹尸下葬(男的用两块白布裹尸,女的用五块白布裹尸)白布是为了遮住羞体,男的羞体是肚脐以下膝盖以上叫做羞体,女的是除了脸和手其它部位都叫做羞体。我们经常见到穆斯林女的带着盖头,也就是头上的裹巾,只是把脸露出来,而男的戴的都是无檐小帽,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其它颜色的,都是无檐的。所有的送葬队伍男的都要戴无檐小帽,回族在下葬时是不允许女的在场的,因为女的感情比较脆弱,到那时怕忍受不住伤感流泪。回族的人去世后都是说归真了,不允许有哭哭啼啼的现象,但是回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人死后的特殊日子也会去墓地念经追悼,回族文化具有较强的宗教属性。宗教文化在整个伊斯兰文化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回族绝大部分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由此也决定了回族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宗教属性。回族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清真寺,伊斯兰教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色彩,伊斯兰教很注重现实生活,鼓励人们珍视今世,现实生活中要积极劳动,努力工作,通过诚实劳动、勤奋工作以及一切合法合理的方式获取财富,伊斯兰教也极力反对不合理,不合法的财富来源,倡导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获取财富,创造幸福的现实生活。伊斯兰教在中原回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回族的思维方式,日常交际,风俗习惯,教规礼仪等都与伊斯兰教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回族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与清真寺和伊斯兰教密不可分,宗教生活是回族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抛开伊斯兰教谈回族文化是谈不清讲不透的。

三、习俗上的矛盾容易引发心理上的冲突,导致民族矛盾

在回族饮食的风俗习惯上,前段时间网络上的“非清真食品”事件,严重的侵害回族的利益和挫伤了民族感情。这种“非清真食品”冒充“清真食品”的事件既侵害了他们的利益,同时也严重挫伤了民族感情。因为回族人所食用的肉食品按照《古兰经》的要求是有一定的程序的,必须是没有残疾的,回族人可以食用的,活的动物(例如牛、羊、鸡、鸭等)经过阿訇背诵古兰经宰掉并且放掉血液才可食用。按照《古兰经》的要求即使是回族可以食用的肉食(如牛肉、羊肉),只要不是经阿訇按照一定程序宰的是不能食用的,自死的动物更是不能食用。所以,“非清真食品”严重不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挫折了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笔者在河南一个回汉聚居居住的小镇访谈时发现,不尊重风俗习惯也是影响民族关系的原因

之一。

由于回汉民族在精神层面有不同的信仰,回族人多少信仰伊斯兰教,中原汉族有信佛教的,有信道教的,有信基督教的,也有少數汉族人加入回族后信仰伊斯兰教。习俗上的冲突容易引发心理上的排斥,心理上的排斥容易通过行为表现出矛盾,这也是中原回汉民族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大家都知道回族有不吃猪肉的风俗习惯,但是穆斯林也有不饮酒的习惯。因为现在大部分回族人不吃猪肉但是喝酒,按照《古兰经》的要求,穆斯林是不准许饮酒的,一种说法是穆斯林的第一禁忌是饮酒,饮酒的罪过大于食猪肉,另一种说法是饮酒和食猪肉罪过相同。无论哪种说法《古兰经》都是要求回族禁止饮酒的。这一点,西北来河南经营兰州拉面的做的比较好,几乎每个店都写着“外菜莫入,禁止饮酒”但是本地开的清真餐馆85%以上还经营酒水。我曾经访谈过清真寺的阿訇,他们都说《古兰经》规定:饮酒、赌博、求签、拜像属于恶魔的行为,穆斯林应该远离。我们阿訇对饮酒的回族人士劝说一下,无法采取强制措施。真正的回族穆斯林跟汉族的关系都不错。影响回汉民族团结的大多是一些酒鬼,村霸,无赖,打架斗欧的,用一句俗话说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阿訇说,他去过兰州、西宁、宁夏和陕西,还去过山西的长治,人家那的清真饭店根本就不卖酒,也不让在里面喝酒。近几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确实在大城市挣到了不少钱,不过这些打工的也带回了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比如说,现在十几岁小孩子都开始喝酒,劝他们也不听。在《古兰经》中,饮酒和吃猪肉罪一样大,甚至比吃猪肉罪还大,因为喝酒容易让人失去控制,犯错误。现在汉族给回族提吃猪肉回族会急,但是提喝酒没什么事。久而久之,汉族人也就觉得回族喝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有些教门好的回族是滴酒不沾的,如果汉族人强迫喝酒,或本来是好意和客气,就容易让对方感觉到不尊重他,容易产生争吵,酒桌上也是回族和汉族发生口角和争执的地方,一旦喝到一定程度,失去控制就容易发生摩擦。endprint

四、探索构建中原和谐民族关系的新方法

纵观我国历史,“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就发现,盛世都是以经济繁荣为后盾出现的,只有安宁的社会环境才有经济繁荣的盛世,民族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就是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民族冲突只能带来经济衰退和社会衰败的现象,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经濟繁荣,经济的繁荣发展能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对于中原地区而言,它处于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的缓冲带,选取中原地区回汉民族关系研究对我们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贯彻执行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用以习近平关于民族论述的思想为依据,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探索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工作的方法。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新常态下民工作的基本国情依据,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前提。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上特别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和各民族的多元一体是历史留下的一笔重要财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包括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④习总书记指出,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政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人才保障,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水平精通,深受各族人民拥护的高素质、高水平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着重培养一批思想上和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自己在本民族中有一定威望,又能得到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拥护的干部才能真正做到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民族干部必须要做到“三个特别”,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

基于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合作共赢的实际需要。对于中原回族来说,“民族认同意识是其形成的原动力、生存的凝聚为、不甘于落后而发展的推动力,民族认同意识对回族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可以说,它表现了比其他民族更为强烈的内聚力,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内聚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占有聚族而居的地理优势,而分散杂居的回族则需要更强烈的心理凝聚力量,这也是民族认同意识对回回民族的重要性所在”。⑤近几年来,中原回族正是依靠这种强烈的凝聚力和不甘落后的推动力,凭借其善于经商的传统优势,按照伊斯兰的教规要求,大部分都诚实守信的走上了发展致富的道路。中原地区回族的分布决定了回族的传统经商、民族发展、经济致富、文化繁荣,都给汉族人打交道,无论是原料采购,还是雇佣工人或成品运输和成品售卖,都离不开周边汉族的供给和需求。在双方互相服务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感情和友谊,促进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民族间最大的差别在文化上,坚持用先进的文化包括优秀的宗教文化化解矛盾,处理民族矛盾的方法之一是分清是敌我矛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其二是人民内部矛盾需要运用团结,批判,教育,调适的方式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难免要用到民族文化,例如伊斯兰文化的正确运用。伊斯兰教是一个主张和平的宗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音译过来的叫法,翻译成汉语就是友好顺从的意思。回族是一个爱国爱教的民族,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更好地发展和维护我们的伊斯教,才能更好的发展伊斯兰文化,才能维护民族宗教信仰,才能加强民族团结,这对我们个人还是国家都是有好处并且百利无一弊事情。清真寺是教育回族人们维护穆斯林的良好形象,引导回族人民诚信守信,尊老爱幼,爱国守法,相互帮助。宣传国家民族政策的场所,让大家都知道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好的,是人民利益至上的政策。正确运用优良的宗教文化,处理民族间的问题,由于回汉民族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饮食禁忌不尽相同,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应当充分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和生活方式,同时少数民族也要对其他民族因为不了解自己的民族风俗、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非攻击性、非侮辱性、非故意性的误解加以谅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正确运用民族宗教文化化解回汉民族间的矛盾,譬如利用伊斯兰文化的和谐思想和《古兰经》和《圣训》里面为人处世的方法原则来化解一些矛盾。但是我们也更要坚决反对打着宗教的旗号从事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和民族分裂活动,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依法严厉打击“三股势力”,自觉抵制“民族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思潮的影响,时刻用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武装自己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做斗争。

注释:

①巴特尔,长征伟大胜利是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中国民族》,11.

②杨怀中,回回民族二元一体的文化结够[J].回族研究,2016,1,8页

③李兴华,回族与中华文明[J].回族研究,1999,1,29

④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民族报.2014.9.30(1)

⑤丁宏,民族认同意识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J].宁夏社会科学,1995,8,12.

参考文献:

[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孙俊萍.试论回族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宁夏社会科学,2009,01.

[3]王果,刘正芳.田野调查视野下的民族团结——以云南通海县纳古镇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8.

[4]马金宝.简论回族文化的典型特点[J].回族研究,2012,04

[5]韩效州,杨学智.一个回族村的来源与生计方式的变迁——以河南省宁陵县西南村为例,民族艺林.2013,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和谐关系调试
基于航拍无人机的设计与调试
FOCAS功能在机床调试中的开发与应用
无线通信中频线路窄带临界调试法及其应用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调压柜的调试与试运行探讨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