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雷?陈丽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说、听、唱、做、想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中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获得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所以,我们作为基层教学中的一员,要不断创设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學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
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中。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表现和探索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意境。如果能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地帮助学习者消化,吸收音乐,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这些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有一项调查显示:视听与只听获得的收益,视听明显大于只听效果。而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学生积极地参与。新的课程中也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与参与的空间。
第一,角色转换。即以学生以本位,改变以往被动的角色,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课题,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组织学生生机勃勃地参与。带给学生以快乐。使课堂内充满笑声。学生设计,教师的补充。师生共同讨论。教学容量大,学生印象清晰、受益匪浅。
第二,设疑。这是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疑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是为了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索找到正确的答案。“疑”可以是针对教学重点建设,也可以是为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还可以为启发诱导而加深印象建设。
第三,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在课内多听几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有了这种动力就可以就可以利用多余的课内教学时间的多少倍,去寻找比音乐课堂内多若干倍的音乐作品。传统的音乐教学把内容与注意力重点放在过去,是对中西文化的阐述或演绎,而这些东西虽具有历史性,然而历史感太沉重,与现代生活的艺术相隔的时间太过久远,无法跟上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学生前进的脚步与需要。如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仅听到声音,同时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爱好。
为了拓宽音乐课的天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想像力。让学生听一些自然界的声音,使其感觉到这些声音的高低、强弱、明暗。然后再听各种各样的声音,感觉它们在你平静的心湖激起怎样的涟漪。
百鸟中争鸣,听后感觉是欢愉?是清新?这是联想中行旅的心境?
秋雨打窗声,沙沙沙沙,那均与不断的雨声,你想到了什么?山中小溪的水流声,叮叮咚咚……明亮的音色错落有致。夏日的滂沱大雨及沉闷的雷声……
这些音色并未告诉我们什么故事,只是激起了各种情绪:不安、兴奋、欢乐。然而他却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对音乐产生极深的兴趣,感知音乐的大门也随之敞开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