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人像探研:画人须画“心”

2017-08-02 00:54张书武
神州·中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国画家阿Q外形

张书武

人们经常会对某个人有这样的评价:他她长得特别有气质。或者对一个物件一件商品评论说做的非常有气质。气质无疑是对人和物件比较高的评价。那么气质是什么呢,在这里我没有百度,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我认为,气质就是:事物本体特有的独特的明显的或者优于一般其他同类的固有的特征。有气质的东西都是美的,或者具有内涵的。它不是简单的外形之美,它超越了单一外形之美。

画家作画,每个人风格不同,成熟的,技能高超的,有一定文化底蕴的画家的优秀作品,会变现出一种独特的,有自己个性的气质。这里我们谈的是素描人像的绘画,怎么把人画得有气质,画出她的内心,画出符合他职业年龄性格等的特点来,这些要求被表现出来了,基本就画出了这个人物的气质,所有说画人像须画心,画出他的心来,就画出了他的气质,就达到了人像绘画的最高要求。古人讲的神似的要求,就是这个要求。

举例来说,国画家蒋兆和先生的人物塑造能力在绘画界人尽皆知,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阿Q深入人心,早已成了阿Q的“定妆照”,只要是涉及到的阿Q形象大家一定会想到蒋兆和先生画的阿Q,他画的阿Q,无论从外形上和动作上,包括人的形体,五官,神态,均画出了阿Q那种可怜愚昧自卑,让人看了即笑其愚,又怜其弱。使阿Q的人物性格心理状态甚至悲剧的必然结局跃然纸上,画出了他这个人物所特有的“气质”,即内心。这样的绘画作品即是成功的作品,优秀的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三杰之一,达芬奇,他的一幅素描自画像广为流传。他用灵动细致的线条,刻画出一位老人睿智,充满智慧,才情的形象。画出了一位老者智慧博学的气质,也画出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国画家罗中立先生有一幅著名的油画,叫做父亲。在这幅画里,他通过用细致的笔触描绘父亲的眼神,脸上的皱纹,晒的黑且红的皮肤,以及端着饭碗布满老茧的手,刻画出了一位饱经沧桑,生活艰难,一辈子辛苦劳作的中国农民形象,或许,如果我们再深入观察的话,我们还读出了在父亲脸上写着的慈祥敦厚朴实坚韧的内心世界和性格。这幅画刻画出了一个标准的中国男性农民形象,画出了特点,画出了气质。画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是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

上面是几位大师级,享誉世界或者是华夏闻名的画家的优秀作品的分析短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深入研究的榜样和范本。那么,还有一些画者,包括自命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工作者,他们在作画的时候,不分析人物的身份性格性别年龄或者所处的境遇,照葫芦画瓢,见眼睛画眼睛,看鼻子画鼻子。简单的从外形上出发,没有深入的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在具体专业技巧上浮皮潦草,甚至铅笔都懒的经常削一削。最后画出来的素描人像粗枝大叶,外形,内在都很不到位。忙活了半天,自己尚且不知道所以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循环往复,就这样不断的继续着,绘画技能始终得不到提高,不用心,焉能画“心”。

还有一些山寨水货素描人像画集或者素描人像教辅书籍,他们打着大师或者考试辅导的幌子,不顾自己的真实水平,为了自己的名气或者利益,来引人歧途,误人子弟。他们的所谓作品急功近利,是不走心的,所有画出来的人物很空洞,外形内心甚至绘画的技能都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这样的画集书籍在书店比比皆是,希望美术工作者或者参加考试的学生能够仔细辨别,避免上当受骗。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多加关注,不能让那些李鬼登堂入室,影响了美术事业的良性发展。

那么,素描人像怎么样才能画出气质,画出人物的内心呢。这就需要多学,多练,多观察,多思考,这四多,缺一不可。多学,即是多向前人和优秀的画家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画家灿若星辰,数不胜数,多看他们的书,多读他们的作品,吸取营养,自己在不知不觉的积累中就会得到进步。多练,顾名思义,就是要多动手实践,去画,没有一个画家的作品是每天思考,读书,就是不练,一下子就画出了好的作品来的,最终都是要落实在手上。多观察,就是要多观察生活,人们平时的一举一动,动作神情反映出的心理活动。各种职业性别年龄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下的行为举止。有机会就要在社会大环境下去观察人,去讀其心,这样坚持经常,许许多多不同职业性别年龄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个性,便在观察者的大脑里有了一定的储存,画的时候便可对号入座,做一参考,绘画便容易的多了。多思考,古人说死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和动手缺一不可,都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没有思考,不能总结归纳比较深入,那么学习的效率会大打折扣,有可能是事倍功半,白忙一场。画来画出得不到进步,还不知道原因。这是任何刻苦学习却踏步不前的根源所在。

关于勤学多思我们还要强调,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他就是个典型的多面手,他不光是个大画家,还是个解剖家。他动手解剖了很多人体,精心研究了人体的结构特征,这使得他在人物刻画上因为比其他人更熟知人体的结构而更能准确精细入微的刻画人物。要知道,在四五百年前的当时,这样的行为是多么的先知和惊世骇俗。

国画家叶浅予先生走到那儿画到那儿,本子不离手,画出了大量的国画人物速写,这使得他在创作国画人物时胸有成竹,信手拈来。也使得他的人物形象神形具备,画出了人物的特征,气质。前面说的蒋兆和先生也是画了大量的素描人像,国画人像,所以他能在不断积累的前提之下,创作出符合人物性格的绘画作品来。所以说勤学多思是所有学习知识的法宝,无捷径可走,无旁门可入。

因为人物画的特点,人的五官的大致形状是相同的,有的人之间差距甚至是很细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绘画时要细致观察每个人外形的不同,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一定要注意空间和微小细小的线条之间的关系,不可小觑,这是决定人物画成功与否,即是否能画出气质,画出人物内心的关键。有时我们画画,认为多一笔少一笔,轻一笔重一笔,无足轻重,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细节决定成败,往往最微小的细节,能够反映表达出要描绘刻画物象的与众不同,即独特的气质。在宋玉的名篇《登徒子好色赋》里他提到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就是这个道理。他在这里指的是美女的外形.在细致的人物内心刻画上,更应该一分一毫都不能差。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画家阿Q外形
适盒A4BOX 多功能料理锅
游子丹青弘国粹——记响水籍国画家胡祝三
阿Q和老A
以情感创作作品,用画笔传递精神——访国画家袁鹏飞
与命运抗争的国画家——傅小石的艺术人生
论袁牧之“外形的演技”
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术后外形的整形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