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跃茜+李小娟
摘 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全面展开,企业“结构性用工荒”现象不断激化,迫切需要培养一批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并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重要抓手之一的现代学徒制,以其全方位对接定制人才、打通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的独特优势应运而生。如何探索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特色之路,撑起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人才需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双元属性 “三维度”运行困境 “四位一体”实现路径
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国家正在着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战略部署,迫切需要培育数以亿计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并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然而,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指出,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人,这也直接导致了企业严重的“结构性用工荒”现象。作为高技能人才输出主渠道的高职教育,如何培养一批“适销对路”、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重要抓手之一的现代学徒制,以其全方位对接定制企业所需人才、打通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的独特优势应运而生。那么,如何探索出一条现代学徒制的特色之路,撑起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人才需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基于“双元属性”的现代学徒制内涵分析
2014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该文件明确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同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15年,我国正式拉开现代学徒制全国试点的大幕,2017年教育部开始启动第二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试点,自此全国上下掀起了现代学徒制培养探索与实践的热潮。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定义,学界一直有着不同的解释,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一)“现代”之于“传统”的“现代”属性
现代学徒制相比传统学徒制,最明显的是体现出“四变”,赋予了现代学徒制新的时代内涵:一是培养目标之变。传统学徒制培养的是有熟练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是既有理论功底又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二是师徒关系之变。传统学徒制往往是一师带一徒或一师带多徒,现代学徒制倡导一师带多徒或多师带多徒,是对“师傅带徒弟”培养模式的延伸和拓展;三是培养方式之变。传统学徒制大多采用手工作坊式培养,现代学徒制融入了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通过成立大师工作室、建立二级学院、订单班等多样化育人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实现“学生—学徒—员工”的一体化培养;四是培养保障之变。传统学徒制局限于师傅与徒弟的约定形式,师徒关系一结束则意味着学徒制关系的终结;而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教育制度,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学生等构成了多方利益相关体,在国家体制保障的前提下互动互赢,有了更多的权益保障。
(二)“新型”之于“普遍”的“五双”属性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遍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它将“五双”属性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与企业的互动合作关系:一是“双主体”,指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校企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管理、教育、考核学生,实现紧密合作、协同育人;二是“双规范”,指学校培养学生既要符合学校办学规范,也要符合企业用人规范;三是“双场所”,指学校把职业教育的场所从学校搬到了企业,让学生可以同时共享到学校传统学习环境和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四是“双导师”,指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都成了学生的导师,学生可以在学校里“拜师”学习专业技能,又可以同时在企业里“拜师”学习实践技能;五是“双身份”,指学生在这一模式下“招生即招工”,既是学校的学生,又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成为了企业的员工。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基于上述“双元属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内涵在于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校企协同育人,是在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基础上形成的校企合作的递进模式。
二、基于“三维度”的现代学徒制运行困境和原因分析
2015年教育部遴选确定了165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通过制定实施意见、下发试点通知等推进地方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方案布局。然而在各个试点单位推行与实践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却陷入了运行不畅的困境:
一是企业培育热情不高。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扩大学校影响力,高职院校热衷于探索现代学徒制,主动对接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却很少有企业主动上门。虽有部分企业为了缓和“用工荒”主动上门,当涉及到校企成本分担、学生三年学制、就业岗位设置、学生就业约束等具体问题悬而未决,无法在短期内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因此目前还处于探索磋商阶段,还未形成实质性进展。另据统计,全国160多家试点企业承诺投入的资金仅占项目总资金的22%,说明企业并没有真正认可学生即员工,投入积极性不高。二是学生就业稳定率不高。《人民日报》有报道指出,济南职业学院与济南二机床集团试点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2015届12名毕业生只有4名最终经过考核进入企业就业,2016届24名毕业生除了2名身体原因没有进入企业就业,其余全部实现毕业即在该企业就业,然而入职一年后学生全部离职。三是具体政策可操作性不高。当前我国尚未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匹配的机制、規则、标准,这意味着落地政策还不多。很多试点院校在实践“专业+企业”订单培养合作模式时,在校企育人分工、师资队伍配置、学生权益保障等具体问题上遭遇瓶颈,很容易让企业陷入“买服务”或“给场地”的怪圈,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上述现象严重阻碍了现代学徒制的科学发展,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维度”来分析。
(一)从校企合作的冷热度来看
作为现代学徒制最大利益方的企业来说,缺乏与院校合作的热情,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投入产出因素。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周期为三年,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价值追求的市场主体,三年一周期既不能马上解决“用工荒”的急切需求,又不能享受到政府优惠补助,显然成本投入大于产出,降低了企业积极性;二是离职风险因素。现代学徒制的理想局面是毕业生成为企业长期的人力资源储备。但目前高成本、低利用率、高离职率等因素陷入“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导致了培养过程中多数是学校主导、企业配合,不乏出现校企合作不深入、不稳定、不系统及人才质量不高等现象。
(二)从人才培养的契合度来看
人才培养的最佳状态是院校培养的人才契合于企业、行业和社会需求。这里的“契合度”主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是企业契合度。当前,现代学徒制的培养主体是广大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几乎是从零开始,在企业顶岗实习环节或者企业师傅带学生(徒)的过程中,只能从基层最一线的岗位学起,对于一些高技术岗位,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一定差距,不能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二是行业契合度。目前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大多是高职院校与个别企业点对点的合作,培养的是符合部分合作企业“适销对路”的人才,但由于没有形成校行合作点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意味着这类“适销对路”的人才并非能适用于其他企业或整个行业。
(三)从政府行业的支持度来看
政府和行业的支持是现代学徒制长效发展的有力保障。虽然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在大力倡导现代学徒制,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因大政策的过于宽泛而缺乏可行的制度安排,使得校企合作过程中常常会碰到无明确制度可依、无专项投入可用、无具体政策扶持等瓶颈问题。此外,行业没有对试点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尚未依据行业职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统一标准,这显然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长效发展。
三、基于“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创新路径选择
现代学徒制的建立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企业为主体,行业为助推,通过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形成政、校、行、企“四位一体”协同育人、互利共赢机制,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之路向纵深发展。
(一)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现代学徒制要实现良性、长效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推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大兴“工匠”之风。改变社会上“技术工人地位低”的认识误区,借着“大国工匠”逐渐在社会盛行的契机,挖掘现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元素,赋以现代学徒制新的时代内涵,让现代学徒制获得社会、企业、学校、学生更大的认同。二是要提供服务保障。政府要发挥好服务职责,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建立教育、人社、财政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动服务机制,在国家、地方层面分别设立现代学徒制管理中心,专门沟通和协调现代学徒制运行过程中不同主体的权益保障,通过牵头组织校企接洽会、成立现代学徒制服务对接中心等宣传推广现代学徒制的优势,让企业主动走进学校。三是要提供制度保障。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建工作过程中,困扰校企合作最首要的问题在于无制度可循。政府应在逐步探索与调研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校企培养经费分配制度、校企权利义务职责、校企合作风险防控制度、培养质量监督评价制度、就业保障制度等等,这些都需要政府建构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来规范和厘清校企之间的合作机制。四是要提供经费保障。政府要落地优惠税收、专项补贴等相关的经费保障措施,让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顶岗培训、就业孵化等各个环节中享受相应的资金支持,如山东省给试点院校配以专项项目资金,给企业“师带徒”予以相应的奖励,大大激发了该省院校、企业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增加政府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项投入,给予学生一定的现代学徒制培养补贴,增强学校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积极发挥校企的“双主体”作用
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要共同制定校企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方案,秉承“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原则来规范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通过“四个联合”全方位、精准化协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联合构建现代学徒制办学实体。任何的办学模式都需要通过有效的办学实体来实现,现代学徒制同样也需要通过成立校企共建专业共建学院、二级学院(系部)、大师工作室等有效载体来具体实践。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在二级学院温州设计学院设立“大师工作室”,引进国际、国内大师,依托大师所在企业的职业需求、大师自身精湛的技能、大师面对面的“师带徒”模式以及大师群体的优质资源集聚效应,推进现代学徒制长效化发展;还与温州奥珀家具有限公司成立二级学院“温州家具学院”实践现代学徒制培养。二是联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好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资源优势,根据职业人才培养规格,结合现代学徒制的独有特征和高技能人才各环节培养的特定标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成长规律为主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岗位素质培养的基础上融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忠诚等道德元素,凸显品德与修养、专注与忠诚,平衡学校专业实践与企业多岗位实践的比例,建立校内“训研创”一体化与校外“学做创”一体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监控与质量评价机制,切实形成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三是联合开发定制课程。要彻底走出学校独立开发课程、企业辅助参与的误区,在满足行业职业标准、企业岗位任职要求、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经过充分市场调研,结合实际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发展方向,与行业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群搭建系统课程框架,校企共同量身定做专业课程,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专业知识、技能实训和顶岗实践三环节的课程方案,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层次性和可执行性。四是联合打造高质量“师傅”队伍。双导师制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鲜明特色。双导师制要在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打通纯理论或纯实践传授的局限,建立校企双导师的互聘共用、双向学习、双向研发、双向挂职、带薪培训等灵活機制。就高校教师而言,要定期“下企业”,了解最新的企业行情动态和用工需求,在企业真实岗位上提升“双师”素质,并将企业实践、技术服务纳入教师业绩考核,实现学校教师“理论的实践化”;就企业师傅而言,要定期“进高校”,深化理论体系,加强研发能力,将企业师傅的理论与技术提升作为其工作业绩考核的因素,实现师傅“实践的理论化”。
(三)积极发挥行业的助推作用
为了克服现代学徒制培养实践过程中校企对接分散、单一、不稳定等因素,行业协会或行业指导中心(机构)等往往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行业要担起牵头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层合作的职责,通过成立企业联盟、企业发展中心、企业服务平台等载体,开展典型工作岗位剖析、专业标准认证、课程体系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具体实践,明确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引导校企围绕特定培养框架开展深度育人合作。同时,要不仅仅局限于一家企业与一家高职院校“一对一”的对接,而应该延伸至多家企业甚至是一个行业与高职院校开展联合培养,建立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完善岗位能力考核机制和学分互认机制,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走出只“对路”于某家企业的“单一性”,而是提升适应于整个行业发展的“普适性”。
总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只有在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形成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多方合力,才能让现代学徒制培养之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汤霓,王亚南,石伟平.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或然症结与路径选择[J].教育科学,2015(10).
[2]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3]王扬南.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
[4]刘阳.现代学徒制实施障碍与对策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5]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7).
[6]潘俊强.打造“工匠”:现代学徒制如何“出师”[N].人民日报,2016—8—26.
[7]李玉兰.现代学徒制如何本土化[N].光明日报,2017—2—15.
[8]宋娇妍,朱砂,周红利.我国现代学徒制研究综述[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6).
〔本文系温州市2016年度高层次人才创新技术项目重点资助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温州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温州市2014年公益性科技计划项目“基于人才成长环境视角的温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R20140137)阶段性成果和2016年度浙江省社科规划“之江青年课题”项目“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和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6ZJQN006YBQ)的階段性成果。〕
(胡跃茜,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党院办助理研究员。李小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