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从2008年至今,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每年都被江苏省考试院列为文科考生的必读篇目之一。在2008年到2016年9年间的高考文科附加题部分,除了2011年和2013年没有涉及,其余7年都有对《呐喊》内容的考查,这一切证明了其重要性。而学生普遍反映对《呐喊》的内容不太熟悉。究其原因,就是《呐喊》篇目太多,显得内容太杂,不容易掌握。
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曾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在《呐喊》中,具有悲剧性内涵的作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笔者试图引导学生以《呐喊》的悲剧性为抓手,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文本解读。
一、分析《吶喊》的人物形象
我选择了其中的7篇带领学生进行解读,这7篇分别是《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孔乙己》《故乡》《明天》《白光》,包括了《呐喊》中篇幅较长的几篇。我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呐喊》主要写了哪些人的悲剧?这些悲剧主人公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为了便于学生进行梳理,也方便更直观地呈现结果,我呈现了如下表格(以《狂人日记为例》):
在学生完成表格填空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根据悲剧主人公的身份地位概括《呐喊》的悲剧人物类型,学生发现《呐喊》主要塑造了四种人物的悲剧:知识分子的悲剧、苦难者的悲剧、革命者的悲剧以及阿Q们的悲剧。而学生在概括人物内在性格的时候,为了力求全面准确,他们仔细阅读文本,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比如,我们在分析《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的形象时,学生都能够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归纳出阿Q的部分形象特征,但都不够全面。在经过小组交流之后,他们整合出了这样的答案:阿Q是一个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的人,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是一个“典型形象”。
二、概括悲剧情节并分析悲剧成因
我仍然采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每一篇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进而分析导致他们悲剧命运的成因。学生在对文本的情节进行梳理与概括的过程中,再一次熟悉了文本内容。在分析悲剧原因的时候,我引导他们分别从社会原因与个人原因两个方面思考。最后我们发现:导致小说主人公悲剧结局的个人原因无一例外地都与自身的不觉悟、思想上的愚昧无知有关。而社会原因则包括封建礼教、封建家庭制度、科举制度、等级观念、迷信思想等,而这一切都源于中国的旧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
在这个基础上,我引导大家阅读《〈呐喊〉自序》,从这篇文章中找到了鲁迅先生创作《呐喊》的动机和目的,即“唤醒铁屋子里熟睡的人们”,“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三、品读《呐喊》的自然环境描写
《呐喊》中大多数篇目都少不了用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小说的悲剧氛围。我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表格所列篇目中渲染悲剧氛围的环境描写段落,并进行品读分析。比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描绘出了一幅深冬季节阴晦的天气,沉寂、荒凉的故乡景象,衬托出了“我”悲凉、沉郁的心情,营造出一种悲剧的氛围。《药》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到了那个压抑、黑暗的年代,使我们联想到《呐喊·自序》中的铁屋子。“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一句,更具有浓郁的象征意味。民众的愚昧麻木、反动势力的嚣张肆虐都从中透露出来了。
在分析了自然环境描写之后,我引导学生进一步从整体上分析《呐喊》中环境描写的特点。一位学生发现了《呐喊》中的环境描写多出现月亮、狗等意象。如“月亮”,在我们所列出的7篇小说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白光》中均出现过。再比如“狗”这个意象,出现在《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明天》中。我对这位学生的发现表示了赞同,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鲁迅先生会选择这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在自然环境对悲剧气氛的渲染中有什么作用呢?
大家在经过了独立思考与小组探讨之后,得出了结论:月光本身就意味着黑夜的存在,与文章的背景和基调是一致的,而在不同的篇目当中,月亮又具有不同的寓意。比如《白光》里的月光很特别:有温度,有质地。它是寒冷的,铁的,同时又是软软的。月光的“铁”与“软”,昭示着科举制度的不容抗拒以及不容摆脱。《狂人日记》中,狗的形象贯穿全篇,在狂人的思维中,狗的存在是恶势力的代表,并且小说还提到狗和狼是本家,所以在某一方面,这个常见于普通生活中的动物代表吃人的一种本性。狗的叫声自然就造成了一种恐怖的氛围,从而也渲染了主题。
总之,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通过对《呐喊》中这些篇目的解读,学生对这些篇目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全面准确的认识,对《呐喊》的创作目的与主旨也有了深刻的认识,明白了鲁迅先生是想通过这一个个的悲剧,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吃人”社会的悲愤,同时希望唤醒人们来变革这个黑暗的社会现状。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22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