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心相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使命与愿景

2017-08-02 17:44王远美
中小学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一带一路

王远美

摘要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先导性探索。并逐渐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推进“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大背景下,中小学校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要进行多方探索和开拓,如构建国际理解核心素养目标体系、优化国际理解教育内容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引路人”、加强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建立国际理解教育学术组织等。以促进民心相通和文化理解。

关键词 基础教育国际化:国际理解教育:“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7)05-0008-03

2017年5月中旬。“一帶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在北京召开。20余国领导人和60余个国际组织负责人确认参会。中国面临重要的国际发展机遇。也将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理解教育再次推向前台。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提出国际理解教育(Educal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EIU)的概念,积极呼吁各国在历史教学和公民教育中融入国际理解内容。以理解、和平、共生为价值理念,促进人们消解冲突、致力于世界和平。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理解教育对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理解与合作更为重要,日益成为当今各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推动沿线国家教育开放合作,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赋予了新使命。

一、实践探索:从先导性实验到区域性推进

20世纪后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先后从课程建设、学生自主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实施国际理解教育,为我国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从学理研究走向政策议题、从教育理念走向教育实践。

北京、上海率先在国内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例如:北京基于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定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研究、地方课程和教材开发、师资队伍能力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有效地促进了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国际理解素养与和平文化意识的发展。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明确提出“国际理解教育”概念。此后。北京、上海、天津、江苏苏州、广东深圳、四川成都、湖北武汉、吉林长春、山东青岛、江苏常州等地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理解教育迅速发展,形成了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规模效应和实践转化局面。例如:山东青岛通过深度融合国际理解教育和学科教学、自主开发与合作引进建构课程体系、搭建国际理解教育活动平台等方式。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落地和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发展。

二、政策推动:从政策导向到国家战略布局

国际理解教育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已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并把国际理解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10年,《纲要》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把国际理解教育提到了我国教育政策的高度。这既是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在我国转化为教育政策的体现,也是我国教育自身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倡导沿线国家要“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从国家战略层面为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新机遇。201 6年中央颁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强调要“丰富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积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加强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国际理解教育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次,其重要性可见一斑。2016年,教育部相关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际理解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三、未来发展:新形势下国际理解教育的新使命

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国际理解与合作。中华民族正在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理解教育承载着促进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展示和平大国形象等重要使命,需要在多个领域进行探索与开拓。

1.研究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目标体系,培养学生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国际理解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构建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目标体系,既要参照和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又要结合《纲要》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于教育国际化和国际化人才的具体要求,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化国际理解教育育人目标的研究。通过目标体系的研究,引导学生关注国际问题,丰富国际知识,发展跨文化理解能力、国际交往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善良、无私、公正、民主、热爱和平、关心人类共同发展的情操。同时。教师可通过学科教学创设世界文化主题活动,策划模拟国际组织活动、境外游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学会欣赏、尊重和包容。

2.优化国际理解教育内容体系,平衡好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学校要坚持了解、沟通、尊重、吸纳的基本思路,以促进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其一,开展多类型的国际理解教育特色课程和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其二,加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提升师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其三,要善于学习和吸纳异域的优秀文化,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四,要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根,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创新,认识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培养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学校领导者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既要有开放的心胸和气度学习异域文化,又要大力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双边和多边交流互动中,处理好国际理解教育的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平衡关系。既注重培养师生的全球视野。引导师生学会遵循国际规则行为处事;又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积极主动宣传中华优秀文化。

3.加强校长教师能力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素养的“引路人”

培养中小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校长和教师是桥梁和关键。校长教师自身要有国际视野和开放心态。要有世界情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和文化理解能力,要有国际比较和鉴别能力,这样才能在促进学生国际理解素养发展方面发挥“引路人”作用。而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专业培训的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校长教师多种专业培训的投入,尤其是加强对校长教师国际素养的专业培训,为校长教师提供跨文化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校长教师自身国际理解素养的发展。

4.加强人文交流机制建设,深化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行政主导方式。从区域层面建设人文交流机制,把握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方向,不仅要在推动世界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理解中国方面发挥作用。更要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其他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实现教育的共商共建共享和创造共同历史记忆、共同身份方面发挥作用。

中小学校要善于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关系。加强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的系统设计,通过建立友好学校、教师访学交流、学生交换学习、国际游学活动等,深化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互鉴,为提升学校国际合作水平和培养学生国际素养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学校领导者要增强运用国际组织的资源意识。例如:学校领导者要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联系,加强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要会议及其文件的研究。充分运用其国际平台和国际资源,敏锐把握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动态。为学校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支持条件。

5.建立国际理解教育全国性学术组织,促进教育交流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日益走向务实合作,“请进来”与“走出去”并行。教育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扩展。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组织的交流合作显得日益重要。我国应该成立全国性国际理解教育学术组织,利用学术组织平台,凝聚各方有识之士。共同探讨国际理解教育理论、政策、实践问题,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推动国际理解教育育人功能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实现。

(编辑 许丽艳)

猜你喜欢
国际理解教育一带一路
浅谈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措施
试析在地理课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以国际化助推中国梦、教育梦
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适切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