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性思考和路径探讨

2017-08-02 14:48周满生
中小学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中外合作办学

周满生

摘要 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全面贯彻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的必然选择。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要重点抓好几个关键环节:一是要在理解和坚守本国教育特色及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中西结合:二是强调公办教育机构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性探索:三是把握课程设置这一核心,处理好引进课程与国家统编课程的关系等;四是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国际化素养,尤其要重视外籍教师的管理和培训。

关键词 基础教育国际化;国际理解教育;国际化课程;跨境教育;中外合作办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7)05-0005-04

全球化已成为当下世界范围内的热点议题。全球化的本质在于突破、改变或淡化了社会的边界。打破了“民族一国家”的组织结构和固有形式。超出了其以疆界为界限的控制范围。全球化在教育领域中的表现形式就是教育国际化,而基础教育国际化则是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探索应该是全方位的,从理论层面来讲,包括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和认识;从实践层面来讲,涉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推进这项工作,包括机构、课程、师资等。

一、彰显意义: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

谈到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有必要先对我国的跨境教育进行回顾。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时。签署了“教育服务贸易承诺减让表”。当时由于担心丧失教育的主导权。所以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中允许外资多数控股的承诺探讨上。现在看来。我们对于教育主权问题把控得很好,但在课程和教育质量保障方面则出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

2004年,UNESCO和OECD共同发布《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指南》,明确跨境高等教育是“办学过程中出现教师、学生、课程、机构(提供者)或教材等跨越国家法律管辖边界等情况的高等教育。跨境高等教育可由公立、私立、公益性和营利性等不同的高等教育提供者提供,涵盖从面授(通过学生留学和院校境外办学等多种方式实现)到远程(借助一系列技术手段,包括网络学习实现)等多种方式”。现在来看。跨境高等教育的定义也基本适合基础教育领域。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GATS)约定的教育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方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跨境教育被归纳为三种主要形式;即人员跨境流动、课程跨境流动和办学机构跨境流动。如今我们签订教育服务贸易承诺减让表已经过去16年。GATS的四种服务提供方式都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中国基础教育在“引进来”到“走出去”(包括上海参加PISA测试、连续三年派六七十名数学教师到英国教学等)的过程中,在人员、课程、机构流动等方面进行了扎实有效的探索,从而构成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全面贯彻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即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牢牢把握这个机遇。

二、澄清认识:关于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模糊认识亟须澄清

2015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市的林肯高中,旁听了中美政府比较课程(包括在理念、课程和教学内容方面开展比较),此举彰显了国家最高领导人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视。然而。目前教育界对基础教育国际化还存在不同理解和一些模糊认识。如有人认为:提倡基础教育国际化就是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全建制引用西方课程;倡导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我们目前提倡的教育均衡发展理念相悖。有违教育公平:倡導基础教育国际化就是提倡办出国留学预备班,为低龄留学开绿灯,等等。

为此,我们有必要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首先,教育公平的核心是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过程中被平等地对待,以及具有同等地获得学业成就与就业前景的机会。也就是在起点、过程、结果等三个方面要确保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也是国际上的共识。因此,不能因为我国教育存在着较大的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就反对基础教育国际化,也不能说强调教育公平就否认基础教育国际化。正因为这些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还有欠缺,所以强调公平就更要重视国际化。

其次,把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目的说成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世界公民”的提法也是不科学的。基础教育国际化重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及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国际规则意识等。如果动辄就说培养国际化人才,那么就很容易被质疑和误解。

三、探索路径: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需要抓好四个关键环节

1.要在理解和坚守本国教育特色及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中西结合

基础教育国际化是建立在充分理解本国教育特色基础之上的。

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开展国际化学习,使学生理解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减少文化)中突,增强学生的国际素养。使其保有差异化竞争优势。这其中重点是要让学生建立异国文化的思维。培养他们与异国文化沟通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不仅仅是国际班学生需要的,而是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每一个学生走向国际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例如:笔者曾去北京某小学听过两堂展示课,分别由一位美国教师和一位中国教师围绕“Go to the beach”(去海滩)主题进行同课异构教学。中国教师使用PPT给学生展示了美国、英国等国家各个地方的海滩:而美国教师则把旅行箱、游泳衣、防晒霜等物品带到了课堂上,还教会学生如何涂抹防晒霜等。可以看出,同样主题的一节课,中国教师重在知识传授,而美国教师重在教会学生实用的生活技能。只有通过中外教师这种真正的交流和碰撞。才能比较出中外文化的异同。而正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影响到他们各自的思维方式,又继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教育教学方式。

另一方面,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要在比较、继承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全球化、国际化越是深入,本土化、民族性越是突显。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存续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这些理念和强调提升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并不矛盾。

因此,在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将国际教育和中国教育的精华有机结合。例如:国际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强调满足不同禀赋学生的需求,这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较薄弱的部分。另外,可以考虑逐步借鉴国际教育的先进经验,对我国高考的单一评价体系进行多样化的改革探索。

2.要强调公办教育机构的引领作用

2001年,我们签订“教育服务贸易承诺减让表”。在基础教育领域,从商业存在的角度来讲,就是合作办学,即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校与国际课程班。这其中主要包括四类。其一,专门招收国际留学生的“国际班”,实际上是外国人子弟学校,必须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外事部门审批才可办学。其二,纳入中考招生计划的普通高中公办校“国际班”,其学生既能获得我国高中学籍,又可获得合作办学机构的高中学籍,可选择参加“洋高考”,也可参加内地高考。这类“国际班”需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批,额定招生计划。其三。普通高中(包括公办高中)计划外招生的“国际班”,学生不参加中考招生,没有内地高中学籍,只能参加“洋高考”。其四,部分由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国际班”。这几年,我们出国留学人员每年都超过50万,尤其是“低龄留学生”不断增多,其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虽然国家不鼓励,但是社会有较大需求。

我们倡导基础教育国际化。不是为部分学生开设留学培训班,而是要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包括国际理解力、沟通及交流能力等。因此,这其中要强调发挥公办教育机构的引领作用。例如:北京市海淀区从2012年开始成立基础教育国际化改革实验区,先后在55所学校进行跨文化的国际理解教育和国际课程方面的探索。实验学校包括初中和小学,课程面对所有学生开放。又如:广东省深圳市福永中学是一所政府出资建设的完全公办学校,该校非常重视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一方面聘请十多名外教进校教学。并给他们每人配备一个专门的工作间。另一方面,学校还注重国际教育课程的开发,如开设英式橄榄球班。举办英式橄榄球比赛,并配有专门的英国教练解说:还请英国著名足球队切尔西队的一名教练担任足球队的辅导教师。学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英式橄榄球及作为足球发源地背后的英国的文化,以促进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要牢牢把握课程设置这一核心问题

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国际化的课程设置是核心。广大中小学要将国际通行的课程方向和基础教育的优势相结合,助推本土教改,补本土教育之短板。如可以选择部分科目,以项目研究的形式开展国际课程比较研究,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经验,深化自身课程与教学。例如: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已经进行了三年的中美基础教育比较课题研究,计划用5~10年建立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课程。让没有出国机会的孩子在国内也能接受优质教育。再如:四川成都七中开展“高中融和式国际课程实验”,本着“国际教育本土化、本土教育国际化”的研发方向,确定四个板块的融合(学科内的融合、学科间的融合、综合实践课程与学科的融合、德育体系的融合)作为研发的主要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开发国际化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要强调国际化课程的现代性和探究性。要突出学科前沿知识、交叉内容、新兴学科领域的知识,重内涵,轻形式。例如:现在提到的IB课程。是融合东西方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注重多学科和多元文化融通的课程,其核心在于促进孩子们在知识、概念、技能、态度和行为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学习。再如:现在美国非常强调STREAM教育,其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阅读、工程、数学、艺术等综合素养。这些都是我们在开设国际化课程时需要重视的内容。

其二,引进国际化课程要整合还要适度。我们不能无底线、整建制全盘引入,也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国外课程,要逐步建立起综合国内外教育精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课程体系,并在国际教育中赢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此外,学校也不应将引进多少国际课程作为评价是否国际化的唯一标准,要给孩子们更多的多样化选择和国际理解的机会。同时要处理好引进课程与统编课程的关系,国家规定的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学科课程绝不可少。

例如:上海市七宝德怀特高中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美合作高中,该校的课程由中美合作双方根据培养目标、学生发展需求共同设置,保留中国核心课程语文、历史、地理、政治和優势课程教学,开发中西融合的国际化课程体系,从而为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上海市晋元国际高中与印度泰戈尔国际学校合作,在课程设置上既体现出中华文化特色,又不受双方语言限制,还要让学生喜欢。如中方开设的课程有太极拳、中国书法、木兰扇等,印方学校主要开设瑜伽课等。

4.要提升教师国际化素养。尤其重视外籍教师管理

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基础教育国际化不仅对学生适应未来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提出了新挑战,也对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包括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跨文化学术交流合作能力等)提出了新要求。而对于广大中小学来说,有必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培养教授国际课程教师的方案。例如:北京王府学校是一所中外合作制学校,该校师资结构达到“40-40-20”,即40%的外籍教师,40%的海归教师,20%的能进行双语教学的本土教师。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多元化国际师资队伍。

此外由于现实需要。外籍人员在我国境内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数逐年上升。据相关渠道的不完全统计,通过国家外国专家局渠道以文教专家身份来我国中小学任教的外籍教师超过1,2万人。通过其他渠道在中小学任教的外籍教师超过数万人。2003年2月19日,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但仅适用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目前在很多地方和中小学。缺乏严格的外教管理制度,许多外籍教师仅持旅游签证来华任教:不具备专业教师资格的来华留学生利用假期到学校或培训机构兼职的现象经常发生。外籍教师入职把关不严,教授内容也没有标准,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和规范对外籍教师的监管。据笔者了解。目前有一些民间培训机构正尝试建立外籍教师培训标准,并编制相关培训教材,这种尝试是有其重要价值的。

(编辑 王淑清)

猜你喜欢
国际理解教育中外合作办学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浅谈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措施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试析在地理课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以国际化助推中国梦、教育梦
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适切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