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进
摘要:本文基于南京大学近年来推进“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五四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经验,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两个切入点:创新能力與跨界能力培养。文章指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应该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批判思维的训练,并为培养学生的“跨界能力”搭建有效平台。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能力;跨界能力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和支撑社会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与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在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大背景下,高校理应积极响应国家的使命召唤,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动能转换的战略需求。
一、改革专业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创新人才,应破除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现象,切实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培养学生的奇思妙想厚植基础。南京大学近年来对传统专业教育进行了改革,共建设各类新型课程500余门,初步构筑了由新生导学课、新生研讨课、高水平通识课、学科前沿课、本硕贯通课等组成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体系”。
新生导学课面向本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由各院系学科带头人组建教学团队,重点讲述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为学生构建学科专业的“知识地图”,让学生了解“我要学什么”“我应如何学”“学往何处去”等学业生涯中的核心问题,以帮助新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学术旨趣,明晰学习方向。
新生研讨课实施的是“小班化、跨学科、研究性”教学方式,面向全校新生公选。课程围绕某一个学术专题,由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资深教授主讲。课程采取集中讲习、小组研讨、线上线下结合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旨在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初步培养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高水平通识教育课程由各院系专业造诣深厚的优秀教师开设,包括“中国历史与民族文化”“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价值观与思维方法”“科技进步与生命探索”“经济发展与社会脉动”“文学艺术与美感”“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七大类别,培养学生清晰明确的表达能力、综合完整的判断能力,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此外,南京大学已建成学科前沿课、本硕贯通课共计115门。学科前沿课是面向本科高年级开设的小班研讨课程,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对学科前沿领域相关问题的深入探究,领会高深的学问和研究方法,从而进一步激发探索与研究兴趣;本硕贯通课程则实现了本科高年级专业课程与硕士专业课程的互选和学分互认,以满足学习能力强、学习进度快的本科生学习需求。通过修读学科前沿课和本硕贯通课,学生可以获得学术顶峰体验,快速进入专业前沿领域。
二、推进交叉复合,培养跨界能力
科学上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以及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融合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曾指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当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同时一种新技术达到成熟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同时,跨界整合也成为产业发展的潮流,为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因此,高校需顺应学科交叉和产业跨界的趋势,为培养学生的“跨界能力”搭建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近年来,南京大学着力构筑了“三层次”交叉复合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层次为系列“本科生跨学科学术研修计划”。学校通过搭建一系列跨学科的高端学习平台,让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以“青年研修者”的角色,在高水平导师指导下进行跨学科领域的自由探究。以“本科生高研院驻院研修项目”为例,该项目以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为依托,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每位导师指导不超过5名本科生,着重培养他们的学术研究与创新思维能力,拓展跨学科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该项目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点。首先,导师指导的都是非本专业的学生,这为本科生深入接触其他学科领域的资深教授、学者提供机会。其次,每个学习小组成员也是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同学,甚至是不同国度的国际学习伙伴,这种多元化的学习群体构成有利于推进“朋辈学习”,产生有趣的“化学反应”和思维碰撞,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同时,该项目向驻院本科生优先开放各类国际学术交流资源,建立本科生与境内外高端学者的常态化交流机制,拓宽驻院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
第二层次是推动不同学院间联合研发交叉领域新课程。由于传统专业培养方式的长期影响,我国高校的院系之间形成了教学资源交叉共享的无形壁垒。自2006年“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南京大学以重点教改立项的方式,推动相关院系进行教学“联姻”。院系间或互相开设对方需要的课程,或共同组织教学团队联合开发一门全新的课程。通过推动院系共同研发交叉领域新课程为抓手,逐步打破了院系藩篱,从而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清障搭台。学校近年来逐步重点打造化学与生命、新闻与法律、数学与经济等交叉方向的全新课程,供选择交叉复合路径的学生选修。在制订全校新版教学计划时,除全面修订了各专业教学计划外,还建立了大量相近或相关学科专业的跨专业选修课程目录。
第三层次是建立全新的交叉学科专业方向。学校近年来设置了“地球系统科学与环境”“计算机与金融工程”“艺术与文化创意”等多个新的交叉专业方向,构建全新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联合与地学相关的四个学院共同开设“地球系统科学与环境”理科实验班,针对当下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如资源紧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灾害频发等重大问题,从系统科学角度设置核心课程和教学计划,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交叉复合型地学拔尖人才。学生前两年在“实验班”完成大地学课程群的平台课和核心课学习,后两年依据个人兴趣,选择大地学相关专业分流学习。“计算机与金融工程”实验班则是主动适应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专门制订了体现互联网金融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联合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开设“金融大数据及并行处理”“数据结构与金融算法”“金融软件工程”“金融中的数值方法”等全新的交叉课程。“艺术与文化创意”实验班采取“课堂授课+专业实践+国际交流”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设文化产业相关课程,加强创意训练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创意能力和基本技能,以及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实战应对能力。
三、建设创业型大学,完善双创教育体系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需要有微观层面的课程支撑,更需要宏观层面的模式创新。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提出,应推进学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实现发展思路的“两个转变”:一是由强调新知识的发现,转变为强调以问题驱动的原创研究,以原始创新来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问题;二是由强调人才的输送转变为研究成果的转化,促进科学和产业的对接与整合,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2016年,南京大学成为首批获批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四所高校之一,“基地”依托南京大学的优势与特色,面向国家重大产业需求,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开展了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示范性建设工作。学校进一步明确今后创新创业教育总体思路,即构建“五位一体”“四创融合”“三个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是构建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针对少部分学生,而是需要全员参与、全员受益,通过课程和讲堂对所有本科生实施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未来企业家精神。在此基础上,针对有创业兴趣的学生群体加强创新创业训练,组织学科竞赛或创业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对于立志创业或已有初步创新成果的学生,学校积极提供创客空间等在内的人、财、物支持,帮助他们对接市场实现成果孵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较好地满足各类学生多元发展需要。学校现己累計开设相关课程144门次,选修学生超过7000人次,每年举办创新创业教育讲座、沙龙、工作坊等活动200余场,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学生超过1200人次,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与学科竞赛的学生超过1500人次。近年来共支持学生创业项目288个,其中51个项目获得天使投资,带动1200多名学生创业。
二是打造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融合”的实践平台。学校规划建设了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四创空间”,为学生跨学科交流心得与经验、实践创新创业的奇思妙想提供条件。基于“互联网+”,建设腾讯创新研究中心、“互联网+”大数据实验室、无人机实验室等创新训练中心。面向文化产业,设立奥美创意工厂、视觉创意工作坊、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等创意工作室群。顺应工业4.0发展要求,建设3D打印实验室、智能硬件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E创空间、NXP Club等创造工坊。对接市场,设立各类创业基金、奖励基金和专项教育基金,集聚教师、学生、资金、场地、设备、技术等创业要素,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开展创业实践。
三是深化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三个协同”的育人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强校校协同,2008年起先后与美国、英国有关高校联合成立国际创新创业学院,汇聚国际知名专家、成功企业家、著名投资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培训。加强校企协同,成立由28位知名企业家与投资人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600余位各行业专家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库,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咨询和论证,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专业辅导。加强校地协同,充分利用在江苏各地共建的24个政产学研合作平台、104个研发机构及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学生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活动可谓如火如荼,高校作为“双创”教育的重要载体,既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更要适时转变教育教学乃至自身发展的理念。同时,要引入更多的创新创业源头活水,让创新创业教育走出单靠高校“自循环”完成的封闭状态,形成一个大学、政府、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完整体系,从而为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最终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