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流通贸易与浙江粮食安全

2017-08-02 01:38施小东
浙江经济 2017年11期
关键词:粮食市场粮油储备

□施小东

粮食流通贸易与浙江粮食安全

□施小东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日益密集的产业和人口挤占了稀缺的耕地资源,使得浙江省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大幅下滑。1978-201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分别从5208.3万亩、1467.2万吨下降到1916.7万亩和752.2万吨。与此同时,人口增长推动粮食成长型需求增加,城市化导致粮食转变型需求增加,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变化导致食物消费结构性需求扩张,工业、能源产业等发展导致粮食其他类型需求增长,浙江粮食需求量还在不断扩张。日益扩大的供需缺口迫切需要依靠大量进口粮食或国内远距离来解决,由此而产生的粮食流通问题成为浙江粮食安全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浙江省外粮源可获得性

粮食产需缺口可依靠市场机制调节,主要是通过粮食批发市场和省际间产销合作从省外获取粮源。针对粮食产需缺口逐年扩大的实际,浙江省提出了向东北大粮仓要粮食的思路,先后在黑龙江等13个省份共建立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基地。到2015年,省外粮食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351.88万亩,年产量为177.46万吨,实际调入浙江粮食数量63.34万吨。

从合作方式紧密程度看,省外生产基地可分为紧密稳定型和其他类型。紧密稳定型主要是通过在产地租赁(承包)土地、在产地开展合作生产经营等方式建立的基地,面积为70.93万亩,占总面积的20.2%。其他类型主要是通过签订订单方式建立的基地,面积为280.95万亩,占79.8%,是目前省外粮食生产基地中最主要的形式。

从经营主体上看,目前共有90多家各类经营主体从事省外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主要包括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民营粮食企业在内的各类粮食企业、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其他经济主体。其中,61家为民营性质、29家为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或国有粮食经营企业。粮食企业是省外生产基地建设的主力军,建立的基地面积为318.8万亩,占90.6%;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其他经济主体建立的基地规模较小,分别为18.81万亩、3.77万亩和10.50万亩,各占5.3%、1.1%和3.0%。

粮食流通环节的风险识别

粮食流通体系薄弱。除供给总量外,粮食安全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能否及时将粮食运到需要运达的地方供应。从浙江实际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跨省市粮食物流通道不畅,特别是东北粮食主产区路途遥远,同时受铁路入关瓶颈制约,一旦出现粮食紧张,可能给粮食市场供应带来隐患;物流、商流、信息建设未能同步推进,加之储备与加工、销售的脱节,造成物流在环节上的“短路”;迂回运输造成浪费严重,仅“订单”收购的粮食,每年均有数万吨在迂回运输。

粮食储备体系不完善。浙江省地方储备粮油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县、市储备粮的运作取决于县、市一级政府,决策分散,不但难以形成合力,而且往往产生“搭便车”行为,导致经济外部性的存在,甚至出现“逆向操作”的问题。政府每年要支付大量的公共财政,用于储备粮油的保管和轮换费用;同时,为了加强储备粮油的管理,各级财政、农发行和政府相关部门要有相应的投入,需要支付监管费用。另一方面,不少收储企业却生存艰难。收储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储备粮油的保管费用补贴,虽然各地的补贴形式不同,但这些补贴大体也只能维持职工较低水平的工资支出,仓储设施改善缺乏资金保障。

粮食市场体系不成熟。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粮油供给市场主体多元化,粮油供给的小、散、弱状况明显。目前,国有粮食企业在流通环节所占市场份额已很小,省内市场供应主要依靠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全省1500多家粮食批发商中,粮油批发经营量90%以上为中小型企业,以民营企业和个体户为主;在零售环节,全省2万多个粮油零售网点基本以个体为主。

粮食吸纳转化能力不强。粮食加工产业是连接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吸纳转化能力,保障粮食供应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浙江粮食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全省粮油企业日加工能力200吨以上的占企业总数的74%,日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的企业仅10个,只占2.8%。大米、面粉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760万吨,实际年产量247万吨,加工能力(产能)利用率只有32.5%。成品粮口粮消费需求约为720万吨,省内加工加工生产量仅占全省口粮需求的34.3%。

粮食行政调控的手段不足。目前,对粮食市场的调控基本上采用的是实物吞吐调节,即储备粮的吸储和抛售。对储备粮的运行,采用的是行政干预的模式,实行“管住”“管好”以及“定期轮换”的“超静态”方针。这对于确保储备规模落实,确保帐实相符具有正面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储备粮定期集中轮换,容易在短时期对粮食市场带来冲击,甚至左右粮食市场。在一般理论分析中,假定供给弹性为0.25,需要弹性为0.5,则每抛售总供给量1%的储备粮,可使市场价格下降4%,而每吸储消费量1%的储备粮,可使价格上升2%。二是在稳定粮食市场方面,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现调控滞后的问题。这是政府与市场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决策效率与市场变化无法同步造成的。三是不能发挥市场机制在合理配置储备品种结构上的基础性作用,导致品种结构不合理。

全力保障浙江粮食安全

加强粮食产销合作。鼓励本省农民或企业到粮食主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或与产区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粮食产业化经营共同体。鼓励支持发展跨区域的粮食产业化经营,落实外地粮食采购运输补贴和主产区粮食生产基地自产粮食补贴等政策。积极争取国家赋予浙江更大的粮食进出口经营权,允许设立粮食保税区,以利与国际粮食市场的品种交换和流通。重点加强与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早稻产区的合作;加强与河南、山东等小麦产区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同东三省和江苏省等粳稻产区的合作。

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发挥粮食物流体系对粮食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以粮食储运“四散化”为重点,充分利用浙江的区位优势和水陆运输条件,加快装卸和散粮中转设施等建设,完善货物通关、报检、保险、商务处理等服务体系,扶持专业粮食物流企业发展,加快推广专用散粮车、内河散粮船等新型专用粮食运输工具以及散装单元化运输装备及配套专用装卸技术装备。

构建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逐步推进国际性粮食物流集散基地、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和地方性粮食物流中心等多个层次的粮食物流节点建设,基本形成一个集粮食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开放型、全方位、多层次的粮食物流网络体系。适时把握国际粮食市场行情,推动省内大型粮食企业跟国际粮食贸易建立起长久购销的联系,省内的粮食价格与供需平衡要调整好,对于进口的粮食要及时协调并组织好。依靠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积极开发粮油加工的外向型贸易,建立起一个可供粮油进出口的中转市场。

完善粮油储备体制机制。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粮食安全储备需达到消费量的17%-18%。目前,浙江储备规模只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安全储备要求的70%左右。浙江粮食储备规模也应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要优化省、市、县三级储备,加强在收储、转运与轮换中的协作,让政府公共资源得到高效的配置。还要合理确定临界库存,临界库存必须以居民口粮消费品种为主,并有一定比重的成品粮,随时保证应急供应需要。对超过临界库存部分,由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自行确定品种结构。市县要加强成品粮油及应急加工食品储备。

作者单位: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粮食市场粮油储备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本期导读
清代的省级粮食市场网络与市场中心——基于粮价和商路视角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
当前粮食市场管理现状及对策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深化粮食供给侧改革 确保乐山粮食市场供需平衡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