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利
另一个故乡
□郑永利
挂职即将期满,在等待考核的时间里,收到庞亚君的新书《乡愁,乡愁——松阳挂职手记》。
说实话,当时有点诧异——关于书名。
故乡,是每一个游子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有离别,有远方,就有乡愁。李白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崔颢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范仲淹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谓故乡,便是如此,无须想起,而时时牵挂。
然而,松阳之于庞亚君,不过是两年挂职之地,又是什么让她如此热爱这片土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字一句、一章一节,结集成这部12万字的散文集呢?
带着这样的探究,翻开《乡愁,乡愁》那有着土黄色乡村肌理般的封面。
想不到,这一读,我竟不能释卷。
作为一名新松阳人,两年时间里,庞亚君踏踏实实走遍这里的山山水水,详详细细听遍民情民意,认认真真写下这本挂职手记。单单这份情怀,便令我感佩。
而真正读完这本书,我的敬意油然而生。
这是一本散文式的工作笔记,文字饱满,充满张力,读之如临其境。字里行间,松阳的一草一木似乎都触手可及。
这几乎是松阳的一部小百科。收录了松阳的乡村、乡土、乡野、乡井和乡风。在她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下,松阳的风土人情、市井巷陌、物语民俗扑面而来。就算从未到过松阳的人,亦能从中知道松阳的大概。传统村落的风貌与格局、民间工艺的种类与分布、主导产业的传统与改良、发展蓝图的谋划与描绘、民俗风情的淳朴与特色一目了然。
这些,都是她在行走松阳的过程中,随时随地,利用点点滴滴的零碎时间,记在手机里,然后成文,继而成书的。两年来,目光所及之处无一不是这片热土。在她笔下,松阳是立体的、活态的,有着厚重的千年底蕴,也迸发着新时期的无限活力。
这些都引发着她深深的思考:城市化进程中,到底该如何“拯救老屋”?手工艺全面凋蔽的大背景下,民间工艺何去何从?产业的转型升级中,主导产业怎样融合发展?信息化时代,千年田园古县以什么途径更好地与现代接轨?这些,她有着深于常人的忧虑和迫切。我看到她奔走在传统工艺复兴的路上,看到她挑灯研究老屋保护的背影,看到她改良产业的决心和信心,看到她只争朝夕的工作作风,更看到她对松阳发展的一片拳拳之心。
抬头看天,也低头赶路。把握大局之外,庞亚君有着邻家小妹般的亲切。这些,从她在材料组织上的亲力亲为、为乡村乡宿取名的惮精竭虑中可见一斑。作为一名从事研究工作的女子,在下派中,她真正做到了俯下身子、融入基层,这份勤勉踏实令人感动。
前几天,看到浙江新闻对这部书的报道。庞亚君说,这部书于她而言,不是创作,只是记录。而我却觉得,无论创作也好,记录也好,这部书的意义早已大过了书的本身。因为,不同于本土作家的是,作为一名外地人,她看松阳的视角是独特的,有跳出松阳看松阳的意味,而作为松阳发展建设的参与者,她又有亲历其中的喜忧苦乐。就如她在前言中所说,在松阳,她看见、耳闻、思虑、想象。不同的是,她将这些都变成了文字。我能想象得出,她利用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八小时之外,舍弃娱乐,与文字纠缠,与思想对弈,凝结成这12万字的心血之作,这是她给松阳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她在下派锻炼中的重要收获。作为同批派友,在敬佩她的同时,我有汗颜之感。
两年时间,她真正将他乡当成了故乡。
这是一种情怀,更是一份深爱。
作者单位: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