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晓
摘 要:我国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经济与科技发展,对于当前的教育政策进行了改革,完善了过去教育政策中不完善的地方,其中有几项具体措施都是合乎时代的发展要求的,如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建设力度,改变当前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比较缺失的状况,也可看出我国对于培养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决心,而本文通过在教育婴幼儿的实际经验中谈一谈如何能够在习惯培养方面促进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而婴幼儿还处于一个各方面都比较空白的时期,因此对于婴幼儿的良好的习惯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时期内,培养的好习惯可以伴随孩子的一生,相反,如果这个时期缺少对于婴幼儿的习惯的培养的重视程度,将会给这个孩子的一生都带来不好的影响,对于婴幼儿的培养,有两方面的主体,一方面来自于家庭,一方面来自于幼儿园,两方力量必须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工作,保持对于婴幼儿习惯培养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本文先对我国婴幼儿的习惯培养的现状进行研究,再进一步谈一谈具体的改善措施。
1 我国婴幼儿习惯培养的现状
我国已经投入了很多力量来建设以及完善学前教育体系,包括即将延伸义务教育的范围,将学前教育也纳入到义务教育的系统中,做到科学的学前教育的普及,但是虽然政府已经为学前教育做出了努力,然而我国的学前教育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与西方先进的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还存在這不小的差异,从日常的实际经验来看,笔者找出了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1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来自于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婴幼儿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对于周围世界的影响是很敏感的,并且缺乏对于是非好坏的最基本的判断力,根据早起著名教育家孟禄的关于教育学的起源的学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孩童的无意识模仿,某些家长并没有对婴幼儿的教育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没有学前教育的观念,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良习惯,如乱扔东西、说脏话等等,甚至因为孩子的一点小错误就大发雷霆,这些做法一方面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吗,给孩子造成抹除不尽的幼年阴影,一方面婴幼儿也会模仿家长的不良行为,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延续这种恶劣的教育方式,把它用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有一些父母则是极其重视婴幼儿的习惯培养,但是却选错了方法,对于思想还不成熟的孩子采取极为严格的方式进行教育,虽然孩子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但是却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同样也不利于婴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
1.2 外部因素
外部影响主要来自于幼儿园,包括幼儿园的教师以及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幼儿对于周围的世界进行学习活动时,比较容易接受自己熟悉的那部分,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那部分就不易于接受,因此在家长将幼儿送到幼儿园的时候,从熟悉的家里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如果中间没有一个很好的过度,幼儿容易产生过激心理,比如生气、哭泣、大声喊叫,一方面不利于个体幼儿的习惯培养,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到其他已经适应新环境的幼儿;教师对于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关键性影响,对于一些不听话的孩子,某些素养不够的教师不愿意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与耐心,训斥甚至打骂幼儿,我国去年就发生过几起类似的事件,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自己对于幼儿的不良态度,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进行幼儿教育工作。
2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方法
在认清我国对于幼儿教育的缺陷之后,可以针对以上两方面原因提出以下相应的解决措施:
2.1 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
对于幼儿的观念培养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幼儿由于智商、情商有限,对于世界的认知还处于只能通过具体的方式来进行,对于抽象的概念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当注意对于孩子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
无论是在家庭里还是在幼儿园中,都要注意周围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在家庭中,家长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这种教育方式属于榜样示范法,家长在是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举止文明,作息规律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孩子培养健康的生物钟和优秀品质;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建立起完善的教育制度,严格奖惩制度,对于表现好的幼儿要给予类似于小红星的奖励,每天安排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值日活动,确保每一个幼儿都参与其中,在吃午餐的时候,为孩子讲述粮食的来之不易,督促孩子珍惜每一粒粮食,饭前便后都要洗手,午睡之后要自己叠被,从细微之处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鼓励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不要依赖大人,有利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还要注意加强幼儿之间的协调沟通工作,多开展一些需要幼儿之间进行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比如搭积木,通过将孩子分成不同的小组,再对每个小组最终完成的积木造型进行评比,最后再将孩子的劳动成果展现出来,这是一项多方面受益的工作,既可以增强孩子的集体意识,还能给孩子极大的成就感,这正是俄罗斯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提倡的将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用集体去影响个体幼儿。
2.2 注重情感教育
以“情”促“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
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为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到“情”由“情”促“行”。如小班主题分果果:我们在幼儿懂得分享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幼儿体验“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资源,要求幼儿回家后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送给爸爸、妈妈吃,观察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心情,入园后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学习、实验、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幼儿的教育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家长与教师两方力量要加强合作,确保对于幼儿的心理状况尽在掌握之中,关注幼儿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保证两方力量的连贯性与一致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以终身学习为己任,不断地创新对于幼儿的教育方式,结合不同性格的幼儿进行因材施教,确保幼儿的心理健康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林晓丰.浅析现代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
[2]马淑英.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