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仕 张尊礼 薛蕾
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前叉韧带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的治疗效果分析
张维仕 张尊礼 薛蕾
目的 研究前叉韧带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技术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抽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前叉韧带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序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关节镜辅助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治疗效果、手术后住院时间和胫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骨折手术治疗及格率为90.3%,高于对照组的6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在术后出现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住院时间和胫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叉韧带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技术实施手术治疗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加强治疗安全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使胫骨功能尽快恢复。
前叉韧带;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属于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膝关节内骨折类疾病[1]。Ⅰ型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的移位程度不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非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2-3]。但对于Ⅱ型及Ⅱ型以上的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而言,手术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后期出现髁间撞击、膝关节前后向不稳、膝关节伸直功能受限等并发症[4-5]。现主要研究前叉韧带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技术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前叉韧带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序列表法的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4~78岁,平均(51.7±4.9)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交通伤29例,日常生活伤12例;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23例,Ⅲ型12例,Ⅳ型6例;骨折发生时间1~8 d,平均(3.2±0.6)d;治疗组患者年龄22~74岁,平均(51.1±4.6)岁;男性26例,女性15例;交通伤27例,日常生活伤14例;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21例,Ⅲ型15例,Ⅳ型5例;骨折发生时间1~9 d,平均(3.0±0.4)d。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数据具有可比性。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伦理委员会通过。(1)纳入标准:①单纯性前叉韧带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②无手术治疗史;③精神状态和语言交流能力正常;④病情表现平稳;⑤自愿参与研究。(2)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骨折和外伤疾病;②以往有手术治疗史;③精神状态和语言交流能力存在异常;④病情表现不稳定;⑤不愿参与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方式;治疗组采用关节镜辅助手术方式,手术操作开始前,对患者发生骨折的具体原因和严重损伤进行了解,协助其对患肢进行固定,并尽可能的抬高,患肢关节位置接受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膝关节核磁、膝前后位及侧位的X线表现,对骨折发生的位置、实际严重程度、移位程度、内外侧半月板发生损伤的情况进行了解[6-7]。然后对患者实施持续硬膜外麻醉,在大腿位置采用止血带进行止血,对压力和时间进行控制。在膝关节的前方内外侧位置做标准手术操作切口,对关节的基本情况进行检查,主要对骨折块移位的具体方向、严重程度、形态表现,游离软骨块和小骨块情况进行观察。根据检查过程中所发现的结果进行处理,对骨折实施有效的固定和复位。在手术操作完成之后应该将负压引流装置留置在关节处,并实施缝合处理[8-10]。
1.3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采用Rasmussen评分方式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从患者在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行走能力、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评分,总分30分。27分以上(含27分)为优,20~26分为良,10~19分为可,不足9分为差[11-1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所得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骨折治疗效果
对照组骨折手术治疗及格率达到68.3%,治疗组达到9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8,P<0.05)。详见表1。
2.2 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组有1例在术后出现感染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8例感染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7,P<0.05)。
2.3 手术后住院时间和胫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
对照组患者在骨折手术后共住院治疗(17.43±3.52)d,术后(109.73±13.54)d胫骨功能恢复正常,治疗组分别达到(12.06±2.71)d和(88.10±8.45)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前术后组内比较(t=7.740 2,8.677 7,P<0.05)。
胫骨髁间棘前区属于前交叉韧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附着区域,临床上以往应用的传统经典手术方法是经患者膝前正中切口将关节囊完全打开之后实施复位骨折,固定方式和材料主要包括螺钉、钢丝、缝线等[13-14]。但传统手术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膝关节存在的瘢痕较为明显,引起关节粘连的可能性较大,对关节屈伸功能的恢复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15-16]。由于关节内使用螺钉固定需要通过二次打开的方式才能够将螺钉取出,因此会使创伤程度进一步加重,使病情的康复时间延长,无形中会使患者及其家属所承受的身心和经济负担加重。通过关节镜技术进行手术治疗,主要具有微创、精确、固定坚固、恢复时间短等几大基本特点[17-18]。总之,与临床上以往应用的传统切开复位固定的手术比较,在关节镜辅助下进行手术治疗,所造成的创伤小,恢复速度快,术后主张在早期阶段实施功能锻炼,关节粘连发生率可降低,本次研究的治疗组患者在术后仅出现1例不良反应,就充分说明该项手术的安全性[19]。手术操作更加精确,对膝关节所造成的干扰较小,骨折愈合速度快,本次治疗组患者的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关节镜在临床可作为对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实施治疗的常规方法[20]。
表1 两组患者骨折治疗效果比较(n,%)
参考文献
[1] 李荣华. 关节镜下空心螺钉与缝线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疗效观察[J]. 中国伤残医学,2016,24(2): 39-40.
[2] 谢申. 关节镜下胫骨髁间前棘骨折微创手术不同固定方式治疗效果观察[J]. 创伤外科杂志,2016(1): 46-47.
[3] 曹建辉,康慧君,于大海,等. 关节镜下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疗效分析[J]. 河北医药,2013,35(5): 730-731.
[4] 王吉山,曹靖.关节镜下空心拉力螺钉固定胫骨髁间隆突骨折的临床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3): 132-133.
[5] 陈前永. 胫骨髁间嵴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两种手术方法选择[J]. 安徽医学,2016,7(4):455-457.
[6] 彭立波,赵洪,谢子康,等. 关节镜下张力带钢丝修复胫骨髁间隆突骨折[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53): 8629-8633.
[7] 向芳友. 关节镜下空心螺钉与缝线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J]. 中国医药指南,2015(8): 114-115.
[8] 刘华江,李思云,黄晓蓬,等. 关节镜下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57 例[J]. 实用临床医学,2015(3): 40-41,73.
[9] 张晓辉,邵强,余建,等.三柱分型理论指导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5): 794-795.
[10] 牛东田. 锁定钢板治疗胫骨骨折临床体会[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7): 46-47.
[11] 丁浩亮,安智全.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17(4): 364-365.
[12] 赵思淳,徐龙,易敏,等.肱骨远端冠状面剪切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17(4): 347-350.
[13] 曾忠友.伴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7): 581-584.
[14] 刘明军.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探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1): 129-131.
[15] 吴新基,钟少华,张朗仪,等.关节镜辅助下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10): 97-98.
[16] 吕宏升,林洪光,郑佳鹏,等. 关节镜下掌骨钢板结合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4): 353-355.
[17] 谢杰,王双利,殷浩,等. 关节镜半月板成形术治疗 50 岁以上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5,20(4): 335-338.
[18] 李晓东,王春宇,武继伟,等. 关节镜下复位可吸收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前嵴撕脱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10): 991-992.
[19] 李伟,杨丽娜,谢美明.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J]. 四川医学,2014,5(9):1150-1152.
[20] 魏利成,雷光华,易汉文,等. 关节镜下带线铆钉原位重建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粉碎性撕脱骨折[J]. 中国内镜杂志,2016,22(1):76-79.
Effect of Assisted Arthroscopy in Treatment of Avulsion Fracture of Tibial Intercondyla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ZHANG Weishi ZHANG Zunli XUE Lei Department of Second Orthopedics Surgery, Jimo People's Hospital, Jimo Shandong 266200, 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security of arthroscopic technique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ibial intercondylar eminence fracture. Methods From August 2014 to August 2016, 82 cases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vulsion fracture of intercondylar spine of tibia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41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open surgery,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rthroscopy assisted surgery. The results of fracture treatment,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and the normal time of tibial function recovery and the postoperative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 of 90.3%,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68.3%),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1 case suffered adverse reaction after operation, 8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5);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recovery time in treatment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operat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Arthroscopic surgery treatment can control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ibial intercondylar eminence fracture, strengthen the safety of the treatment, improv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the tibia restore func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vulsion fracture of tibial intercondylar eminence; arthroscopy
R683
A
1674-9316(2017)15-0046-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15.026
即墨市人民医院骨外二科,山东 即墨 26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