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藏区的新蝶变
——记德钦县奔子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

2017-07-31 19:08赵芳,纳梦月,杨涛源
今日民族 2017年6期
关键词:锅庄油橄榄藏区

美丽藏区的新蝶变
——记德钦县奔子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

从海拔3400米的香格里拉出发,一路盘山而下,到达海拔1800米左右的金沙江边,当公路与江水汇合时,但见两岸突兀的高山脚下,一片美丽的绿洲逐渐映入眼帘。

这就是奔子栏,一颗闪亮的藏区明珠。

德钦县奔子栏镇地处白马雪山脚下,盘踞于金沙江西岸,与香格里拉市、四川省得荣县隔江相望。史籍记载,唐贞观八年(634年),这里就有藏族先民开垦耕种。

汹涌澎湃的金沙江水流经至此,变成了开阔的江面。奔子栏,藏语的意思是“美丽的沙坝”。历史上,奔子栏渡口为滇藏“茶马古道”上有名的古渡口,是“茶马古道”由滇西北进入西藏或四川的咽喉之地。清政府曾在此设渡口,并设“塘汛”驻兵。滇藏公路修建前,所有进出的骡马和物资都要在此渡过金沙江,然后才能运送至各地进行交易。特殊的区位,使奔子栏镇发展成为“茶马古道”上物资转运的重镇,商号林立、人马喧嚣、热闹非凡。

今天,虽然宽敞牢固的跨江大桥早已替代了渡口的功能,但214国道仍穿奔子栏而过。从这儿往西北即可进入西藏,逆江北上即是四川的得荣、巴塘;沿金沙江而下,就是维西、剑川;往东南走,则是香格里拉及玉龙。

奔子栏镇面积1746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社区),6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773人,其中98%的人口是藏族,是典型的藏区乡镇。

一直以来,奔子栏镇党委、政府都始终把促进民族团结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以党的民族政策为中心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特别是被列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后,全镇干部群众更是抢抓创建机遇,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整合项目资金,加大经费投入,狠抓工作落实,有力推动各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落地开花,促进美丽藏区实现新的蝶变。

“锅庄”翩跹新乐园

作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商贾重镇,奔子栏有很高的知名度。

“以前,很多西藏人不知道迪庆和香格里拉,却知道奔子栏。”奔子栏镇副镇长刘正权介绍,这其中重要的原因,一是奔子栏独特的地理区位,奠定了奔子栏在藏区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另一个,则是奔子栏的锅庄舞。

藏语中,“锅庄”就是“圆圈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奔子栏锅庄舞以唱腔低沉典雅,舞步稳健奔放而独具特色,曾多次被邀请到国外演出。

锅庄,藏语意为“卓”。在奔子栏藏族群众中,有“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的说法,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

入镇采访的当天,正值奔子栏举行声势浩大的锅庄舞汇报演出。一大早,偌大的村民活动室内,挤满了盛装参赛的队伍和群众,场面宏大,甚是壮观。

卡瓦格博 李东红 摄

藏族村民扎西央宗和姐妹们一早就来到了场馆。整装完毕后,几十个人围在球场中,以一种仪式般的优雅,唱着低沉悠扬的调子翩翩起舞。顿时,她们身上厚重的服装像有了翅膀的凤凰,随着节拍畅快地飞舞,扬手传神,掷地有声,让听的人如痴如醉,看的人激情澎湃。

一曲毕,迎来一片热烈的掌声。

“以前,我只专心经营餐馆,对锅庄舞不太感兴趣。这两年来,镇里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周边的姐妹都加入了学习的队伍。”

扎西央宗是“茶马古道农家乐”的掌柜,早在9年前,她就以自家住宅为基础,改装了村里第一家藏式建筑、藏族风情的农家乐。加入锅庄舞培训班后,她更加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平日里,农家乐也就成了锅庄舞和藏族文化的传习点。

“奔子栏从古到今都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淀了丰富的藏族文化精髓。”据刘正权介绍,奔子栏藏族锅庄歌舞,包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形式完整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群众基础深厚,蕴含着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

“我们镇有藏族锅庄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月的15号镇里定期举行锅庄舞培训,每名学员每天补助50元,极大地促进了大家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文化的热情。”据介绍,为了传承好奔子栏锅庄,镇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各村开展锅庄培训班,成立锅庄队,组织队伍外出表演,不仅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还进一步扩大了奔子栏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3年10月,“奔子栏锅庄艺术团”代表德钦县参加迪庆州第三届新歌新舞赛荣获舞蹈类一等奖。当年12月,又代表迪庆州参加云南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得金奖。

01 看看别的队跳得怎么样?

02 扎西央宗展示奔子栏传统藏装

传统的藏族服装是锅庄舞的必需装备。“因为需纯手工制作和毛料、质地的要求,一套服装少则三四千元,多则七八千上万元。特别是佩饰,有的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刘正权介绍说,“以前,因为条件困难,藏装只有在结婚和盛大的节日表演中才穿,很多村民买不起藏装,都是一家人共用一套或邻里朋友之间互相借穿。现在条件好了,一个人有一套或几套。”

奔子栏的藏族服饰兼具普米族式的大包头、蒙古式的夹袄、彝族式的百褶裙多样特色,特别是妇女服饰色彩鲜艳协调,典雅端庄,佩戴镶有珊瑚、玛瑙、绿松石、海贝化石等的金银饰物,十分独特美丽,与其他藏区大异其趣。

如今,会制作这种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扎西央宗的大姐卓玛拉姆则是为数不多的传承人之一。

“我们家从爷爷开始做藏式服装,到我是第三代传承人。”卓玛拉姆的儿媳此里曲追也逐渐继承了手艺。她们一家经营的“恰增卡民族传统服饰有限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因传统的工艺和质量而远近闻名,每年都有四川、贵州,甚至西藏的藏族同胞前来购买,年产值可达30余万人民币。卓玛拉姆说:“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希望有更多年轻人爱好、学习这门手艺,把传统的民族文化和工艺传承下去。”

教育先行,筑梦未来

教育,是发展的未来。在民族地区,尤显其重要。

在奔子栏镇,有一所响当当的学校——德钦县第二小学。该校的闻名,不仅仅因为是藏区一流的窗口学校,更重要的,它还是一所完全免费的学校。

“衣、食、住、行、学、医全免,从进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学生就不需要负担任何费用。”校长和永强介绍,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学校千方百计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在衣方面,每年为孩子们提供两套校服;在食方面,蛋奶早餐、顿顿有肉,周末杀鸡、月月宰牛,三六水果、营养搭配,科学饮食;在住方面,被褥、洗漱用品、拖鞋学校免费提供,晚自习教师负责检查学生洗脚,班主任、生活老师检查学生每周洗澡,值周教师检查周末孩子们个人卫生,生活老师清洗学生被套床单;在行方面,每年四次开学放假,学校根据各村学生人数,争取客运公司调度安排客车统一组织接送,乡镇领导参与护送,一车安排一名教师,县政府拨付接送资金,把学生开开心心接来,平平安安送回;在学方面,书包、课本、教辅、学习用品由学校统一免费发放;在医方面,学校每年把结余的学生生活补助按每生50元下发给班级,用于学生在校看病就医。

03 此里曲追一家的服装店

德钦县第二小学,是迪庆州第一所跨乡镇集中办学的试点小学,建于2011年9月,总占地面积247亩,总建筑面积27200平方米。

走进校园,两道笔直的台阶直达山腰的教学楼前,非常雄壮。拾级而上,两面绿茵送爽,花香袭人。校园里现代化的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一应俱全,下课时,各年级学生游玩其间,营造出团结向上、活泼和谐的校园氛围。

行走于校园,到处绿柳拂风、青草茵茵的绿化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后山的油橄榄园和叶子花五彩生态长廊,是在其他任何学校都难得一见的靓丽风景线。

“开始建校时,学校四周除了零星的荆棘外根本没有什么植被可言,教学楼周边都是碎石和黄土,风一吹,整个校园就黄沙弥漫。”主管后勤的副校长尼玛此里说,当时,为了解决学校的绿化问题,就选择了比较适应干热河谷气候的油橄榄树进行试种,2012年3月,第一批1000棵油橄榄树下地,油橄榄一般三年挂果,在老师们的精心呵护下,2013年就奇迹般地挂果了。为此,2013年、2014年暑假,又增种了9000多棵,现在,全校油橄榄种植达1万多棵,实行专人管护、学生参与勤工俭学的方式进行管理,长势非常喜人。

“现在,我们整个校园绿化面积达100亩,其中油橄榄就占了很大比重。没想到一次偶然的试种,却意外实现了绿化、经济、安全、实践四丰收。”尼玛此里说,“去年,我们采摘的鲜果榨出橄榄油达500多公斤,产值近5万元。再过几年,1万多棵油橄榄全部挂果后,每年仅鲜果收入就将不少于10万元。”

01 校园即景

02 颇具藏区特色的校门

携手齐奔小康道

德钦二小试种油橄榄的成功实践,是奔子栏镇产业发展的一面镜子。

据介绍,该镇围绕“建设藏东旅游文化示范镇目标,突出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两个重点,培育旅游文化、生态农业、特色养殖三个产业,打牢教育、生态、交通、市政、党建五个基础”总体奋斗目标要求,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奔子栏镇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年降雨量只有300毫米左右,很多时候,几个月也不见一滴雨。”奔子栏镇副镇长李春燕介绍,镇党委、政府抓住奔子栏镇光热条件好、荒山荒坡多等各种有利条件,一方面,通过开展“坡改梯”土地整理项目,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在沿江河谷积极发展葡萄、核桃、油橄榄等特色种植业和旅游业。另一方面,在山区和二半山区鼓励群众试验性种植中药材、大棚蔬菜和发展特色养殖。截至目前,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核桃种植面积达2万亩,油橄榄种植面积近4000亩,形成了近70公里的沿江河谷绿色经济带。农民人均收入得到大幅提高。

“只有引领全镇各族群众治穷致富、发展经济,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不断夯实,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大团结。”这句质朴的表述,出自奔子栏镇镇长林增之口。他认为,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实现良性循环、互促共进,是全面建成藏区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

据介绍,2014年以来,当地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扶持,用于各村的公共事业发展,改善水、路、电等基础设施。交通建设方面,累计投资1150.9万元,完成7个村民小组及玉仙寺通组公路加宽改造,12个村民小组通组公路新修工程;水利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资金1691.186万元,完成水利工程14件,有效改善和解决了834户5839人及1162.3亩农田的用水困难,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重点项目建设方面,累计投入40307.6万元,稳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创建工程,完成了书松村日尼贡卡、奔子栏村哈从等小组“8·28”“8·31”地震灾后易地安置项目和奔子栏玉龙酒店、幼儿园等项目。

民族团结与美丽乡村的共创共建,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奔子栏镇得到不断巩固与发展。全镇各民族你来我往,互通有无,相互帮助,同民族内部、不同民族之间都建立了兄弟般深厚的感情。近年来,奔子栏镇从未发生过一起因民族关系引发的问题,甚至连因生活小事等引发的纠纷也非常少。

民族团结之花灿烂绽放,美丽藏区实现新蝶变。奔子栏,正在以金沙江水般的澎湃,奔向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03 校长和永强(右)介绍校园油橄榄基地

猜你喜欢
锅庄油橄榄藏区
基于改进EfficientDet的油橄榄果实成熟度检测
调皮捣蛋的诗
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油橄榄种植技术
锅庄舞在小学体育活动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跳起锅庄舞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手机媒体的使用与藏区稳定研究*——基于迪庆藏区田野调查的阐释
甘孜藏族自治州派出所遭冲击 警察开枪自卫
冲击派出所扰乱藏区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