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张珏
李晶和申艳的“江杉木落”
□ 文·图/张珏
在佤族的传说中,有一个处事公正、做事果敢、为人正直的人物——江杉木落。他是佤族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也是佤族文化的象征之一。2015年,昆明江杉木落商贸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的名字就源于这个佤族传说中的英雄。
5月底,我见到了“江杉木落”的创办人李晶和申艳。李晶,拉祜族,拉祜名字叫扎体,他说是“一只猴子”的意思,80后。申艳,汉族,前IT精英。谈起“江杉木落”的成立,申艳说是因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工作的辛劳和平淡,让几个小伙伴萌生了远离城市喧嚣和繁杂的愿望。 “带着70后的忠贞与朴实,肩负着80后对于自由的憧憬和自然生态的向往,怀着90后的激情与梦想踏上了路途,走遍了云南的村村寨寨……”李晶如是说。在走村的过程中,他们惊异地发现了许多不曾见过的云南珍品,隐藏于深山。之后,回到城市的他们,共同创办了“江杉木落”。
“云南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云南蜂蜜的产量可以达到全世界产量的70%,然而遗憾的是云南的蜂蜜一直没有以高品质的产品形象走向全球。当人们熟知新西兰的黑蜂蜜时,云南深山中的野生黑蜂蜜还鲜为人知。”说起自己的产品,申艳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为了发掘云南的高原特色产品,他们用了整整两年时间走村串寨地寻找。云南的高原生态环境,带来了丰富的农副产品。哪些才能真正代表云南的高原特色,这一直是他们思考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寻找、考察,在自己的脚印里一点点收集。终于挖掘、精选出了一批“小而精”的云南民族生态产品。其中让申艳津津乐道的,就有澜沧的野生黑蜂蜜。
澜沧位于云南的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闻名。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是西双版纳、临沧、普洱交汇处,与缅甸接壤。这里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山川秀美。野生黑蜂蜜就产于中缅边境的深山里,主要产在悬崖峭壁之上。野生黑蜂蜜,又被称为“蜂蜜中的大熊猫”,其产量极低,每年不会超过两吨。野生黑蜂蜜的形成,是野生蜂窝上百年沉化的结果,一代一代的蜜蜂不断地繁衍治蜜,最后形成了黑蜂蜜。
谈起自己从深山里带回来的农副产品,申艳两眼发光,滔滔不绝。她一边动手给我调制蜂蜜水,一边不忘告诉我调蜂蜜的水温要低于40℃。水太热就会把蜂蜜里的酶破坏,不但影响了口感,也没有了功效。野生深山蜂蜜作为“江杉木落”的主打产品之一,做得很是精细与用心。
为了做好蜂蜜,申艳研究了两年多。不仅深入深山去探蜜,还多方查找关于蜜蜂和蜂蜜的资料。同时,请了昆明农科所、云南农业大学帮助采集相关的蜂蜜数据,找出科学的支撑依据来证明野生蜂蜜的品质。申艳说:“我为什么花那么多气力来研究一个产品?因为不了解产品,我就做不好品控。做不好品控,我就做不好云南的高原特色。制作珍品,从来都不简单。”
收集民族工艺品
走进佤寨
在“江杉木落”,有很多产品是市场上鲜见的。如何让消费者认可,李晶和申艳达成了共识:品质是我们生存的唯一本真。只有把品质做好,公司未来才可能越做越强。
进山采蜜
悬崖蜂蜜
李晶是土生土长的澜沧人。身为拉祜族的他深爱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他说澜沧有一个集市,每到赶集时周边几个县的人们都会带着新鲜的物品聚到一起,集市延绵一公里。紫米包鸡、手工红糖、野生橄榄、农家腊肉腊肠……各色各样的产品丰富极了。他就想把家乡的好东西带出山,介绍到北上广去。可是,这个想法并不容易实现。
李晶清楚地认识到民族产品往外推的艰难,他说这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是凭一时的情怀去做事情,它是一个商业项目,我们就必须用商业项目的操作方式来运营。”这也是成立“江杉木落”的一个原因。在交谈中,得知其实早在成立公司之前,小伙伴们在云南各处挖掘高原特色精品的同时,还在澜沧建立了农业科技公司,着手做菌类培育的项目。“江杉木落”的成立是为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实现从产品培育到贸易输出一条龙,打造一个响亮的民族农副产品品牌。
云南的很多特色农副产品在省外知名度不高,消费者对其不甚了解。这就需要花很多精力去宣传,引导消费者认识产品。“把故事讲好”是李晶的看法,民族产品容易流于同质化,如果不建立自己的品牌,推出去是没有效果的。民族产品要走出去关键是“品质+品牌”。公司主推两个品牌:“江杉木落”和“拉祜山”。“江杉木落”品牌主要是做云南的蜂蜜、生态农产品,走精品路线。小而精,做同类产品中最精华的部分,比如野生黑蜂蜜。
如何讲好故事?“江杉木落”为自己定下了这样的基调:品七彩云南民族文化美韵,享自然原始生态健康佳味!公司把品牌文化和民族文化捆绑、把企业产品和民族元素结合,从多方面下手讲好品牌故事。一是挖掘产品的文化底蕴,突出民族气息。讲述采蜜人的故事,让消费者真实地看到采蜜人在悬崖峭壁上工作的场景,展现当地民族采蜜过程中的传统技艺。二是利用民族元素,展现产品特色。在产品包装设计上,根据产品来源采用相关少数民族的特色元素。包装上佤族的牛头纹、拉祜族的花饰图案、傣族姑娘的形象等元素,既能突出民族产品的特色,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好名字,更重要的是它能带给消费者什么样的体验。走进“江杉木落”的会所,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佤寨气息。门口的牛头、屋顶上的葫芦图腾、墙壁上的神奇岩画,目之所及不仅为了装饰,更是佤寨古老文化的传播。申艳说做民族产品,其实也是做民族文化的传播。我们就是想让更多的人通过产品了解民族文化。而做体验式会所,也能增强品牌的感染力。消费者、经销商们不清楚、不明白我们的产品,我们把他们请到这里,体验民族文化,品尝民族美食,用最直观的方式感受民族的好东西。品牌不是自己说是什么就是什么,而是要让消费者切实地感受到。
古法红糖
年轻人做东西容易急功近利,然而“江杉木落”的小伙伴们稳扎稳打,思路清晰。怎么做好自己的民族品牌他们有自己的经验。
双线条产品定位带来收益。公司创立之初,小伙伴们就做好了双腿走路的打算。“自己的产品一定要做出特色来,要找到它们的亮点”,公司把产品分为两条线经营,一是做小而精的产品,占领高端农产品市场。对量少、季节性产品,采取定制生产,满足部分消费者需求。
另一个是做走量的产品,确保公司的良性经营。公司现在规模较大的产业是菌类的种植基地,主要种植竹荪、冬茸。用了7年的时间,小伙伴们基本摸清了澜沧地区的气候、土壤、水质等种植环境。“3年前,我们还不敢大规模地扩种,但现在每一块地,有多高的海拔,用什么水都是清清楚楚的。一片山不是每一块地都能种,只有找到中间那块最适合的地,才种得好。”现在产量上去了,农户的积极性就调动了起来。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公司开始和农户们合作,开启菌类种植精准扶贫。参与菌类种植的农户超过50户,辐射当地3个乡。不仅公司有收益,也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在的收入。
联盟型经营带动地域发展。除了做好自己的农副产品,公司还采取多方联盟经营模式,把各州县农业特色产品整合在一起。通过体验式会所综合推荐各色产品,带来良好效果。种植业、养殖业的交互合作,带动整个区域的农产品发展。
多渠道销售覆盖各级市场。要站稳市场,渠道很重要。李晶和申艳的分工很明确。李晶主要做基地建设、品种筛选;申艳主要做前端对接、渠道架构。企业采取“线上线下”双剑合并的方式开拓渠道,线下通过大渠道,进各大菌类交易市场、北上广的大型超市;线上通过自己的商城,做产品宣传和推广。公司选择与“真的有料”B2C电商平台合作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平台的理念打动了他们:“还原食物的真实味道——希望通过帮助坚持良心种植和生产的新农人,记录背后的真实故事,建立诚信的产销模式,让消费者获得安全、地道、惊艳的产品。让新农人放心投入精益产出,共同推动中国农产品品牌化、生态化、现代化”。
“江杉木落”在快速地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些绕不开的难题。对于小农产品,最大的困难就是品控。小而精的产品,难在量的提升,每年仅产2吨的黑蜂蜜早早就被香港、台湾的客商预定抢购,每年到手只有几百斤。而其他的农副产品,手工化和标准化如何来平衡是小伙伴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而另一个难题,就是居高不下的成本:人工成本、运输成本、时间成本……菌类种植,福建省也在做,可种出来的品质并没有云南的好。然而福建地处沿海,菌子能很快地被运送到日本,节约了运输和时间成本。在云南,交通的问题制约了整个农业的发展。菌子从山里拉到昆明,至少要一天;再从昆明转机去日本,就是第二天了。这些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扰着李晶和申燕。
小伙伴们最想做的就是产地直发,在当地做好产品的品控、包装,直接从产地运送到全国。这是多好的一件事!2017年5月26日,澜沧景迈机场正式通航,这个新变化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李晶、申艳和他们的朋友们因志同道合,走上了合作的道路。他们在致力于推动民族农产品生态化、品牌化、现代化的同时,也帮助家乡父老勤劳致富,拉动了地方产业的升级。这样的青年可谓是一群有责任意识、领先精神的“下乡”精英,我们可以称他们为新一代的“江杉木落”。
(责任编辑 王菁)
冬茸
生态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