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豫剧《红旗渠》的舞美创作

2017-07-29 17:59贾冬冬
魅力中国 2017年12期
关键词:林县布景红旗渠

贾冬冬

埃德蒙·琼斯曾说:舞美设计是“诗人的工作”。舞美设计的“诗化”、意象追求,就是深入到剧中人生领域,探寻、丰富演出的外部形象,将理想状态,舞美意象元素融入到戏剧表达中,运用中国戏曲“虚与实”的创作方法,最大限度增加剧情精神内涵,提升戏剧表演的美学高度。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珍贵的东西,珍珠、宝石、奇花异草……但在20世纪60年代豫北平原西部的林县,比这一切都更为珍惜的只有一样,就是“水”。谁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而这里的人们为了得到“水”甚至翻过几个山头,跑上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地去找水、挑水。面对极度缺水的困境,没有抱怨,有的是求生存,求发展,与命运和大自然拼死抗争的不屈英魂。在一无先进设备,二无修渠资金,就连一般的口粮也保证不了的情况下,林县人民凭借自己的双手建造了一座人工天河红旗渠,创建了人间奇迹,它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凝聚的一座丰碑,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把《红旗渠》精神以艺术手笔搬上戏剧舞台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有幸参加了大型现代豫剧《红旗渠》的创作和演出,感到十分荣幸。在《红旗渠》的二度创作中,创作组多次赴林县体验生活,收集素材,丰富创作资料,努力把剧作者和导演要展现的意蕴与精神吃透,從剧情需要出发,从人物出发,从环境出发,运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去营造“真实”的环境,但又不破坏中国传统戏曲“大写意”的表现形式,通过细节的处理来完善,增加感染力。舞台的正前方吊立着一块雕刻的大型山石,苍劲有力的“红旗渠”三字,在电脑灯光柱的照射下,凝重而醒目,增强了立体感,雕塑感,奠定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坚强壮烈的风格基础,加强了震撼力;它是全剧主题的中心,它以一种静止的舞台景观来表达最鲜活的语言,向世人,向观众,诉说那遥远的过去。随着这块石雕的升起,去讲述和诠释一部感天动地,可歌可泣,震撼人心的感人故事。

舞台两侧由六块雕刻着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的大山石组成,立体真实的再现了当年林县的地理山脉和恶劣环境,增加了凝重的历史感,六道立体山景推拉自如,贯穿全剧,根据剧情的需要而变动、组合、移动。把灵活多变流动性强的演剧空间呈现出来,层层递进中透露出纵深感,是审美意义上文化蕴涵丰富的能指,严格按照定点透视原理的法则和比例所打造的10道绘景和造型装置,与前边的六块大山石片相互连接,使舞台形式与剧情有机的联系统一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相互利用,协调统一,有较强的历史感和现代视觉感。在靠天幕的前端设置了一排高平台和台阶,中间是崎岖的斜坡大平台,组成表演空间。平台虽不是转台,但根据剧情的需要,可分可合,灵活组合。每场戏只用调整光道和小的布景道具便营造出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场地,不同的造型。整台布景以灰色为基调,舞台简便,大气,凝重,恢弘,充分地展现了红旗渠立体意识的独特形象。这些布景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规模大气的舞台呈现,为配合剧情,烘托人物,开拓意蕴,深化主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景与情和景更新,情与景和情更深”的美学意境。

戏剧演出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进行的,舞台布景也不例外,仍然是围绕着中心创造的要求而进行工作的,舞美设计要努力去适应演员表演,帮助演员表演,为舞台提供有力的支点而构建舞台空间,使戏剧动作在调度中所蕴涵的内在意义和情绪得以深化与丰富。面对林县极度缺水的严峻情况,林县县委领导翻山越岭找水源,走访了林县的大小山村,听民声。在主人公牛大刚带领群众上山血书请战,深深的震撼了干部们的心,林县县委做出决定,“劈山引水”,在“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重天……”的嘹亮歌声中,一个大型的劳动场面,“打矸舞”、“挑担舞”、“推车舞”展现在舞台上,一个舞台多面呈现,这就需要舞美设计力争为演员的表演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便于演技的展开,舞台气氛的营造和戏剧情绪的传达及舞台行动的高度和安排。利用“高平台”、“中平台”、“前坡台”形成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表演区域,六块山石片前退后出,组成舞台造型,相互连接,又互不影响,利用有限的空间,提供无限的自由,通过演员的舞蹈、布景、灯光的烘托映衬,将人物的心灵和大自然的景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的展现了十万大军战太行的热烈场景,起到了激奋震撼的作用,获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戏曲的舞美设计,采用的大都是“大写意”的“虚拟”手法,它的特征之一,就是“一桌两椅”,它与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以虚拟实,通过演员运用戏曲程式的表演,将意象和视象,行动与目的传递给观众,让人们产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舞台上出现了以“写实”为表现的舞美观,在传统和现代的舞台中,探索具有传统神韵与现代审美意识有机融合的艺术创造之途,即“表现”的美学追求,通过对现实物理进行组合,重构,使其在演剧空间中既能支撑动作,组织舞台空间,表达动作环境的情绪与意义,又能蕴涵超越物像之外的象征寓意,达到“写实”与“写意”的完美结合。如在“绣坎肩”一场戏中,由六个大山石片组成一个象征性的山洞造型,舞台中间摆放着一个石床和一块既能放物,又能当座的石头,简约的舞台辅以时代“意笔”的灯光,一同在更高的层次回归中激活了“一桌两椅”的戏曲美学精神,丰富了舞台场景的美学意蕴。在保秀为大刚绣坎肩,含泪为大刚挑刺,梦幻中,想水、盼水、来水、戏水等一系列的行动表演中,没有布景的转换,靠灯光特殊效果的映衬,充分的展现和传达出剧中人物的心里路程,诗化的意象伴随剧中人的人生况味由此弥漫于舞台中间,把人物和观众引入那幸福甘甜美好的意境之中。

《红旗渠》通水一场戏是该剧的高潮,舞美设计没有做刻意的渲染,没有设置大型真实的大渠和通水布景,而是通过帕尼灯等高科技的运用,展现了《红旗渠》通水和万人欢腾的情景,及大地丰富了舞台的意境美和艺术美。清澈湍急的水柱倾泻而下,男女老幼拥挤在渠旁,手捧清亮甜爽的渠水,发出内心的喜悦和欢呼。

众人把过去求雨、求水的望天怒吼,变化成发自肺腑的欢呼,俯瞰大地的愁容,化作了纯美的笑脸。此时此刻,观众内心的畅快好似汩汩的泉水,喷涌而出,欢动的共鸣在剧场内纵情激越,掌声雷动,这正是《红旗渠》舞美创作中所要体现和追求的。

猜你喜欢
林县布景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红旗渠的“难”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谈舞台布景的创新发展
艺林辨踪——浅析越剧布景的特色
《红旗渠》
谈舞台布景技术的作用
河南省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发挥地方红色资源作用 培育新一代红旗渠精神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