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汪悦
摘 要:学科是高等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龙头,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基本平台,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学科以知识为核心,以推动知识的发展和创新为目标。学科观是指导高校学科发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学科观将会使得高校在学科发展实践中有着不同的表现[1]。
关键词:经济管理学科;学科发展
一、我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介绍引言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而以“立足安徽现实、传承徽商精神、培育一流人才、服务江淮大地”为使命的经济管理学院,于2004年正式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崇德、尚学、笃行、创新”的院训。学院设有经济、财务会计和工商管理等系以及经管实验中心、安徽创新经济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皖江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公司治理与企业投融资研究中心等七个研究机构。
经济管理学院现有经济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和投资学六个本科专业。同时,与ACCA协会合作开设会计学ACCA方向班,与美国西东大学斯蒂尔曼商学院合作开设中美2+2会计学本科专业。并且,经济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专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资本论>导读》、《身边的会计学》、《计量经济学》、《大众消费行为》等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会计学导论》为省级MOOC课程。经济管理类学科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门应用性学科,以社会微观经济组织为研究对象[2]。具体地说,经济管理类学科将企业或经济组织的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把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作为主要理论基础,以统计学、运筹学等数理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等为主要研究手段,探讨和研究企业或经济组织各项管理行为和管理决策的形成过程、特征和相互关系,以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从中探索、归纳和总结出旨在获得成效,提高效率的一般理论、规律和方法[3]。因此,研究我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发展历程有利于为企业或经济组织的管理决策和管理实踐活动提供管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经济管理学院学科发展情况
工商管理学科是安徽师范大学比较年轻的学科之一,起始于2004年7月经济管理学院正式成立,当时设工商管理系和财务管理系,两系分别下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2006年开始至今我院与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合作,联合培养MBA。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2009年增设会计学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2010年增设物流管理专业。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经济管理学院2011年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申报成功,并于2012年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生。为适应学科发展需要,2010-2014年间,学院先后从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引进6名博士,还通过在职培养的方式,先后送7名教师赴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同期,共有2名副教授晋升教授、8人成功晋升副教授。为提升本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先后主办或承办了10余场学术会议,聘请校内外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作学术报告近20余次。
2008年获批1个校级研究中心,名称“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作用是长期研究安徽省和长三角地区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中,为地方政府与企业发展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规划咨询。2013年经济管理类学科获批1个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称“安徽省小微企业成长协同创新中心”,作用是安徽乃至全国以小微企业成长研究为特色的重要研究基地,安徽创业教育和小微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安徽小微企业咨询服务基地,成为高校、科研院所与安徽小微企业间技术交流和交易的重要平台,小微企业信用建设、释放信用价值平台。2014年获批1个校级特色优势研究领域,名称“安徽产业升级与小微企业发展特色优势研究领域”,作用是立足安徽本土实际,力争在安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安徽小微企业发展、安徽产业升级与小微企业互动发展等领域取得有益成果,形成特色更鲜明、优势更明显的安徽产业升级与小微企业发展的研究领域,促进安徽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关于安徽小微企业发展企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中心,构建安徽现代产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良性发展体系。
(一)师资队伍情况
本学科专任教师平均年龄40岁左右,相对较年轻,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涨;专业结构相对合理、学科背景多元化,不仅有经济管理类专业,还有教师具备自动化、数学教育、工程造价和农业经济等专业背景;从学历层次分析,拥有博士学位人数为13人、占比为36%;从学缘结构分析,最高学历毕业于211以上大学人数为24人、占比为67%,最高学历毕业于经管类知名高校(985高校)7人、占比为19%;从职称结构分析,教授5人、副教授14人、讲师15人。
(二)科研水平
经济管理学院始终把学科平台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教师坚持在教学环节认真教学,将理论知识以学生更为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授,并且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开展了很多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科研能力的活动。学院科研团队的情况具体见表1:
1.项目
十二五期间,经济管理类学科国家级课题立项3项,其中,在研2项,到期结项1项,到期结项率为100%。省部级课题立项数为14项,其中,在研7项,到期结项7项,到期结项率为100%。从研究领域来看,课题立项主要集中在物流管理及管理等方面。从研究内容来看,课题研究集中在供应链管理、区域经济等方面。具体如表2所示:
2.论文
近年来,经济管理类学科在《管理世界》、《Advances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Journal of Computers》、《中国管理科学》、《财政研究》、《经济地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国内CSSCI收录27篇、EI收录4篇和SCI收录1篇。2014年,本学科的教师发表在《管理世界》上的论文,弥补了我校在经管类权威期刊发表文章的空白;同年,发表在《Advances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和《Journal of Computers》上的论文,弥补了经济管理学院在国际EI期刊发表论文的空白。就论文影响力而言,张廷龙教授2012年发表在《中国管理科学》上的论文,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已经被引18次;朱兵副教授2010年发表在《软科学》上的论文,已经被引52次。
3.学术专著
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教师已在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要探究“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等问题,这些研究均紧扣经济热点。研究者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研究难度较大,因此,专著出版后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提升了本学科在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体如表3所示:
4.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前景方面
经济管理学科已经主持了省级教研项目5项,主要围绕会计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国际合作、实际能力提升等方面展开教学研究。
不论是本科学还是研究生,总体说来就业前景较好。现今国家经济形势较好,尤其是金融投资以及管理咨询行业亟需大量高素质的经济管理类的人才,所以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学习从而发挥自身的优势。
三、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及改善建议[4]
(一)主要问题
通过对各方资料的总结分析,在学科建设方面起步较晚,办学经验不足,整体办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具体有以下几点:
1.学科的学术地位不够高,社會影响力不够强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省内历史悠久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许多优势学科在国内都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聚焦于经济管理学院,正式成立至今仅有着十多年的历史,并且工商管理类硕士学位点申报成功并面向社会招生的时间也不长。所以,学位点的社会影响力不强,学术地位不够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2.教师团队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水平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学科的教师团队多以中青年为主,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不算高。所以,在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有着较大的提升和改善空间。
3.对外学术交流研讨的频率仍需要提高
对外学术交流是学科建设过程中,吸取其他学校先进管理经验和学科建设经验、弥补短板的重要途径。
(二)改善建议
1.完善学科建设
依托安徽师范大学的办学优势,进一步凝练方向,突出经济管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通过服务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学科的应用性,也有利于不断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和学位点的社会知名度[5]。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经济管理类学科教学的特殊要求,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提高科研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固化考核考评机制,加大对科研成果与学术交流的奖励力度。
3.加大宣传力度,适当增加经费投入
网络经济时代,应做到线上线下宣传相结合,利用多种多种渠道,让社会和更多关注学院学科的发展,这样能够提高学位点的知名度。同时,要坚持开展有针对性的招生宣传活动,合理确定不同时期的招生宣传工作重点,选派更多的领导和学位点骨干教师深入主要生源单位,开展讲学、座谈、辅导答疑等多形式的招生宣传活动,减低潜在生源的报考疑虑,增强招生宣传效果。
4.重视对外学术交流活动
视野开阔,思维敏捷,交际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是学科建设的目标。工作实践中,把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也作为重点工作内容,鼓励和促成广大教师师先走出去,并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示范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爱民.学科观与高校学科发展探论[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73-76.
[2]张维,李帅,熊熊.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发展战略与优先领域遴选的专家问卷调查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06):102-108.
[3]王少杰,涂玉龙.工商人类学与本土工商管理学科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2016(03):49-53.
[4]朱志愚.学校工商管理学科建设发展之我见[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4(03):25-27.
[5]李爱民.学科观与高校学科发展探论[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