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城兴+杨千仪
摘 要:本研究基于“送教入企”,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通过多家企业调研,对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进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学计划,探索出可操作性强基于“送教入企”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予以实施验证。最后对“送教入企”实施的过程、结果进行分析,从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角度考虑实现多赢。最终验证了基于“送教入企“的课程体系适合于学生、教师、学校及企业的发展。该研究成果也可为其他院校课程建设提供依据,也可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送教入企;課程体系;多赢
一、企业调研
(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不足之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现在的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上对于制造业的技能人员需求逐渐回暖,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国家逐渐重视高新技术,同时也对我校培养的高职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我们对郑州附近公司的不断调研,例如中联重机,宇通集团,万杰食品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但也有共同的要求,主要要求如下:
1.需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吃苦,能从底层做起
2.具有纪律观念及团队精神、创新精神
3.肯学习,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4.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进行基本的问题分析
5.具有较强的动手及学习能力
以上要求总体表现在前面所述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上,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方案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上,但是实施下来,也有不足之处,例如
1.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还不够,觉得所学知识没有用;
2.学生缺少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3.高职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例如有自卑心态,不成熟等问题
4.第五学期—第六学期的定岗实习中,学生频繁更换实习岗位,甚至不从事本专业,对自我及其机械行业认知不够
以上高职学生的问题,在不同专业中都有所体现,如何改变目前学生培养的模式,促使其符合现代企业发展,或者说满足机械制造业生产需求,唯有走校企合作之路,促进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影响校企合作深度合作因素
校企合作是目前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一个趋势,很多学校也进行了很多校企合作的尝试,但都未形成规模或者体系,究其原因,可总结如下:
1.校企合作模式受企业经营规模、经营方式、经营产品的影响;
2.企业为了生产,学校为了培养学生,两者利益关注点不同;
3.企业合作动力不足;
4.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5.校企合作模式不够完善;
(三)探索校企合作模式:送教入企
经过前期的企业调研,积极寻找校企合作的最佳切入点,从企业、学校共赢的方向出发,逐步形成了“送教入企”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是将学校教学的一部分迁移至企业的工厂或车间,对学生而言,其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其相应的某项技能,跟着现场的生产一线师傅,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综合职业能力;对教师而言,一方面在企业里从事教学,另一方面参与企业科研,提高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对企业而言,获得教师的科研成果及学生的实践成果。如此做到彼此的共赢。该模式是我校“三式一型”办学特色的一个具体表现,更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基于该模式,我系积极修改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进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成功实施。
二、基于“送教入企”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送教入企”合作模式,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优化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增加“送教入企”课程,所学课程类别分别有: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习实训课程,送教入企课程。一方面将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微调,例如增加了工业机器人操作与应用实践课程,取消自动化生产线课程,而重点强化自动控制综合实训课程;将原有的工学结合课程改为“送教入企”课程,并调整教学计划时间,将原有的第六学期顶岗实习调整到第五学期进行“送教入企”。
三、送教入企实施
从2013级教学班级开始,根据新的教学计划安排,分别安排学生到中联重机,河南万杰食品机械有限公司,宇通客车公司进行“送教入企”生产实习,有专门实习辅导教师进行全程带队指导。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辅导教师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工作;一方面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及心理疏导教育,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在企业进行顶岗工作,增加教师对企业的了解以及提高教师的管理及科研水平。学生实践技能方面,有企业工程师、技术员、一线师傅进行生产线式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质量等意识,强化专业知识的应用。如此教师及学生同时融入企业,将教育教学从课堂搬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提升教学效果。以便为学生返校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四、送教入企评价
作为首次实施送教入企合作,我们分别对企业、辅导教师、学生做了走访、座谈,还进行了学生“送教入企”实习前后的问卷调查,其评价如下:
(一)企业方面
大多企业对“送教入企”模式开展有很强意愿,很希望共同探索实践校企合作模式。从双赢的角度来看,通过“送教入企”的合作,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企业人员稳定性和人才补充的能动性,充分控制、缓解企业用人的人力资源成本压力,另一方面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运营状况,提高校方培养人才的质量,共同筛选优秀实习人员,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储备生力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有益于企业发展。
(二)辅导教师方面
辅导教师在“送教入企”过程中扮演着三重身份,一方面是教师,但与学校“教书匠”不同,需要贴近企业实际对学生传道授业,答疑解惑,这就督促辅导教师提高其企业实践能力即“双师水平”,另一方面是学生管理员,而又与学校辅导员不同,需要教师了解生产一线且要有一定的生产管理知识、专业知识,从事该行业人员的工作心态,以便进行高效性、针对性的学生管理辅导工作;再一方面是企业技术员,辅导教师在企业的岗位上需要为企业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转化科研成果。所以要做好“送教入企”辅导教师的工作,教师自身素质也需要提高,而“送教入企”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三)学生前后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前:
实习必要性: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校期间进行生产实习有必要,
实习方式:超过一半学生愿意按照学校集中安排进行实习,
实习目的:偏向于学习以后工作中可能需要的技能,
實习补助:1500元左右可以接受,
食宿方面:更偏向于包吃住,
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
实习时间:认为实习应在三个月左右,
实习培训:三四次/周培训可以接受(一次两个小时)。
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后:
实习必要性:绝大部分认为生产实习很有必要
实习方式:约一半学生倾向于自主选择生产实习
实习目的:偏向于技能提升与发展空间,对实习待遇要求不多
实习补助:1000元以上,包吃住
实习换岗:偏向于两次及以上
家长支持多:大部分家长支持学生实习。
实习对生活、工作的意义:有很大帮助及有一定帮助占多说
对比学生调查结果,学生对“送教入企”式的生产实习还是比较认同,愿意按照学校要求进行集中实习,对技能需求愿望也较为强烈,且对实习补助与食宿有一定要求,实习时间也不宜太长或太短。
五、结论
本研究基于“送教入企”,通过多家企业调研,对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进行研究,修订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出了可操作性的校企合作模式。在送教入企过程中,教师、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参与到了企业实践当中,提高了教师的双师执教能力,企业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工作、学习,实习结束后学生带着问题或思考再返回到课堂上进行学习,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内容更有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对专业的认知及接受水平。但由于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送教入企”作为一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其合作的顺利与否,合作的效率高低,受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学生本身素质不齐及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模式的不同影响,该研究成果也可为其他院校课程建设提供依据,也可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陈腾波.中德职业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开发的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刘苹,何深,阮俊,怡然. 高职课程开发理论、方法与案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叶鉴铭,徐建华,丁学恭.校企共同体[M].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与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9.05.
[5]周明星.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30年[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许小荣.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一书的评介[J].安徽文学,2010,04.
[8]周本谦.基于校企合作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