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侗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2017-07-29 11:52王艺
艺术评鉴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创作实践传承发展

王艺

摘要:侗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样,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侗族大歌,更是中华民族的音乐瑰宝。文章结合侗族音乐剧《嘎老》的音乐创作实践,探索侗族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回答了“嘎老是什么”,提出了如何“继承传统,把‘根留住”、如何“创新发展,探索传统与当代的结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侗族民间音乐 传承 发展 创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2-0032-04

笔者作为一名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人,有幸参与了侗族原生态音诗《嘎老》和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音乐剧《嘎老》的音乐创作,并在音乐剧中担任男主角苏云,收获颇丰。音乐剧《嘎老》2015年通过国家文化部验收后,于2016年参加第五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受到首都观众好评并荣获“最佳音乐奖”,于笔者而言是莫大的荣誉。

客观来说,音诗版《嘎老》让笔者在最短的时间里接触了多种侗族民间音乐,对侗族民间音乐有了基本的了解。音乐剧《嘎老》则让笔者有机会在侗族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通过近一年的侗寨采风及创作、排练期间与侗族演员们的共同生活,使笔者进一步加深了对侗族文化和侗族音乐的理解,为音乐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结合音乐剧《嘎老》的创作实践,就侗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个人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与同行交流,向同行请教。

一、“嘎老”的涵义

也许上苍早就注定侗族必须是一个歌的民族。上山干活有劳动歌,客人来了有拦路歌、酒歌,讲叙历史有叙事歌,年轻人交往有牛腿情歌和琵琶歌……歌犹如侗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叙述民族历史,传播科学知识,讴歌男女爱情,培育淳风良俗,倡导尊老睦邻,在一代代的传唱传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孕育了侗族地区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间至境。侗族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谚语:“藕尚说,嘎尚sái”(饭养身,歌养心),生动地表现了歌在侗家人生活中的崇高地位。

侗族音乐种类繁多,有大琵琶歌、小琵琶歌、牛腿琴歌、河歌等,最具影响的当数“侗族大歌”,作为一种民间合唱艺术,天成的多声部、纯美的无伴奏音乐让人震撼,笔者在欣赏她时总是想,如此美妙动听的多声部、无伴奏音乐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这个族群习惯用多声歌曲来表现他们的生活、传递他们的情感?难道真如大歌《四也传歌》①所唱的那样,是天上传下来的吗?这也许也是音乐界至今未能破解的谜。

用音乐剧这一外来的舞台艺术形式表现当代侗家人的生活,诠释侗家人“以歌叙史、以歌传文、以歌养性、以歌传情”的情怀,在侗族文化发展历程中是第一次。该剧讲述的是音乐学院学生苏云因创作毕业作品找不到灵感和素材而极度烦恼,在侗族同學春晓的带领下到侗寨深入生活,寻找音乐素材和创作灵感,通过学歌,苏云慢慢发现侗家人摆古(讲历史)用歌,待客用歌,教育人、传知识、讲道理、传情感等都是通过歌来实现,他慢慢明白为什么侗家人总是说“会唱歌才会做人”的道理,感悟到“歌养心”的内涵,认识到歌在侗家人生活中的崇高地位。侗寨学歌不但使他完成了自己的毕业作品,收获了爱情,更是经历了一次净化心灵的旅程……

《嘎老》演出前,在剧场,在媒体在采访中,很多人都问“嘎老”是什么?其实这也是在参加音诗版《嘎老》创作前笔者要问的问题。“嘎老”在侗家人的生活中因读音不同而意思也不同:作为日常用语时,“嘎老”读“gā lào”,即“老者”之意,是对男性长者的尊称。作为一种歌唱形式时则叫“gà láo”,“gà”是歌的意思,“láo”是宏大、众多、厚重之意,汉语译为“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音乐剧取名《嘎老》,就是基于“嘎老”的双重含义,歌即人,人即歌,以此表达侗民族“人爱歌,歌育人”的情结。

二、《嘎老》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侗族是一个民风淳朴、习俗众多、歌种丰富的民族,在国内国际社会具有极大的影响,在创作中如何找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点,如何让音乐剧以新适合当代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民风民俗问题。就音乐而言,如果简单地把民间歌曲搬上舞台,受语言和表现形式的限制,观众显然不易接受,离开传统刻意追求所谓的创新又只会本末倒置,围绕继承与发展笔者进行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继承传统,把“根”留住

传统是难以超越的,“侗族大歌”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更是如此。为了能把“根”留住,笔者认真分析了侗族大歌、牛腿情歌、琵琶歌等侗族民歌,经过不断摸索、总结,认为要想创作出具有典型侗族民间音乐风格的歌曲,要留住侗族传统音乐的“根”, 就必须要做到“一个依托、两个坚持、三个确保”。

1.依托母语,确保侗歌不变味

我国少数民族民歌大多是建立在母语基础上的,可以说母语是民歌的“根”,侗族民歌更是如此,它的调式较为单一(大多为“la”调式)且比较平缓,缺少具有特殊个性的特征音调,因此对母语的依赖更显突出,同一旋律,用侗语演唱侗味十足,换用汉语演唱则大打折扣。谱例1:《拦路歌》

上例是按照侗语音调改编的拦路歌,红框部分为汉译歌词大意配歌,用侗语演唱自然贴切,侗味十足,如用汉语演唱,不但侗味大打折扣,词曲结合也出现问题,瞬间变成了一首搞笑而怪异的歌曲。

谱例2:陆成与阿莲对唱《妹是月亮天上挂》

谱例2用侗语唱就是典型的侗族牛腿琴歌,用汉词演唱,风格一下没了,可见母语对歌曲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创作陆成、阿莲的唱段、寨老②的唱段和对“侗族大歌”“拦路歌”改编时,我主动向侗族演员请教,严格按侗语音调来设计旋律走向,并用母语演唱,取得良好效果。如陆成、阿莲的唱段(见谱例2)和寨老唱段:

谱例3:寨老唱《歌的力量》

(歌词大意:大家安静,听我唱首歌。祖先说歌在侗家最重要,要学做人先学歌……)

2.坚持“修旧如旧”③,确保风格、基因不改变

作为一部以“侗族大歌”为主题的音乐剧,歌在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使新创歌曲获得“修旧如旧”的效果,笔者从两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分析民歌旋法特征,捕捉典型音调。在旋律方面,经过对“河边歌”、“笛子歌”、“牛腿琴歌”分析后发现:“sol re sol mi”(5253)、“sol mi re mi”(5323)、“re sol re mi”(2523)和“re mi do la”(2316)等音程进行构成了侗族民歌旋律的基本走向,特别是徵音“5”的走向最具典型性,它除在终止式时直接进入羽音“6”外,其他时候往往是进入角音“3”或通过商音“2”装饰后进入角音“3”或在角音“3”停顿或作乐节、乐句终止音,构成典型的“侗歌音调”。

下例陆成唱段《耀眼的光芒》以角音“3”为轴线,通过徵音“5”和商音“2”的上下环绕,具有典型的侗族民歌音调特征。

谱例4:陆成与众青年男女对唱《耀眼的光芒》

(歌词大意:陆成:最美丽的花儿,没有她漂亮,再灵巧的鸟儿,比不过她歌嗓。众女:回来了!回来了!她不是一个人会来的……。陆成:她像天上的太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其次,遵循侗族大歌原有和声结构及和声进行,保留和声的原生性。侗族大歌和声结构除3、4、5度外,还大量使用了大2度和声并按照特定方向加以解决。下例《酒桌大歌》在使用的4度、5度及3度和声的同时,还加入大2度和声,并按侗家人说的“以唱起来舒服”的方式给予解决,即除作延留音、经过音外,还通过“re”解决到“mi”,“do”解决到“la”回归到主和弦,较好地保留了侗族大歌的和声风格。

谱例5:大歌《酒桌大歌》

3.坚持“四个统一”,确保民风民俗不破坏

所谓“四个统一”就是舞台表现环境、表现内容、表达对象、表达方式与原民歌的表现环境、表现内容、表达对象、表达方式相统一。按照“四个统一”要求,根据剧情需要选取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民歌进行改编,民风民俗得到突出,舞台效果良好。如阿莲与陆成的对唱《妹是月亮天上挂》(见谱例2),曲调源于侗族传统的牛腿情歌,这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青年男女表达情感的歌曲,将其作为阿莲和陆成的对唱,十分贴切。

当苏云与春晓二人随着剧情发展需要相互表达情感时,我们专门设计了对唱《你为什么把窗关上》,并用侗家 “隔窗喊妹”④ 这一独特的形式来表达,取得突出效果,观众说,侗族青年谈恋爱好浪漫啊,表达方式也很独特,充满了诗情画意。

谱例6:《你为什么把窗关上》

(歌词大意:苏云:美丽的姑娘,你为什么把窗关上,我想唱歌向你诉说衷肠。

春晓:外面的歌声让人心慌,好像苏云在把歌唱)。

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达到了预期效果,不但得到参演侗族歌师、侗族演员的认可,也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二)创新发展,探索传统与当代的结合

“三个确保”虽然使《嘎老》留住了“根”,但是仅有“根”还不行,还需要枝叶与红花,如果整台剧目音乐都是传统民歌风格而没有发展和对比,观众会因语言障碍和表现形式单一而感到疲惫和费解,更谈不上对剧情的理解和满足其审美需求。本着尊重但不拘泥于原民歌的原则,我们对民间原本就有伴奏的琵琶歌、牛腿琴歌等“小歌”⑤类歌曲进行了大胆突破,引入以新的音乐式样和音乐风格,使其与传统民歌形成对比,增强了舞台表现力。

1.引入调式对比,突破单一调式结构

侗族民间音乐大多为la调式并贯穿始终,难免给人单调、乏味、疲惫之感。因此,我采用移位等方法引入宫调式段落,使之产生调式色彩对比。如《拦路歌》,在la调式陈述后将其移位至do调式,与前面的la调式形成对比。

谱例7:《拦路歌》A.

上例基本保持了民间的调式结构,伴奏也按“la”调式和声处理。

谱例8:《拦路歌》B.

谱例8采用自由移位的方法将谱例4上移5度,伴奏作宫调式处理,既保持了侗歌风格,又与谱例7形成鲜明对比,收到良好效果。

2.引入不同的多声形态,进一步增强音乐表现力

作为一种以支声复调为主体的合唱,侗族大歌的表现力常因多声形态的单一而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在保留支声复调基础上引入其它多声形态,拓展表现空间,可增强其对比度、表现力。

首先,引入对比复调,突出了苏云与侗家人融为一体的情怀。

谱例9:《侗家人》

其次,引入模仿复调,表现寨老与村民和睦相处、亲密无间的亲情。

谱例10:《歌的力量》

(歌词大意:……这就是歌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侗家人。)

最后,引入和声式二声部合唱,使情绪更加热烈。

谱例11:《拦路歌》

谱例10为谱例7、谱例8《侗家人》A段与B段的叠置,通过叠置形成二声部合唱,既与A、B段形成对比,又将拦路仪式推向高潮。

3.引入流行音乐元素,突出音乐的时尚性

剧中男一号苏云和女一号春晓都是音乐学院的学生,从角色特征和剧情需要,笔者将流行音乐元素与侗族音乐元素结合,专门为二人创作了《爱的误会》《月光》两首通俗歌曲,并运用了R﹠B(气囊唱法),增强了时尚性,受到青年观众好评(另文专述)。

4.引入电声乐器和新的伴奏织体,突破原有伴奏形式,增强歌曲律动感和时代感

在侗族民歌中,除侗族大歌无伴奏外,许多民间歌曲都是有器乐伴奏的,这为我们引入新的伴奏元素、探索伴奏形式多样化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依据。据此,我们在《洪州琵琶歌》中引入普通流行曲的织体与节奏,在《劳动歌》伴奏中加入了强劲的摇滚节拍,流行元素的引入形成了新的音樂式样,与传统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形成了鲜明对比,取得热烈的剧场效果。

三、结语

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期待有更多既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音乐作品出现,只有充分挖掘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注释:

①《四也传歌》:侗族民间传说中“侗族大歌”是一位叫“四也”的人带领侗家小伙到天上讨来后传给侗家的。

②寨老:村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该剧中为女一号“春晓”父亲。

③“修旧如旧”:文物维修保护原则。即文物维修要坚持恢复原貌,修旧如旧。借此比喻侗歌改编也要保留其原有韵味和风格。

④“隔窗喊妹”:侗族民间习俗。侗家小伙子邀请女孩出来一起唱歌、玩耍,为了不让女孩父母发现,往往在女孩的窗下隔着窗户用歌或语言邀请女孩。

⑤“小歌”:除侗族大歌外,一般习惯把琵琶歌、牛腿琴歌、河边歌等通称为“小歌”。

猜你喜欢
创作实践传承发展
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国民族弹拨乐的发展现状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区域发展篇
节日影像志创作实践初探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