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
〔摘要〕中学生心理危机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是校园安全问题,更是涉及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近几年学校的三例典型心理危机个案入手,进行中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分析,并分享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开展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举措。
〔关键词〕危机干预;个案;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0-0012-04
一、心理危机典型个案
镜头一:周末回校的路上,高二男生小C与妈妈发生激烈争执,原因在于妈妈唠叨了几句“你这次考试怎么这么差,你看你们班的某某学生,又比你考得好!”一气之下小C扭头就跑出了校园。妈妈急得到处找,却始终没见踪影,无奈发动了微信朋友圈,全校老师帮忙转发共同寻找小C。终于在失踪三日后,好心人提供线索,在龙游的新华书店找回小C,所幸没有大碍。
镜头二:高三女生小A,有严重的强迫症,并已发展到自残倾向。有时脑中闪现一个念头,比如用刀割自己的手腕会有怎样的痛感,就会有强烈的冲动去尝试,有一回真的割了,所幸见到一点血感到害怕没有继续割到要害;有一次体育课,她独自一人留在教室,坐在窗户上,把双脚挂在窗台外,幸好被政教老师及时发现并制止。她说自己最怕的是哪天想体验死亡的感觉,爬上桌子站在寝室窗台上,可能就往下跳了。
镜头三:高一女生小T,敏感多疑,自我中心,思维极端。自称讨厌班级学生,始终无法融入集体,并且不喜欢周围的很多人,常常怀疑别人讲自己的坏话,恨不得他们从世界上消失。有一次,寝室里的学生先用了沐浴间,她便怒火中烧,认为凭什么她们不打招呼就先用,应该先自己用好别人才能用;几次考试后,成绩一直在年级中等水平上下波动,她非常不甘心,自负地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凭什么他们能考好,最好他们都死掉。
这几例都是我校校园中发生的真实案例,他们客观存在于一小部分中学生群体中。近几年心理咨询接待的几百例来访者中,类似于这样的心理危机案例已累计有四五十例。
二、中学生心理危机简述
(一)心理危机的界定
心理危机是指遭遇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或境遇,以常规方法无法有效应对,进而引起急性认知、情感、行为和躯体反应等方面功能失调的危险状态[1]。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探索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不确定,加上高考等学业压力,是心理危机高发的年龄段。
(二)心理危机的分类
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中学生的心理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第一类为一般心理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心理普查或心理辅导中发现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情感受挫、人际关系失调、学习困难、适应困难等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由于身边的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的学生。小T即可归为此类,因为适应困难和学习目标难以达成而迁怒于他人,逐渐发展为人际关系失调导致的心理焦虑。
2.第二类为严重心理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心理普查或心理辅导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并出现明显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学习或生活中遭遇突然打击而出现明显的情绪行为异常的学生,如近期家庭生活中出现重大变故(如亲人死亡、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遭遇突发性创伤或刺激(如意外怀孕、校园暴力、车祸等);重大考试或事件(竞赛、评比等)失败;与学生、教师、父母等发生严重人际(甚至肢体)冲突等,导致明显的情绪行为异常的学生。小C即可归为此类,在学校的高一新生心理普测中得分很高,已达到严重心理问题的程度;加之与母亲发生剧烈冲突之下不顾后果地失踪数日。
3.第三类为重大危机,指患有严重心理障碍(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等)或精神分裂症并已确诊的学生,以及自杀未遂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小A即可归为此类,常有自杀意念,情绪上通常会有强烈的孤独感、无助感、矛盾冲突感,以及希望马上结束自己生命的痛苦感,行为有时极端、无常,且被医院界定为强迫症,休学一段时间,在家定期服用药物,情况基本稳定并有医院证明后返校学习,班主任及心理组密切关注。
(三)心理危机干预
狭义的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广义的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全程危机干预,不仅仅包括危机发生后的应急干预,还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和预警,以及危机应急干预后的评估与总结[2]。中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要从广义的危机干预概念入手。
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中学生应作为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情绪长期低落、抑郁、不与家人或朋友交往者;过去有过自杀企图或行为者,经常有自杀意念者;存在诸如失恋、学业失败、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动机冲突或突遭重挫者;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人格有明显缺陷者;长期睡眠障碍者;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感到自己无能,看不到“出路”者;有明显的精神障礙者;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他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当然,心理危机带来的后果是长期的、反复的,很难保证经过一两次危机干预就能使当事人完全恢复。
三、中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分析及对策
(一)典型案例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对于镜头一的小C,尊重理解是解除心理危机的关键。中学阶段的孩子进入心理和身体的迅速成长期,强烈要求摆脱父母过多的管束。然而由于思想不成熟、生活及社会阅历有限,一旦遭到家长的斥责,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恶性循环,甚至排斥与家长的沟通,一般人看来这就是所谓的“代沟”。其实,根本症结在于家长对孩子缺乏尊重,无视孩子的努力一味地与他人比较,当众呵斥孩子伤害其自尊。若家长能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则能更理解他们的想法,对其因势利导,进行无阻的沟通交流。找回小C后,班主任对其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小C慢慢打开心扉、倾诉了事件的原委和内心的想法,一方面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太过任性,另一方面也因得到了包容与理解而拉近了与班主任的距离,这就方便了之后的沟通交流。妈妈在经由此事后,改变了亲子沟通的方式,尝试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亲子关系逐渐缓和。
镜头二中的小A是个聪明漂亮的女生,她早就在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强迫症的信息,并试着自己进行调整。正如她自己所界定的,她就是强迫症,且以强迫思维占主导。这与她的家庭背景有关,父母常年在外地,对她鲜少有关心。她希望通过这种强烈的行为表现来引发家人的关注。这类强迫倾向应该是暂时的,但就怕在这暂时中发生不幸。幸亏在她的强迫念头出现后,行为并非立即跟上。经我校“胡伟明专家工作站”的胡院长咨询诊断,小A的强迫思维比较严重,需要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并服用药物。在父母的悉心看护下,情况有所好转,已返校。心理教师要求小A但凡在学校出现想伤害自己的念头,立即到咨询室来。班主任非常配合,心理咨询顺利地进行,目前仍在继续,会一直追踪到她确实无大碍。
对于镜头三中的小T,心理辅导的关键在于调整其认知,使她确立合理的自我定位。小T所谓的自负,以及希望比自己优秀的人不存在的想法,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希望以此念头来否认自己到了高中以后落后了,且长期处于一个大不如初中水平的现状,始终无法接受现实,只能转移为此类念头以自我保护,使自己的心理平衡。数次辅导后,该女生开始接受高中强手如云,自己不再如以往优秀的现实,同时给自己订立了合理的学习目标。慢慢地希望优秀的人不存在的念头消失了,人际关系也逐渐缓和。
(二)中学生三类心理危机的干预体系
1.对于第一类学生(即一般心理危机),应给予一般关注。这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程度相对较轻,通过一定的心理支持与辅导,基本上能正常学习生活。因此,由班主任与心理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定期进行辅导沟通。同时由班级心理委员提供同伴辅导,及时了解这类学生的情绪行为变化,并与班主任及心理教师保持沟通。
2.对于第二类学生(即严重心理危机),应给予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在经过学校心理组的鉴定,认为其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可能后,应马上报年级组进行备案,并及时联系其家长,告知其学生的心理状态及风险。班主任和家长同时应做好此类学生的跟踪辅导工作,心理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提供相关的心理辅导。
3.对于第三类学生(即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分裂症并已确诊的学生,自杀未遂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应重点警戒。这部分学生属于心理高危群体,随时有可能发生心理极端事件。除了立即采取措施保障其安全外,还要立即告知家长,由家校共同密切监护,及时了解其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同时,由心理组联系危机干预专家组会诊,提供书面意见,是否需要转介至专业机构治疗或休学回家休息,根据评估意见进行后续处理。
四、我校开展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举措
(一)行政层面上建立学校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力主张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同时,也积极避免及应对各类心理危机事件。2007年1月,我校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校长任中心主任,并设立心理健康教研组,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年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日趋完善,由学校心育工作指导小组和心理健康教研组两个部分构成。学校心育工作指导小组由潘志强校长担任组长,书记沈卫军和副校长留良吾担任副组长,政教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研组成员、医务处医生、保卫处人员为组员,工作职责明确,各司其职,每学期召开1次会议。
2015年,学校下文建立了《衢州二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详细制定了三级预警与干预措施,为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学生心理危机,及时、有效、稳妥地处置校内可能发生的各种心理危机事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方法和制度保障。如果危机已经超出学校的解决范围,学校会迅速请求社会上的危机干预专家介入。
(二)注重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建设,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人员保障
1.心理专家
2015年,我校邀请浙江大学马建青教授建立“马建青专家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马教授多次来我校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督导活动,为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危机预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16年,我校建立“胡伟明专家工作站”,胡院长从事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工作20年,擅长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及各种心身疾病、神经症、心理障碍的诊治。胡院长隔周到我校坐诊一次,对涉及精神卫生问题的个案进行心理治疗,至今已接待并治愈了十余例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个案。
2.心理健康教研组
我校有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团队,2位专职心理教师、10位兼职心理教师。每年都积极外出参加各类心理咨询与辅导技能的培训,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实务提高培训”等,掌握了科学、系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技术,并应用至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预防及矫治工作中。
3.班主任
我校大部分班主任接受浙江省心理健康C級证的培训,在与班级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积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早期心理问题进行一定的筛选与辅导,很多心理危机就可以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此外,班主任把观察到的有自杀、自虐、自残倾向或有明显情绪波动的学生及时转介给心理教师,是有效提高校园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反应灵敏度的重要力量之一。
4.同伴辅导
我校自2007年开始,在各年级各班设立1~2位心理委员,承担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活动、疏导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反馈心理危机事件等任务。我校心理健康教研组每年给心理委员组织一次培训,以提升心理委员的业务能力。心理委员每月填写一张《班级心理状态晴雨表》,把班级里发生的重大事件、需要关注的普遍心理问题、特殊学生的状况等形成书面报告,上交给心理辅导老师。平日一旦心理委员发现有学生处在心理危机应激状态或心理明显异常时,必须在第一时间报告班主任或者心理教师,以便做出及时的应对措施,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以多样化的活动为载体,多层次满足学生心理援助的需求
1.开展生命教育课程
我校专职心理教师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规划、有针对性地开设发展性、预防性的班级心理健康辅导课。课程主题涉及生命教育,其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积极地生存、健康地生活与独立地发展。
2.开展常规的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室位于图书馆四楼,避开教学区,环境安静,营造出温馨、保密、安全的心理氛围。咨询室周一至周五傍晚对全校学生开放,每天安排两位老师,本着“尊重、倾听、保密”的原则接待来访的师生。咨询结束后,值班教师均将值班记录、当日谈话内容和辅导策略记录在案,并及时归档。
3.心理普测筛选高危学生
自2010年开始,心理组每年均对高一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测,组织上机完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测评”,并建立电子心理档案与预警机制,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建立预警对象库,主动介入干预,防患于未然,从而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如2015年,测验结果显示751名学生中心理健康/心理基本健康的739人,占了98.4%,可能存在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有12名,占1.6%。当然,仅凭一个心理测验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测量出是否真实存在心理问题,还需平日里对该学生有更多的关注,故心理组将测评结果发给班主任,提醒其积极关注,必要时再介入干预。
4.开展心理隐性干预活动
心理隐性干预重在心理危机的预防和预警,我校一直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展“你好,小确幸”“逐梦在路上”等主题的心理健康活动周,传递导向性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心理认知,形成主动的互助心理干预氛围,潜移默化地推进心理危机的化解和消除,从而达到隐性干预的目的。
5.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危机的第一道屏障,加强家校联系与沟通能够更好地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我校邀请了浙江大学副教授杨宏飞、浙江省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张载福、衢州第三医院胡伟明院长为家长开设家庭教育沙龙活动,在“如何发现孩子的问题”“家长的应对”等方面为家长们指点迷津。此外,学校还通过开展家长委员会工作等形式,引导家长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从而为校园心理危机的干预寻求家庭支持的力量,提升干预实效性。
中学生心理危机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是校园安全问题,更是涉及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校尽管在这个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问题不断增多,只有不断学习与应用危機干预技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动,采取多元化措施,才能真正做好心理危机的防控工作,让学生心理健康地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Gilliland E,James K著. 肖水源译.危机干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
[2] 曾文雄. 中学生“四级联动”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初探[J].教学与管理 ,2011 (18):58-60.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衢州,324000)
编辑/刘 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