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养老问题

2017-07-29 18:44刘伟
魅力中国 2017年8期
关键词:空巢老人居家养老老龄化

刘伟

摘要: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中国将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数量逐年递增,“空巢老人”的数量也随之增加,社会所面临的养老负担加重,随之产生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养老服务建设有待完善,养老观念有待更新,养老方式有待革新,精神养老需求迫切,物质养老还需提高,一系列的养老问题需要国家、政府、各个组织机构以及人民共同面对与处理,同时还需要借鉴国外的优秀措施,找到适合国情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老龄化;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精神赡养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人口数量依然在增长。20世纪后期国家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急剧膨胀,但却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推向了人口老龄化高峰。中国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不得不面临“未富先老”的情况,一方面是随着“二孩政策”推行人口总数逐渐增长,另一方面是生活医疗水平的提高,延长了人们的平均寿命,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结构的不协调,使得人口老龄化成为了不协调之下的问题导火索,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难题。在多重压力的困扰下,现阶段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无疑也是另外一大难题: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和改革的进程中,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同时,又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考虑国际局势,肩上的任务繁重,面对的矛盾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任务更为艰巨。既要兼顾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又要妥善处理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状,使得中国社会养老体制的改革和健全显得任重道远。

当前中国主要存在以下养老问题:

一、养老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社会在转型,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们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影响,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规模小型化、农村城市化等转变,使得人民百姓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当下的养老服务设施总量难以跟上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养老机构数量少、床位不足和缺乏专业人员等,已经成为阻碍许多城市健全养老服务的难题。从数量到质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养老服务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有待提高,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规范,是完善养老服务的根本挑战。考虑到相应的养老服务不完善,老人进入养老机构可能面临身体和心理上的困难,子女并不倾向于将养老的重任托付给养老机构,更倾向于将老人留在身边或是在能够赡养的范围内;老人自身对于养老机构的印象是片面的,认为一般只有子女不尽孝才会进入养老院,内心是相对排斥的。这些都是由于现存的养老服务不完善、不健全的因素导致的。

二、家庭养老功能减弱。对比从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家庭规模和家庭观念都在发生变化,之前的“大家庭”规模明显“缩水”,家也不是唯一可以依靠的港湾;而城市家庭中的子女出国、赴外地求学工作、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等现象,致使身边无子女的纯老年人家庭户日益增加。[1]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传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化,家庭结构开始趋向小型化、核心化。不仅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上学造成大量家庭“空巢”,城市青壮年外出上学、就业以及异城居住和同城分别居住情况也十分普遍。[2]子女们大多工作繁忙在外打拼,平时与父母难得一见,最多只能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回家看望父母。大多数城市的房价可望不可即,使得子女很少能和父母一起居住生活,这让传统家庭养老逐渐转变为“远程养老”,缺少情感的联络而只是提供金钱方面的支持,不断削弱着家庭养老的功能。

三、养老负担加重。社会对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项目一般为医疗费用和退休金,年龄的增长会使得老人在医疗方面的支出不断上涨。加上如今看病费用的高昂,生活水平提高及物价的上涨,单纯靠退休金、低保金养老是难以满足的,子女对于老人的赡养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养老负担逐渐加重。社区卫生服务站缺医少药,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十分突出。[1]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不规范,加上费用报销门槛过高甚至无从报销,导致高昂的医疗费让大多数老人望而却步,不得不放弃治疗。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年人在患病情况下就医困难,最终选择在疾病的痛苦折磨中离去。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面对养老负担的加重,老人无法颐养天年、安度晚年,子女缺少养老的能力和资金,养老问题十分严峻。

四、“精神养老”方面匮乏。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的心理素质会逐渐弱化, 表现出进取心差、风险承受能力弱、害怕孤寂、情感脆弱、容易灰心等心理症状。[3]由于子女平时要上班工作,老人如果和子女住在一起,常常会扮演给子女洗衣做饭带孩子的角色,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空闲,更少有有自己的娱乐消遣。子女不在身边的高龄老人,大多是老两口相依为命,相互照顾和慰藉,一旦一半逝去,另一半只能在孤独寂寞中度过余下的岁月。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或是子女关心不到位,老人的心理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抚慰, 便会导致老年性痴呆症等一系列心理及生理疾病,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老人的自杀现象,因此,在精神上对老人的关心照顾不能忽视,并且更要重视。

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趨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不完善加剧了老龄化以及养老问题,需要各方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解决,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老人的关爱和照顾,既要有物质层面的,也应有精神层面的。随着老年人的数量逐年递增,“空巢老人”的数量也随之增加,社会所面临的养老群体增多、养老负担加重,随之产生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养老服务建设有待完善,养老观念有待更新,养老方式有待革新,精神养老需求迫切,物质养老还需提高,一系列的养老问题需要国家、政府、各个组织机构以及人民共同面对与处理,同时还需要借鉴国外的优秀措施,找到适合国情的解决途径。

一、以完整性、可持续性为目标的社会养老体制改革是关键。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建立,采取上门服务、日托或邻里互助等形式,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服务内容涉及到餐食、清洁、急救、出行、就医等。老年人在家中居住,就可以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的一般对象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重点对象是孤老、特困老人、独居老人、生活自理有困难老人、特殊贡献老人及百岁以上老人等。 [4]可持续性的社会养老体制,其中居家为主要基础,同时配合社区与机构,从全方位、多层次满足不同的养老需求,从而构建完整的养老体系,造福全社会。

二、发挥社会组织、商业力量。积极引导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常去探访老人,多和他们交流,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应充分发挥补充作用,积极突破创新,为完善个人养老计划提供重要保障。应发动社会工作组织进驻社区,鼓励社区志愿者把阶段性地帮助、看望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变成经常性行为,这样可以使老人和外界交流的渠道更多样化,有利于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5]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应该逐步实现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虽然目前社会机构养老在中国养老服务体系中处于补充和辅助地位,但它发挥的作用却十分巨大。社会组织和商业力量由于具備更强的专业性和灵活性,不断改进创新,他们所提供的养老服务技术和水平在很多方面是家庭养老难以达到的,值得推广和借鉴,养老社会化就要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来共同推动养老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走向成熟。

三、满足老人的精神赡养需求。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是通过法律的形式为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保驾护航。用法律条文规范道德,使老年人意识到他们有维护自己精神赡养需求的权利,使子女意识到他们有对老年人进行精神赡养的责任和义务,[6]营造讲“孝”的和谐社会。给予和优化回家看望老人的子女带薪休假的制度待遇,消除子女的工作之忧,鼓励回家探望老人,给全社会营造尊老、孝老的传统美德氛围。在立法方面,比如可以在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相关法律中,增加与老年人权益保障以及精神赡养等相衔接的内容,保障法律法规的有机统一。[7]同时完善养老机构的服务规范和相关条例,在心理层面排解老人的不安。有条件的基层法院可以设立老年人案件合议庭,专门负责审理老年人案件,并且应首先采取调解的方式处理矛盾,以对簿公堂为最后防线,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赡养的需求,维系亲情的纽带。同时,法官应坚持案后回访、跟踪服务,在父母与子女之间架起一座互信桥梁。[7]

四、老人自身也应该进行自我调整和安慰。鼓励自己和老伴多出去走走,参加社区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结识朋友和玩伴,派遣内心的孤独寂寞,也能锻炼身体。同时调整心态是关键,老人在子女离家后,互相之间多些依靠和照顾,更应注重彼此的关心、体贴和安慰,从对于孩子的过度依赖中,逐渐建立新的生活规律和情感支持系统,让心态保持稳定。如果自己无法调节,也可找心理医生和有关的专业机构进行调整和治疗。[2]不应该回避,而应积极乐观地对待和处理问题,在现实情况难以解决的情况下,老人应调整心理,多出去与他人交往,广场舞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放松心情、结识朋友,有利于缓解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感,转移注意力,养成新的健康生活方式。

五、借鉴国外养老制度,如瑞士全民养老保险制度,瑞士自 1948 年实行全民养老保险制度以来,逐渐发展成为以政府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体系。除此之外,日本的“一碗汤”距离、新加坡的“三代同堂售屋计划”、韩国的对“居家养老”者实施购房和课税优惠等做法也可以借鉴。在瑞典、芬兰等北欧福利国家的法律中,有关子女对父母“精神赡养”都有做具体要求,并且规定的内容极其细致和量化,比如居住距离、探望父母时间和次数,连子女与父母谈话的忌语都受到限制,从而最大限度地从立法上保证赡养行为的质量,以保证老人的晚年幸福。[8]国外制度是基于其本国国情的,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其灵感和关注点,从而运用到我们的制度当中,完善养老制度。

伴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中国的养老问题正在慢慢地渗透到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国家的重视,社会组织的参与,人民的切身体会,无一不密切关注着,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在借鉴国外方式的同时,也应当立足于国情,从中国现有的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文化程度、人口结构等各方面出发,找到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将建立健全养老体系的伟大蓝图付诸物质和制度的实践之中,拾回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美德和习俗,在生活和心灵上共建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张桂宝.常回来看看 ——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J].医药与保健,2000,(7)

[2]孙泽宇.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D].上海:上海工会学院公共管理系,2007.

猜你喜欢
空巢老人居家养老老龄化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健康月历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权益保护值得关注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空巢老人”一样老有所乐
“互联网+”时代养老政策探究
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