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青 秦志永
当下,互联网教育是一个又热又冷的话题。热的是教育产业融资红红火火,各类教育平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冷的是互联网教育企业的业绩平平,并没有受到众多学校敞开大门夹道欢迎。众所周知,互联网与教育的联姻是必然趋势。虽然有不少的学校也尝试着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改革,但是却没有一家能够坦言说自己已经成功。
一、行业发展瓶颈的原因:经营战略定位的不合理
从经营产品来看,大致分两种类型。
(一)教学资源类
现实中名校很多,名师更多。教育平台争相去建立自己的资源库,虽然教师风格各异,但是在K12段有相同的教材内容与考纲,资源内容必然会大量重复进而引发恶性的同质化竞争。而且教学类资源的版权很难得到保护且极易被复制,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通过观摩将优秀的教学资源的精髓习得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资源。捷径的存在必然带来一些平台资源成本的降低,价格战不可避免。
企业的教学资源的获取往往是一次性购买完成然后企业自主经营,面对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如果企业对资源进行更新和创新,必将面临高昂的经济投入。而且面对海量的教学资源,如何过滤掉低质量的资源以及筛选出适合客户需要的资源对于企业来讲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过多,回报率低;投入过少,服务质量下降。
K12阶段学生主要的学习时间在课堂,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优质教学资源库,想象一下在学生面前,学校的教师被置身于与线上“名师”的水平对比之中,无形中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之间便铸就了一堵不可逾越的墙。因此互联网教育的市场只能存在于课下,一天中刨除学生上课、休息、吃饭、交通、社交及其他一些必要的时间,貌似庞大的市场一瞬间变得很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众多的教育平台,因此企业不得不面对夹缝中竞争的困境。
一件漂亮的衣服买下穿上瞬间就有满足感,纵然万千款式都是美,但学习不是仅仅买了资源那么简单,学生要经过漫长的对知识的吸收与内化的过程,而且考试评价标准唯一,论排名讲淘汰,因此只有考试进步后学生才能完成体验的兑现。如果成绩不理想不仅容易失去客户,而且可能因为口碑的问题损失更多的客户。因此连马化腾都曾说互联网+教育是最最难啃的骨头。
(二)教学硬件、软件类
设计并开发与教学活动相关的一些教育装备,比如校园一卡通、校讯通等。此类型企业的产品虽然都面向学校,但是各有所长、品种单一、功能交叉、易替代性强、和教学关联度偏弱,因此需要大量的公关投入才能赢得市场。
有些企业为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推出定制化的“C2B”模式,开发适合学校需求的软件及配套的硬件。虽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客户的需求各异,开发成本高,而且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C”往往是学校的决策层。由于决策层基本不参与课堂教学,所以企业为学校量身定做的系统一线教师却可能感觉衣不称身。虽然学校可以通过行政的手段推动软硬件的使用,但是教师是教学工作与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者也是课堂的主导者,一个系统如果不能给教师带来便利,教师自然不会积极使用,进而学生的市场就被封闭了。因此企业想走困境,必须关注一线教师的需求。
綜上所述,各个企业要么围绕教学来运营与学校的基本职能重叠,要么做某一个具体环节或某一个具体产品,不能形成闭环而且产品互补性与兼容性差。由于在发展方向上缺乏选择的空间,路只能越走越窄。竞争虽然越来越激烈,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就如同街边林立的服装店,当竞争到最后,一个聚合了各类品牌商品的购物中心诞生了。整个互联网教育行业的竞争也必将会催生出一个行业的巨头,进而带来行业的洗牌与整合。
二、互联网教育行业的未来:深度融合的大平台
(一)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
企业的专长在于技术,学校的优势在于教育。现在企业努力在做教育,学校也为了追赶信息时代的步伐课堂变成了技术秀,大有舍本逐末的味道。的确,顺应时代潮流是企业与学校无可挑剔的选择,但是必须认识到,教育才是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技术既不能引领教育,也不会颠覆教育,寻求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优势互补才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以服务教师为切入点
技术的价值是带来便利,不是技术秀。很多的互联网教育企业为学校设计开发了很多一厢情愿的应用,实践的结果有时候却不如传统教法方便,可想而知,教师自然是抵制的。如果教师不用,对学生自然也没用。
在营销管理科学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消费者需要的是“洞”,而不是“钻头”!因此互联网教育企业首先要思考的不是产品运用了怎样新鲜的高科技,而是要设计一个让教师课上课下都愿意去使用的一个互联网教学系统。宗旨只有一个:不是把教师搞累,而是把教师“养懒”。技术便利带来教师对技术的依赖会使得教师成为企业免费的推销员。因为教学、互动等环节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喜欢用,学生市场自然就被稳定地拓展了。
(三)以资源系统建设为着力点
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当下各类互联网教育资源数以亿计,不缺资源,缺的是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资源由注册的教师创建,资源信息包含教师信息,便于保护作者的版权。②类似于活字印刷中的“活字”,单个资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建立数据标签(包括教师信息、年级、学科、章节、知识点、学习时长、学习难度等),方便灵活引用和按需组合。把资源分拆成个体,是活传活用的前提。③保证资源质量的前提下,在上传过程中系统自动对资源进行相似性检验,避免重复上传,在源头上把好数量关,避免运动式资源建设。④对于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源有标准化处理处理程序。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智慧化资源管理系统。假设教师要编辑一套20道题目的测试题,不再需要繁琐的复制粘贴,只需轻松点击题目对应的数字化标签即可,就好比网购时添加目标商品至购物车一样方便。经过简单排序,系统即可对标签所对应的资源根据教师的需求自动排版和输出。比如同时输出学生版(不附答案)和教师版(附答案)。资源利用方式的改变将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保证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并创建出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而促进教学资源系统的不断更新。
(四)以大数据服务为核心点
互联网时代是量的时代,大数据时代是效率的时代。资源的价值在于使用,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获得资源被创建、使用、分享、评价等方面的海量数据。有了大数据,就给了我们一把衡量的尺子。虽然数据不是评价的唯一方式,但是也是必然要选择的方式, 无论是学情分析,教学过程追踪、教学结果评价等等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持。借助于错题数、正确率、引用率、分享率、好评率等大数据并进行更深一步分析,教师可以很明确地知道哪些资源被引用最多(往往被引用越多越有价值),哪些题目错误率高(难度可能偏大),哪些题目掌握的不够扎实(比如实际时长超过标签中的推荐时长),哪些知识点学生掌握的比较好(正确率高的资源对应的知识点掌握比较好)等。
依据正常的教学活动中的数据,系统分析自动实现资源的过滤与优质资源的筛选,不仅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且提升了服务的质量。教师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教学状况,进而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记录,制定更加合理的学习计划。学校也可以根据各类数据实现动态、科学的管理。因此未来教育产业将进入数据驱动教育模式创新的新阶段。
(五)以助力教育发展为目标点
教学只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教育的发展重点必然要回归到人的发展之上,尤其是核心素养的培养。以课程资源为基础,增加并引入课外各类有益的网络资源(如知网、维普、电子报刊、各类专业网站等),只有资源丰富才能满足学生对于资源的需求并且把系统做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既能有效解决孩子借口学习而上网、游戏的问题(这也是当下家长比较抵制互联网教育的一个主要原因),又可以从源头上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学习环境。通过移动互联中社群的力量,积极传播正能量,把平台打造成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宣传平台。
借助于互联互通,既可以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维护教育公平;又能隨着教育资源的迭代创新,不断推动改革向前推进。
(六)以增值服务为利益增长点
互联网时代讲究先圈用户再圈钱。企业以便捷高效的服务赢得了师生,同时也就锁定了市场。由于评价与管理的需要,未来的互联网教育行业必将出现明显的地域划分。而教学系统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一旦某一个系统被接受,那么带来的市场不仅是长期的,也几乎是垄断的,而这就是平台发展的基础。
因为资源由教师创建,成本几乎是零。在师生的使用中无形中对资源进行了投票,因此企业也无需为筛选和过滤资源投入成本,而更多的成本来自于系统的研发与维护。不仅如此,借助于垄断的学生市场,一些企业为了把自己的品牌文化植入忍心,平台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本赞助而大大降低运营成本。
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不能以售卖资源为目的,由于市场是稳定的,那么企业的赢利点应该投向差异化服务与增值服务。比如:对错题库进行打印快递服务;对高引用率、高分享率的优质资源编组出版;依据大数据分析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以平台为基础,引入各类优秀的学习APP、知网、电子报刊类等镜像为师生服务;通过教育大数据挖掘个性特征,为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指导提供数据支持;量身打造资源丰富系统封闭的可移动终端设备;为大规模网络普查服务;网络存储空间出租;通过大数据挖掘和验证新的教育理论……总而言之,未来的互联网教育行业应该是一个依托大数据服务,对各类优质的资源和服务进行深度融合的大平台。
三、结束语
一个企业能够成功不在于产品最新,而在于做的长久。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互联网教育行业如果想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把发展的根深深扎进教育的土壤里。只有在充分尊重教育自身规律的前提下,利用技术服务于教育才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把企业的发展定位于教育发展的未来,方能赢得企业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