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看,未来的经济增长,生产率的提高和过去不一样了
从供给侧来看,中国未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稳定靠的是创造性破坏的一个新机制。而中国消费需求侧的一个重大的源泉和潜力来自于不断提高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我想谈两个问题,一个是从供给侧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它应该成为金融发展的一个引导方向或者说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相结合的指导原则。第二,我把它叫做需求侧的经济发展或者民生改善的一个新方向,它也应该成为财富管理发展的一个指导原則。
第一个问题,未来中国经济靠什么来推动?
明年是改革开放40年,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时候,应该比30年、20年、10年了解更多的信息,有更少的困惑。
过去4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是靠什么推动的?当然靠改革开放推动的,但是这是一个原则。因为当解决了一系列的体制问题,清除了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积累障碍,或者配置障碍的情况下,经济会改善。但是,为什么只有中国能够在40年里实现9.7%、9.8%的高速经济增长?我想这其中应该有一些独特的东西要回答,因为没有其他国家能够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实现这么高的经济增长。
这个额外的经济增长来源是什么呢?过去有很多学者总结了,说中国的高速增长就是靠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积累,是积累型的,是投入驱动型的,这个从现象上看是如此,但是如果它仅仅是投入驱动型的,那么的确很难预计,很难想象能够在40年的时间里保持下来。因此,在做进一步研究的时候,学者们发现,中国高速经济增长,至少有一半的因素来自于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说9.8%的增长速度有一半可能是来自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我们把它叫做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但是至少在过去40年里,有一半的因素来自于生产率的提高,这大概是近些年人们总结的一些新的结果。
因此要看一看,投入驱动的这部分经济增长动力和生产率驱动的这部分经济增长动力,在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首先,我们在2010年的时候,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从这次人口普查里,看到一个重要的数据,就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可以作为劳动力的这部分人口,到2010年达到峰值,峰值的意思是在那之后就要从正增长变成了负增长,所以2010年就成为了中国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含义,就是人口红利达到了峰值,从此以后转入负的红利。中国的人口红利是正在消失呢,还是已经消失?我认为它是已经消失,而且在迅速地消失。因为把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放在一个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里面,就会发现,以2010年为界,之前这个因素是正贡献,2010年之后就变成负的,所以不是消失,而是已经迅速消失。很显然,劳动力短缺了,过快的资本替代劳动导致资本回报率下降,所以做企业的人都会说,过去我们做什么,只要能够融到资,得到投资者的支持,就能赚钱。现在不差钱,所以回报率不高,找什么项目都赚不到多少钱。这就是总体资本回报率下降,在所有行业中的一个基本表现。
因此,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消失是必然的。关于可持续的劳动生产率,也是逐渐在下降。
最近我把改革开放时期所赖以支持的生产率做了一些分解,由哪些因素构成?我们发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整体上支撑了中国经济的56%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还有44%就来自于三个产业之间资源的重新配置,特别是劳动力的重新配置。
也就是说,农民工过去在农村、在农业是剩余劳动力,不生产什么东西,有他和没他对农业生产是没有影响的,因此他从劳动生产率极低的部门转向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更高的部门,总体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所以这三个部门之间重新配置资源,构成了44%。其中,资源重新配置的部分,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做静态的重新配置效率,这部分贡献的比较少。更多是来自于哪些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就追逐着流向了哪些产业,这叫动态的转移效应,这部分贡献了39%,合起来是44%,而44%加三个产业贡献的56%,就是100%。但是这些因素,在今后同样也会下降。
首先,一产、二产、三产还会保持一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速度不会像过去那么快。主要看这种资源重新配置的部分,未来它的动力可能会减弱。因为我们经过了40年的劳动力转移,农业中的劳动力比重已经大幅度的下降了。目前,只有很少的劳动力是在务农的,并且基本上都是40岁以上的人。因此,他们再向外转移的可能性已经不算太大了。而向外转移,就是从农村转向城市每年新增的农民工的部分,来自于哪儿呢?来自于农村每年新毕业的高中生和初中生,也就是说是16-19岁的这部分人口。而这部分人口,在2014年达到了峰值,就是2014年之后是负增长,因此这部分人负增长,劳动力转移速度就一定会大幅度下降。大家也可以看到,农民工在过去这几年里没有什么增长,大概每年只增加几十万人而已,但是过去都是每年几百万人的增长。因此,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资源重新配置的对生产率的贡献会显著下降。小一半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劳动力重新配置,这部分下降之后,劳动生产率的速度也会下降。因此,当传统因素不支持原来的速度了,劳动生产率也不支持经济增长速度的时候,经济增长速度就进入到了一个新常态,这并不是犯了什么错误,而是到了这样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要下行。
但是,我们跟发达的经济体不太一样,因为在它那儿,长期的制度变迁,已经把所有的潜力发挥出去了,所以保持在3%的速度是理所当然的,已经算很不错的了。但是在中国,还有很多体制性的障碍,在妨碍着生产要素的积累和配置。近几年有很多人都在说,中国农民工是在倒流,都在回家。其实这都是错误的观察,这些农民工不断进城,到了一定年龄就回去,很多年一直在这样进行着。但是过去是进城的人口大于回去的人口,所以得到了一个农民工的进城量的增长,现在因为16-19岁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少。同样的人回去,但是没有更多的人进城了,所以表现为农民工倒流的现象。这个问题通过改革能够赢得更多的生产要素供给和更好的配置。
同时我们也知道,在一个产业内部,甚至在一个行业内部,企业之间还有生产率的差距,因为存在这种差距,就意味着你生产率比我低,为什么你还生存呢?你生产率比我低,我就应该得到你的生产要素,我来生产更高生产率的产品,全社会的生产率可以提高,因此未来生产率的提高,资源重新配置,更多要求创造性的破坏,就是企业要有生、有死、有进、有退,至少有一部分人要改善,而不会伤害其它人。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企业会得到发展,还有一部分企业会遭到淘汰。这是第一个要看到的,从供给侧看,未来的经济增长,生产率的提高和过去不一样了。
第二,是需求侧,也就是说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过去40年多数时间里,我们是靠把穷人,把低收入者变成更高收入者的脱贫为主的改善方式。今后,是一个稳定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过程。我们说到中等收入群体的时候,有不同的词,叫中等收入群体,国外有的叫中产阶级,还有的一般社会学里就说是中间层,因此定义中国有多少中等收入群体的人口,我们也说不清楚。其实这个定义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说不管你的收入高低,中间那段人就是中等收入群体。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间这部分人的收入,可能是人均一年20万美元,在贫穷的国家的中等收入者,也许一年就2000美元。
不久前中国社科院的社会学家做了一个研究,也是一个国际上常用的标准,就是拿出一个国家人均收入的中位数,占中位数收入的这部分人口,一般被认为是中等收入群体。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目前的中等收入群体,大概是37%,也就是说五亿多点。由此可见,中国已经有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了。而这一部分中等收入群体,在国外是企业家和投资者非常看重的群体,它是动态的,平均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
同时还可以从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得到验证,国家统计局把中国的家庭分成五类,中间群体有60%的人口,应该说是中等收入群体。我推算了一下,他们的收入每天都是几十美元,而这部分人大概是8.1亿人口,也就是说中国很大一部分群体都变成了中等收入群体。
但是这种中等收入群体,还不够稳固,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还不够充分,比如,目前有2.7亿农民工,从农村进到城市的有1.7亿农民工,而農民工目前每个月的平均工资超过了3000元,3000多元按购买力评价,折下来,每天大概能有30美元。按购买力评价来说,就意味着他们确实也可以算作是中等收入群体,但是我们也知道,农民工的就业是不稳定的,社会保障是不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享受也不充分。因此,这部分群体还有一个如何从人口意义上的中间层,转变成经济社会意义上的中等收入群体的过程。
如果转化了,他们就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因此从供给侧能看到中国未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稳定靠的是创造性破坏的一个新的机制。而中国消费需求侧的一个重大的源泉和潜力来自于不断提高的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本文系根据蔡昉副院长在2017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演讲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