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春芝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一、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激发兴趣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语言能扣人心弦。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和“乐学”,课堂教学讲究理趣和情趣,因而幽默的教学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愈显重要。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的情绪、思维在不同状态下,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不一样。当人们的情绪、思维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时,接受新事物就快,反之则慢。如果教師的课堂语言幽默诙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幽默并不仅以轻松取胜,而且笑语之中包含着深沉,妙言之中蕴含着睿智,更令人思而得之。好的幽默往往产生委婉曲折,含蓄蕴藉的美感效应。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格言、俏皮话、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双关语、外来语等均可引人课堂,随心所欲,润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体现美感
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获得生命化感悟。因此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深刻的语文概念,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运用恰当生动比喻、拟人、夸张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素养,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如著名的学者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可以说,语言的形象性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活力之所在,而且也正是它才使语文课堂放射出异彩。
三、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增强效果
没有情感的语言是一杯水,而融进了情味后,奔流的则是鲜红的血液,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具有振魂摄魄的效果。用语言激隋,语言表达宜抑扬顿挫。“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
教学语言的美感不仅体现在叙述时的声调、速度和节奏上,即语言应有层次、有轻重缓急、有抑扬顿挫,更表现在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从而选择适当的句式、组织生动的词汇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上,即教师应善于把无声的教材描幕成充满美感的有声的画面。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四、用肢体动作的语言吸引注意
课堂无声语言,主要是指体态语言,如眼神、表情、手势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无声语言大有用武之地,它在育人方面具有较大的隐性教育价值。以眼神的运用为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达·芬奇的至理名言。教师在课堂上科学而艺术地用好眼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大有益处。如当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并回答正确时,教师可向学生投以肯定的目光以示鼓励;当学生脸上出现犹疑不决时,教师用眼睛直视学生,同时点头以坚定学生的信心;当有学生干扰课堂秩序时,教师可走近该生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同时用严厉的目光盯视学生;讲到兴奋处,应睁大眼睛,让它散发出兴奋的光芒;讲到悲痛处,最好眼皮下垂,甚至让眼睛呆滞一会,给人以一种痛苦之感;讲到愤怒处,可以二目圆视,固定眼珠,射出逼人的光芒;讲到重点或难点处,可以冷静地注视学生,让目光带有期待的色彩,以提醒学生的注意。
五、用启发智慧的语言启迪思维
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课堂上的启发性语言,要沟通两个渠道。一条渠道通向作者,一条渠道通向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启示,让作者的手与学生的手紧紧相握,让作者的心与学生的心息息相通,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教诲,在知识上得到教益,在能力上得到提高。教学中,教师若能通过耐人寻味的语言循循善诱,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线索,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探讨解答问题的方法获得知识,既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东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