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春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时多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激发和爱护学生的探究热情、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科学;核心;新天地
科學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是《科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否真正实现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么在科学学习中,教师在更新教学观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探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以下是本人在进行科学教学就探究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优秀成绩,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健,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
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是听之任之,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科学探究的能力有限,教师给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在学生感到乏味与无助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激励与引导,使学生对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本质,这是十分必要的。
二、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是探究的基本条件
卢梭是以发展儿童的独立精神著称的一位人本主义教育家,他甚至提出教学的最伟大、最重要、最有用的规则,就是“勿吝惜时间,损失它吧”。
探究活动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但在南海实验区《科学》课时的安排中,每星期只有两节课,而且大多是分开安排的,如果是下午上课,只有30分钟时间,学生的探究活动多因时间的紧迫而草草收场。所以在遇到需较多时间进行探究或联系紧密的内容时,我大多把两个课时调到一起,给学生更多的探究时间,避免他们刚对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想进一步探究时就草草收场,这样既满足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又维护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只有给予学生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针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去展开分析和讨论、并对自己的猜想加以验证,才不会造成形式上的走场,才能达到切切实实探究的目的,所以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是探究的基本条件。
三、激发和爱护学生的探究热情是探究的动力源泉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而由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更刺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要注意了解儿童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激发及爱护学生的探究热情,适时地更改教学内容,在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实验或查资料,共同来探讨事物的内在本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校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那就是学生离开学校许多年之后,还留在学生大脑中的那一部分东西。而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并为学生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在科学教学中,作为教师本身,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多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激发和爱护学生的探究热情、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定能得到更好的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镇马军庄学区西二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