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州
摘 要:阐述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目的及意义,结合鞍山师范学院的通识课教学改革实践,重点描述了在通识课教育体系中的“通识专选模块课程”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通识教育 地方应用型本科 模块课
通识教育课程的理念和实践,近年来得到国内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实践,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引发了热议和探索,鞍山师范学院在借鉴其他高校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深化通识课教育改革,创新实践,无论是在课程构建上,还是在课程质量的保证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
一、通识教育目的与意义
通识教育是对传统本科教育中,过分专业化的一种纠正,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的养成,使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智,宽泛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能明辨是非,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独立意识、批判思想、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所谓通识教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受教育者通过对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的学习,从而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形成合力的知识结构,实现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全面发展,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的通识教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于:应用型、重实践。而现实状况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相对薄弱,生源质量较差,在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就不能照搬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应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己的路。[2]
在近10年的通识课改革与探索中,鞍山师范学院做了大胆的尝试,经科学调研,针对存在的通识教育认知不足问题、通识课程规划不够科学问题、通识教育激励机制缺失问题、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弱化问题、通识教育校园文化氛围缺失等问题,提出了若干行之有效的办法,从学校层面着力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化通识教育理念的认知,进一步提高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通识教育课程资源,进一步加强对通识课程建设的引导和支持,强化通识教材建设,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日常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通识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课程的实践探索
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通识课程的规划框架上,基本上都是采用两大模块结构,即通识教育必修课模块和通识教育选修模块。通识必修课要达到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判断能力;通识选修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是,开拓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品德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015年开始,学校在通识教育选修模块中,进行了“通识专选模块课程”改革试点,这项改革试点的初衷是将通识教育课程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有机结合。
所谓“通识专选模块课程”是指对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某些通识领域,设置专门模块,一般一个模块由3-5门课程组成,深入剖析该领域知识,已学生兴趣为导向,使学生对该领域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举一反三地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具体操作中,我们给出一个“通识专选模块课程”菜单,让学生自己点菜,小班授课(限定30人以内),通识技能为主,实施精细化培养。
一期试点设置了10个“通识专选模块课程”,相应地成立了专选模块教师团队,本着“项目实施,边推进、边改革、边总结”的试点思路,从2016年开始正式进入操作层面。
本人参与本次“通识专选模块课程”的改革试点工作中,承担“网络商务”模块课程的组建和实施,模块中的课程设置如下:企业创建与管理实务、网络创新思维训练、网络商务实务-技术篇、网络商务实务-商务篇、网络商务综合实践,上述五门课程由四位教师主讲,根据目前的测评,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四、“通识专选模块课程”试点的特点
鞍山师范学院“通识专选模块课程”试点的特点:
1.试点的目标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集中体现在,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通识专选模块课程”除了在“通与识”上下功夫之外,它的着眼点还侧重于“用”。
2.稳步推进,追求实效
这项试点工作,我们前期准备工作大致进行了一年半,期间做了大量的调研与论证,校领导亲自指导,多次研讨,使“通识专选模块课程”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使学生受益最大化。
3.“通识专选模块课程”的组建有利于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通常一个模块课由3-5门课程组合而成,进而需要3-5名教师授课,由于模块内部课程的知识连贯性,客观上使得本模块的任课教师,结成了学习型教师团队,他们可以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支持,顺利完成整个模块课的教学任务。[3]
4.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课程开设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
本次试点的模块课程,筛选学生的方案在网上公布,学生选修的第一门槛是“兴趣”,根据模块的不同在筛选学生的過程中兼顾其它条件。最突出的特点是每个模块的教学团队都组成了与模块课程对应的社团组织,让学生在课上课下都有了自由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5.“通识专选模块课程”与教改项目相结合
本次试点学校要求以模块课程为单位,申报校教改项目,学校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这样做的最大益处在于将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使教学与科研双头并进。
参考文献
[1]于福君.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
[2]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3]曾智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