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

2017-07-28 02:30王小玲
北极光 2016年12期
关键词:和谐教育实践理论

摘要: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阶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发挥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和谐教育;理论;实践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阶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发挥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可以归结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其实质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状态。和谐教育指的是教育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传统大学具有独特性,它远离世俗,拒斥现实社会,是真正的象牙之塔。传统大学把摆脱外界束缚,放弃暂时利益,使大学成为保护人们只是探索的自律场所,看成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不受市场和政界的影响成为与世隔绝的传道院式的机构。到如今,在现代的高等教育中已不可能是传统大学所特有的状态了。构建高等教育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大都依赖于社会的供给,并且,高等教育肩负着教育人的使命,人又必须是处于社会中的人,作为社会中的人,其兼具有社会性和独立于社会的本性。但是,教育因其具有自身存在、發展的特殊规律性、因而不能作为社会的附庸,不能作为纯粹为社会服务的工具而存在,现金的高等教育,除了要保证学术上的自由,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受教育对象自身发展的和谐。

所以,高等教育绝对独立于社会是不现实的,要相对适应社会,一味适应社会会丧失高等教育的基本精神,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适应社会,才能被社会所接受,也才能具其独立性。在理清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之后,我们知道在高等教育中,关注人的和谐发展才能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和谐教育的理念

1.和谐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传统社会中,由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教育的功能主要是灌输知识,传授经验。而在社会急速的发展过程中,和现今关注人的个性问题中,学校教育更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中。一个学校要最终在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靠自己的独特教育取胜的话,主要靠学校自己的个性特色,这时,作为受教育的对象学生也要有自己的个性。

提出“和谐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上的一种根本改变。要达到“和谐教育”,则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个人培养与整体素质的关系。从学校的角度上而言,通过对学生主体个性的培养,使其自由的发展,从而过渡到整个学生的大面积、和谐的发展,即通过“和谐教育”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2)个性发展与基本素质教育的关系。从受教育的对象的角度上而言。通过对其个性发展的尊重,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现,才能使整个学校教育整体基本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才能促进校园的全面和谐发展。

(3)和谐教育与学校职能的关系。一般认为,学校是一个管理者,学生则是一个被管理者。我们认为,目前,学校的职能则应是在以学生为本的定位之下,作为一个服务者,通过各种人性化的方式去服务于学生。

2.和谐教育的内涵

首先,和谐教育应当是一种公正、公平的教育。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一个特征。而教育公正、公平的环境则一定能为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对于社会上的大多数弱势群体而言,教育可以是改变自身命运的一种有效途径。

其次,和谐教育应当坚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念,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中介,也是人在整个社会中全面发展的很重要的条件。人接受教育,最终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回归社会。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新一代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他们对事物具有自己不同的价值判断。他们意图张扬个性,满足自我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应注重把握这些价值观念的新变化,坚持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教育观念来教育学生,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最后,和谐教育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进行教育创新,我们不能再依过去传统殴打灌输式方法去制约学生的行为。强行改变其原有的行为特征。并毫无发展地沿用旧的教育方法。高等教育者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也会左右其直接的教学质量,过去,我们关注更多是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而忽视人作为主动性、创造性的主体的能动性特征。这和目前所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存在不和谐之处。所以,和谐教育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之下,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不同要求,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培育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方式。

三、“和谐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和谐教育

树立以建师德正师风为传统的和谐教育新理念。用观念作为行为的先导,用这种观念来提升教育互动层次和高度。要重视师德师风评价,从而为和谐教育提供一种良性机制,要通过建立规章制度,科学的考核机制来保障这种评价机制良性的运转。要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通过德高、身正、学高的品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良性互动关系,才能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育高素质的学生,才能推进和谐教育。

2.加强学校的服务意识,构建和谐教育

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更多地应以服务者的姿态去面对学生。这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生管理模式,和谐教育并不是一定与学校的管理相对立的。我们认为,在学校的必要性管理行为中,也应该渗透“天地人和”的传统文化下的管理思想。其次,我们更多地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能有可能充分地发挥他们呢的专长,能全面的发展自身素质。

作者简介:

王小玲,女,现为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和谐教育实践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民族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