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良
“百工”一词的释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它最早见于先秦典籍《考工记》,书中开篇便阐明“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这里的“百工”指官职,主要管理司营建造等事务;到了西周时期,“百工”主要指工奴;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工”一词成为对手工业劳动者的通称。夏、商、周时期,手工行业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品类已达30余种,工艺美术、雕刻、绘画、建筑等门类有了较大发展。“百工”这一群体迅速壮大,而以工艺式传承为主的“百工”技艺教育几乎包括绘画、雕刻、铸造、制瓷、织染等各个方面。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在纯艺术诞生之前,工匠群体肩负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任务,并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高尔基(Maksim Gorky)曾说:“艺术的奠基者是陶器匠、铁匠和金匠……总的来说,就是手工艺匠人。”这种工艺样式传承对艺术产品生产者而言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传承方式。它既包括实用的功利目的,同时又包含教与学的双重互动。实用的技艺特征所反映的教育功能在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即“技”的美术教育。“百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行为不仅是一种物的创造,而且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传承,更是一部彪炳史册的文化巨献。
新时期教育亟待转型升级,从过度关注升学的传统教育到聚焦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转型,要由过分关注共性发展到更加重视个性的培养,根据学生个体不同的认知特点和潜能倾向,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或发展方向、课程和教学活动,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等。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育转型升级的立足之本,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载体,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是现代课程最显著的特性,如果没有课程的高选择性,教育升级转型将成为空白,不同学校应该立足自身优势或特点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相关课程供学生选择,同一学校中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学校课程内容应更具选择性。
笔者所在校目前拥有99名教师,区级以上骨干教师43名,有一大批具有专长的教师,而学校的1300多名学生85%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工子弟,文化成绩虽参差不齐但比较淳朴,每一位学生都有各自的特长:有的学生有音乐天赋,有的学生有体育特长,有的学生的电脑操作技术比较熟练,有的学生在陶艺方面有基础,有的学生对书法有兴趣……学校领导根据课程改革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了有学校特色的“百工课程”,专门腾出一幢宿舍楼改为“百工楼”,在“百工楼”中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24个工坊。以“格物致知、创物知能”为基本理念,旨在“以工树德,以工启智,以工求真,以工育美”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充分发挥各类骨干教师和特长学生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健康成长每一位学生,培养活力学生”为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编写校本教材,让每一门校本课程在学生成长中不断得到完善。
笔者以“地理课程与百工课程有效整合”为主题展开了研究和探索。
一、对百工课程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价值的认识和体会
百工课程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是指将“格物致知、创物知能”为基本理念的百工课程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其目的是利用“百工教育”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探究性优势来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在两者的整合中,百工课程作为认知工具,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是当今教育主题的多元化促使百工(综合实践)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的必然要求。
百工(综合实践)教学与初中地理教學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我校百工教学的发展一方面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地理教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百工教学提供了化抽象为直观的平台和方法,把地理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直观形象,也使得地理问题越来越生活化,更使得地理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真正从书本和课堂中走出来。实践证明,利用百工教学各环节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地理学习环境,通过动手制作的方式呈现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以实物的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地理教学更具有直观性,更活跃,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和价值。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就必须在地理课程理念、地理课程的设置以及实施中与校本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这种整合不是简单地把学校的校本课程——百工教学作为辅助教学的活动课程进行叠加,而是利用百工教学与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最终使百工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认知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
二、对百工课程与地理学科整合作用的认识和体会
百工课程与地理课程的整合是互为促进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百工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来。经过研究发现,两者的整合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黏合剂”。这就要求我们要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如,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中地球仪、纬线纬度、经线经度等内容的教学,我们可以借助百工十字绣艺坊制作地球仪(按照课本第5页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步骤),学生的注意力便会全部集中于此。他们一边“欣赏”自己的成果,一边聆听教师生动的讲解和仔细的指导,心中自然会充满神奇的遐想和成功的喜悦,会增强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利用乒乓球外表的胶布和铁丝的分布,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使他们获得理性的判断和规律性的认识,以此熟练掌握极点、重要的经线、重要的纬线、半球的划分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评比,让学生享受收获成果的快乐。这样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动手操作、过程掌握和探究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从而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型。
新形势下的教学中可以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众所周知,许多地理事物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难以牢固记住。如中国的疆域(省级行政区)。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表现这些,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还可能导致学生似懂非懂,难于记住。“身在曹营心在汉”,死记硬背虽有一点效果,但总体教学效果较差。而百工纸艺坊却具有很强的活力,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在百工纸艺坊,发给每位学生一张《中国行政区划空白图》,要求学生从工具箱中拿剪刀沿省界线剪下每一省区(两个特别行政区不剪),教师利用PPT进行指导,学生在剪图操作中对每一省级行政区轮廓更易记忆;10分钟剪纸结束后,让学生打乱重新拼合,通过拼图让学生对每一省区的位置有了准确的方位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百工课程与地理学科整合途径的认识和体会
(一)百工课程的选择性和实践性,满足了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同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化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百工课程结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地理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实物、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这些载体,可以极大程度地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实物、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地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学习《长江》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播放长江的某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声音、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得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奇。然后让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描绘出长江,让学生把长江流经的省区用彩色笔涂出来,把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宜昌、湖口)用黑点描出来。等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后,再分组观看中国地形模型上的长江,了解长江流经的地形区,为下一节长江的水分特征夯实基础。这些教学环节,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参与积极,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二)利用百工教学模式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百工教学如同一个庞大的知识与技能汇聚点,汇聚并贯穿了众人的智慧,是学校树德、启智、求真和育美的基地。用百工课程辅助地理教学,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运用百工课程辅助教学的模式,使课堂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刺激思维,让学生丰富了学科知识。例如,“澳大利亚”有很多特有生物,如鸭嘴兽、考拉、鸸鹋等,在探究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存在原因这个重点时,可以借助3D营造社,利用社团活动制作flash动画模拟大陆漂移运动,一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澳洲独特的地理位置的成因,另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揭示古老生物之谜。
(三)利用百工课程灵活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此时,我们可以利用百工课程教学灵活的交互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百工课程教学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学习。百工课程教学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改变教学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有利于改变以往教学只重知识掌握不重知识应用的现象,有利于教师形成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有利于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例如在学习《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的内容时,教师课前布置准备“大洲大洋拼图”,主要目的是用来考察和训练学生对大洲大洋的空间分布以及相互位置关系的认识。在百工课程教学中,可以首先在学生准备的拼图上设立几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制作各大洲的图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大洲大洋位置的了解进行剪图、拼图,通过剪图和拼图,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为以后世界地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南美洲和非洲的轮廓并进行拼合,同时进行思考和讨论,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百工课程环境下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了自我构建过程。
(四)利用百工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演讲者;学生往往是被动地 听,是听众,书本是学生学习的世界。而百工课程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教师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的建构者。以百工课程为核心的特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地理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百工课程教学中“剪拼捏动手操作,听看欣赏”这些手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师生点评,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扩大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中,可利用百工课程中的逸品陶社让学生捏制等高线地形模型图(注意陡、缓坡),学生在捏制地形模型的过程中掌握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什么是陡坡、什么是缓坡、什么是等高线等。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等高线地形图不同的概念,还丰富了知识面,培养了兴趣。
综上所述,在 21世纪的全新教育形势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转型定会带来教育观念、课程体系的又一次革命。特色课程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会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達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