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泉
在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5周年之际,重温毛泽东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不难看出,他们都要求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这些讲话,为实现中国梦时期的文艺批评,指明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回望人类几千年的文艺发展史,文艺的繁荣往往与文艺批评的兴盛相伴同行。延安时期文艺的繁荣,与当时文艺理论的引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面对习近平总书记重筑时代文艺高峰的殷切希望,所有文艺工作者都肩负着崇高而艰巨的责任和使命。文艺批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文艺批评的隐遁和衰落,不仅损害了批评的自身形象,也助长了文艺散漫化的发展,削弱了文艺的精神担当。所以,为实现为文艺高峰服务的崇高使命感、责任感,必须重树文艺批评。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走出资本捆绑、市场诱惑的危机,走在时代精神的前列,成为中国文艺繁荣的引导力量。批评家主体的成长是助推文艺繁荣的重要支撑。批评的活跃和兴盛是批评家外在表现的话语形式。我国文艺的历史表明,凡是批评的兴盛无不伴随着创作的繁荣,而批评的落伍无一不是批评家主体的匮乏和衰微所致。想想刘勰,想想鲁迅,想想茅盾,我们今天不乏匠心独具的批评匠,有许多人在“高原”上蜂拥,但很少人在“高峰”上攀登。大批评家、大师级批评家寥若星辰。所以,国家的批评担当、民族的批评担当、走向世界的批评担当我们只能愧之以对。面对这样的危局,批评家的灵魂再造和境界升华就显得刻不容缓和责任重大,只有一大批批评主体的快速成长和登峰造极,才能让创作与批评同时散发出它们摧残的光芒。批判的武器离不开对武器的批判。特别是面对习总书记“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这些伟大命题,原始的老枪法很难推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所以,批评武器的修炼,就成为中国批评家完成批评使命的重要功课。好在是,古今中外批评的十八般武艺无所不有,为我们的批评家锻造自己的拿手武器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武库。汲取中华民族几千年丰富的批评营养,借鉴人类创造的批评方法的优秀成果,密切结合中国特色的文艺实践,形成批评家独具个性的批评特色与风格,成为文艺精品创作的磨刀石和助燃剂,成为文艺鉴赏的播火者和领路人。中国文艺作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时代精神的旗帜,人民奋进的号角,就能以更高的品位,更强的感染力,照亮中国,照亮世界。营造良好的批评氛围是实现批评价值最大化的根本保证。批评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随着世俗生活的发展批评的艰难性表现得显而易见。要让批评家无忧虑、有尊严、高效率地进行批评,就必须营造良好的批评氛围。对于批评家来说,必须以科学严谨的职业操守来开展批评,既要能“我注六经”,又要能“六经注我”,把对作品的科学评判和对作品潜在价值的创造性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与作品碰撞的“聚变”和“裂变”效应。对于创作者来说,既要经得起批评,要有“硬货”;又要容得下批评,要有“胸怀”;还要融得进批评,实现“增值”,把批评转化成提高自己创作水平的助推剂,从而实现创作的升华和飞跃。对于鉴赏者来说,要积极主动地谋求与批评家的审美共鸣,既遵从自身的审美感受,又吸收消化批评家的意见和引导,使鉴赏既反作用于创作与批评,又增强自身的美感。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既要充分尊重批评家的劳动,又要积极创造条件,用制度来保障批评家独立自主地开展创造性的批评活动,使批评家“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从而获取自己的物质享受、精神荣耀,实现批评家的存在价值。责任编辑:侯波 薛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