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婚姻观

2017-07-27 00:48傅婧祎
牡丹 2017年20期
关键词:礼金大禹新娘

傅婧祎

透过电影《喜宴》,人们可以发现中西方婚姻观的不同。本文主要从婚姻配偶的选择、婚姻中夫妻关系和中西方婚礼比对等方面进行对比,探究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跨文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喜宴》是1993年由李安执导的一部电影,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展现了中西方对于婚恋观念的不同。影片中的男主角叫高伟同,他是一位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事业有成,与同性恋人Simon同居于纽约。由于父母的逼婚,他不得不编织谎言,谎称与非法留居美国的女孩顾崴葳结婚。始料未及的是,父母远赴纽约,打破了他原本宁静安逸的生活,中西方的文化碰撞就此拉开序幕。

一、婚姻配偶的选择

中国古代婚姻配偶的选择,主要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既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风俗习惯,也是中国礼教和法律对婚姻的根本规定之一。显然,影片中的同性伴侣Simon不能得到中国父母的认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婚姻承担着延续香火的重任。乖巧孝顺也是父母选择儿媳的重要条件,中国家庭讲究以和为贵,偏爱中庸型的人格。高父是由大陆到台湾的高级长官,接受过良好的社会教育,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在同儿媳崴葳的交流中得知其父母是知识分子阶层,认为儿子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好姻缘。

高伟同是一个已被极大程度西化的商界成功人士,在选择伴侣时与父母具有完全不同的标准。高伟同厌恶那种依附关系的恋爱,他所追求的恋爱是双方具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并能保持各自独立,不同于中国式家庭的刻板,他更喜欢西式浪漫的恋爱气息。高伟同与同性恋人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各自经济独立,生活中相互照顾,互相依恋又保有自由的空间。

二、婚姻中夫妻关系

美国人更为炽热地表达亲密,中国人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含蓄内敛的。“夫为妻纲”“夫唱妇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块门板抬着走”,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婚姻中以男性为核心的关系,男主外女主内,丈夫是权力的核心。

然而,男尊女卑的关系并不是传统中国社会所独有的,西方社会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指出,男性享有随意支配“年轻美貌女奴隶”的特权,古希腊罗马社会,存在着“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人的一夫一妻制度”;要到了中世纪,妇女才“有了古典古代所从未有过的更受尊重和更加自由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自由、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

在三纲五常中,“父为子纲”就在“夫为妻纲”之前,可见在家庭中的父子关系是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的,因而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即使在孩子成年结婚后,父母也会干涉子女的婚姻生活。而在西方,夫妻之爱在中世纪文化里面通常被认为是强于父子之爱的:“这一夫妻关系比自然塑造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加强健。这就是为什么《马太福音》里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即使是如高伟同那样接受西式教育的人,还是无法摆脱传宗接代的压力。

三、中西方婚礼比对

正如影片名《喜宴》,影片的重头戏放在了婚礼仪式的表现,讽刺了喜宴背景下的闹剧。电影中将中西方婚礼仪式进行了融合,体现出一种文化碰撞。

(一)亲友祝福:礼金VS礼物

在中国,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一般会准备礼金,数量不等,代表了对新家庭的祝福。为了婚礼的吉祥喜气,礼金金额多是双数,意味着好事成双。中国人很看重数字所代表的吉凶,如中国人不喜欢“四”因为其与“死”谐音。礼金当然也要避开不吉利的数字,会选择带有喜气的数字,如六、八、九、百。为了款待亲朋好友会准备盛大的宴席,正如电影中高父高母的观念中,收了礼金,他们就必须给亲朋好友一个交代。电影中,中国的亲朋好友都是带着红包来到婚礼现场的。

美国人会列出一份新娘登记单,亲朋好友可以自主选择购买新娘登记单上的物品。除了新娘登记单,美国还流行送新人蜜月登记单或超市购物卡,通常价格都不会特别高,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负担。电影中,美国人参加婚礼的时候带的是包装好的礼物,包装颜色多是白色,代表了婚姻的圣洁。

(二)婚礼气氛:喜气热闹VS庄严浪漫

在中国人的婚礼上,人们见到最多的颜色就是红色,中国人喜欢红色源于对太阳神的崇拜,随着历史的变迁,红色变成了中国标志性的颜色,结婚代表新生活的开始,红色可以驱灾辟邪,为新人的生活增添祥和喜气。在电影中,人们可以发现,婚礼场面浩大,甚至多年没见过的小学同学也出现在了婚礼现场。中国人常说“捧个人场”,到场了就是给面子。中国婚礼重“礼”重“人气”,而不是西方婚礼所崇尚的“神性”,如果轻率地判断中国人有或无宗教,那都是不对的,实际上,“礼”才是中国宗教的核心,而不是“天”。

19世纪以前,少女出嫁时所穿的新娘礼服,没有统一的颜色规格。直至184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婚礼上以一身洁白雅致的白色婚纱示人,以及皇室与上流社会的新娘相继效仿后,白色开始逐渐成为婚纱礼服的首选颜色,象征着新娘的美丽和圣洁。西方的婚礼仪式表现出的是一种庄重肃穆,新人在神父的带领下做出郑重的承诺,无人提出异议,即宣告礼成。这种庄严肃穆不同于中国式的喜庆,对于高父高母来说是一种难以接受的落寞。西方人在教堂举行婚礼,基督文化是核心,表达了对上帝的崇敬,基调是肃穆的。

(三)对性的态度:封闭VS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性解放思想的传入,人们的性观念迅速由封闭、压抑走向开放,具有个性色彩,强调自我感受的性观念迅速形成,性快乐观念开始取代性罪错观念。闹洞房起源于中国的神话“大禹治水”。相传大禹与涂山娇一见钟情,二人准备结婚,不料大婚的日子被淮河水妖知道了。水妖对大禹治水怀恨在心,想在大禹结婚的日子去搞破坏,想等到洞房的时候再使坏。王母娘娘托梦对大禹的四名将领说:“淮河水妖巫支祁今晚要带领五鬼闹洞房,如果阴气扑到新人身上,对大禹后嗣不利。”四名将领立刻惊醒,将婚礼现场保护起来,跟搞破坏的水妖和五鬼大战了三天,将大禹夫妇保护起來。四名将领保护住了大禹夫妻不受侵害,大禹的子嗣也健康地出生了。这个故事流传到了民间,变成了现在的闹洞房,更多的是为了喜庆和热闹。由于中国人对性的避讳,闹洞房还起到了普及性文化的作用。在电影中,导演对中国式的闹洞房是排斥的,闹洞房尺度过大是对新人隐私的侵犯,反映出看客无耻的窥探欲。在一些地区,闹洞房的风俗愈演愈烈,尺度无下限。只有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才能抵御不良文化——封建迷信、低级趣味、崇洋媚外等的侵蚀,建立健康的精神文化,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西方也有活泼的娱乐活动,通常在婚礼的前一天会有single night狂欢,新郎、新娘各自跟自己的朋友聚会,其中会安排很多游戏,也有对性方面的调侃,用这种方式纪念单身的最后一夜,尽情玩乐。或是在结婚的当天举办舞会,新人与家人一起表演节目助兴。由于性教育的普及,西方人不像中国人一样谈性色变,婚礼中的性被视作神圣婚礼的一部分,赋予了浪漫色彩。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造成了中西方婚姻观的不同,它们各有自身的特点,优势劣势兼具,不能一概而论,厚此薄彼。正如电影中的婚礼一样,现在中国人的婚礼也呈现中西合璧的趋势,婚礼现场既有中式的喜庆又有西式的浪漫,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对于中西方的婚礼文化,人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黑龙江大学)

猜你喜欢
礼金大禹新娘
礼金互免卡
礼金不算遗产 儿子未能继承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小大禹”来治水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新娘,你很帅
扮新娘
论“非法收受礼金”的刑法规制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幸福的“围头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