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兆明+刘宝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随着政策和任务的驱动不断更新,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也成为各大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热点,为教学改革增添了新的手段与砝码。该文围绕基于“互联网+”慕课的翻转课堂这一教育研究论题,分析了目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课堂实践与教学分析,阐述了其个性特点、构建模式及评价机制,并对未来教学创新提出了具体应对对策。实践证明,基于“互联网+”慕课的翻转课堂改革了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概述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化配置和集成将互联网的优秀成果深度融合到教育体制中,尤其是与慕课这种新兴的基于互联网大规模、在线、开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结合,革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拓展了师生的知识范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师生的创新能力,解决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引导而忽视新兴科技对教学的积极推动作用,使得信息技术与教育紧密衔接,为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2传统教学的现状
2.1高校学生的普遍特点
1)高校学生的基础水平分布不均,对课程的学习偏好不同;
2)高校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较为薄弱,尤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排斥;
3)高校学生的爱好较为广泛,对信息技术接受较快,但难以与学习相挂钩。
2.2高校课堂的普遍特点
1)传统教学模式占主要地位,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引导,教师讲授时间偏长,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受重视,师生互动较少,教学评价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2)“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变革,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缺乏真正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制作团队;
(2)高校学生的多元化学分认定困难;
(3)高校资源配置不均,“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较为严重。
3基于“互联网+”慕课的翻转课堂实践
3.1“互联网+”慕课的翻转课堂概述
慕课作为微课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信息化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的翻转课堂具体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慕课课堂以互联网为渠道,以信息化技术为工具,穿插、点播、回看多媒体开放性知识课件,优化配置优质教学教育资源,颠覆性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与管理机制,整体翻转课上教学活动与课下学习过程,同时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教育。“互联网+”的思想不仅可以克服慕课课程体系单一、学习监管薄弱等问题,而且可以集成微课强调个性、自主的用户体验,着重发展系统、完整、丰富的融合表达方式。“互联网+”作为一个“资源荟萃、智力密集”的信息化平台,可以融合“规模”与“个性”、“硬件”与“服务”、“超级市场”与“杂货铺”,其与慕课的集成可以完美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3.2“互联网+”慕课的翻转课堂特点
1)“互联网+”慕课促成网络课堂与学校课堂的融合
“互联网+”慕课的开放性、即时性和个性化与本土化课堂结合,丰富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跨时空、组合性、灵活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对实体课堂教育进行有效补充,促进师生互动,活跃文化氛围,改善学习环境,提升教学质量。
2)个性化自主学习
慕课与课堂的结合虽然突出了校园课堂的“问题聚焦”、“多维呈现”、“同步反馈”等特点,但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将以“教师为主体”翻转为“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探讨,满足学生的自主、探究等个性化需求。
3)传统与翻转的融合
“互联网+”慕课的翻转课堂并未“喧宾夺主”,完全取代传统课堂,而是实现融合统一,相辅相成,教学交互。“互联网+”慕课的翻转课堂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学生、媒介三方面的搭配效能,教师由单纯的知识讲授者翻转为导、助、促、评学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翻转为主动的自学者,教学媒介由传统的黑板翻转为“互联网+”慕课的多媒体。
3.3“互联网+”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3.3.1教学平台构建
“互联网+”慕课的翻转课堂的核心是可视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因此,与此相关的教育平台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共享资源的提供者和服务者,该平台可以优化教育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布局,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基础与支撑,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进行构建:
1)完善第三方平台运营机制;
2)共享系统化教学功能;
3)实现一体化课程体系:结构化、模块化课程包,双向互动、个性化教学服务,以及局部细化、全局统一的质量评估与学分认证。
构建“互联网+”的慕课资源平台需要调动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理论体系人员的积极性,让各种教育理论专家、基层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开发人员等多元主体均从不同理论视角对互联网课程资源库进行构建。
3.3.2教学模式构建
高校教学应该鼓励利用翻转课堂作为切入点,将“互联网+”慕课与传统教育相结合,不再局限于理论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尽量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力求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作为学生,要积极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随时随地学习,想学就学”;校园课堂管理则采用学生自治方式,按照学生兴趣自行分组,由学生轮流担任主持人,教师只从旁协助,树立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利用第三方云平台为课程在线问答、交流和互动提供有效途径;作为教师,必须提高职业技能和授课技巧,由讲授型翻转为引导型。
3.3.3评价机制构建
如前所述,课堂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学生、媒介三方面的搭配效能,因此,课堂的评价机制也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二是对翻转课程设计及实现过程的评价;三是对教师授课形式及效果的评价。实施基于“互联网+”慕课的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后,学生成绩不再以传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来评价,而是由网络评定和校园课堂评定两部分组成,包括慕课在线学习时长、章节在线考核评分、翻转课堂交流表现、为其他同学答疑次数、期末大作业及考试成绩五个部分组成,其权重还需根据实践情况作进一步调整,以期對学习质量进行多方位监控,实现多元化评价机制。
4“互联网+”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创新的未来对策
“互联网+教育”既是未来高校课程教学必须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也是未来高校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其未来的发展需要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的共同推进。
4.1高校层面
学校既是课堂教学的软硬件提供者,也是校园教学活动的具体管理者,在“互联网+”教学的创新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入手:
1)加强“互联网+”慕课的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具体包括:“互联网+”慕课的教学设备、慕课平台的升级和应用开发、相关教学素材及视频的制作等;
2)完善“互联网+”慕课的教学服务部门或团队的组建及管理制度;
3)健全适应“互联网+”慕课的翻转课堂的考核评价体系,应侧重教学过程的优化,而非教学课时的完成。通过“互联网+”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对课堂整体的动机、过程和效果开展三位一体的考评。
4.2教师层面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实际引导者,也是校园教学活动的实际管理者,在“互联网+”教学的创新上,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心态,提升个人教学能力,转变课堂角色定位,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意识,提升以“互联网+教育”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慕课的翻转课堂所带来的变化。
4.3学生层面
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知识共享者,也是校园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在“互联网+”教学的创新上,要求学生需要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互动交流能力,不断加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确保知识的内化,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转,“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不断革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基于“互联网+”慕课的翻转课堂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师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对于基于“互联网+”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仍处在研究阶段,需要高校、教师与学生在实践中突破种种阻碍,并做更多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