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忧患意识的教育

2017-07-27 17:40吕兰英
商情 2017年21期
关键词:责任感爱国主义责任

吕兰英

一、忧患意识,本意是忧虑患难,是指人们在对所处现实进行否定性、批判性思维基础上所产生的对危机的一种自觉感受和预知能力。它既包括对个人自身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又包括对社会危机的一种感受与预知能力。我们要把对忧患意识的理解上升为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哲学思考,并用这种哲学化的思考提升和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开展忧患意识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理论中的哲学部分,而且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哲学思维,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二、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对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唤起并推动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各阶层各团体的团结合作。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思想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淡化了忧患意识教育。对学生加强忧患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形成正確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和决心,更好地服务于其学业的提高。对思想政治课来说,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过程也就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所以,这种优势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本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不仅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国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高中生进行系统的忧患意识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应加强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育呢?在当下多元文化共生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对忧患意识的理解应包含三个层面:

(1)在宇宙自然和大化流行中思考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中探寻本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3)在各种生存压力与多元选择境遇中反思个体生存与发展问题。

当代,忧患意识的范围包括政治忧患意识、经济忧患意识、文化忧患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理想信念的忧患意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忧患教育时,应注意兼顾以上几方面,将集体忧患与个体忧患并重,贴近学生思想与心理实际,引导其思考自身生存与发展中可能面临的诸种问题。

三、加强对中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1.抓好课本知识与忧患意识教育的契合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大量的知识是关于责任教育方面的,在教学中应把这方面的知识与责任教育、忧患意识教育结合起来。如《经济生活》中的资源有限性与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等,《政治生活》中的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文化生活》中外来文化入侵现象的分析等知识都可成为对学生加强忧患意识教育的直接素材。

2.充分利用好时事背景材料。

政治课教学必然离不开时事背景的渗透和利用,在教学中通过国情和世情教育让学生明白“患”在何处,知道“忧”之所在,明确奋进的方向,树立忧患意识。在国情的分析中明确我国近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更要讲清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国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在世界形势的分析中讲明国际形势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学生对西方腐朽思想的鉴别力和免疫力。

3.开发第二课堂,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感和信念,把忧国之情、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融于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行动中。活动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如开展专题报告会,对目前学生关心一些热点问题如祖国和平统一、环境问题、国际关系等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和民族发展危机的严重、责任的重大,意识到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4.充分发挥相关课外资源对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推动作用。

充分利用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活的”国情教育。可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文化古迹、博物馆、重点工程、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教育基地和教育资源进行“活的”国情教育,使学生在看与听的过程中加深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增强对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责任心,以激发爱国热情。也可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对周围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对当地的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唤起环境忧患意识。

5.开展多种有效教学形式,丰富忧患意识教育渠道。

(1)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校的教育责任在于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朋友的责任,以及对职业、对集体和对世界的责任。这些责任都离不开学习责任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要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即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负有一定的责任,并为自己的不合作行为承担后果。每个人都要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深切体会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努力表现自己,承担责任,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关爱社会,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2)以境育情,利用好情境教学,激发忧患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电教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力,感染学生。教师可搜集一些关于忧患意识的报道,如沙尘暴、洪涝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图片、视频、纪录片,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给学生展示、观看,为忧患意识教育提供翔实可靠的素材。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再现具体感人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3)在角色转换中培养责任感。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者转变为引导者。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担当老师的角色。教师让出讲台一角,给受教育者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过程。在角色转换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和责任感得到培养。

(4)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增强社会责任感。现代青少年应该具有国家、社会的未来的属性。中学生除了具备科学文化知识而外,还应该具备两个能力:一是劳动实践能力,首先学会自理意义上的劳动,进而独立顽强地生存;二是秉承科学和美德,进而影响社会的能力。这两项能力的培养只靠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而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是锻炼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激发忧患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责任感爱国主义责任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谁的责任
责任(四)
责任感等2则
试论责任感的评价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