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
摘要:“探究”性学习方式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探究”性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做了一些尝试,提出了改“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时必须明确“探究”性学习的涵义,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角色、选准“探究”阵地和内容、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争取主管领导的支持等方面的突破。
关键词: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85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必须改“接受”性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笔者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探究”性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此,笔者谈点自己尝试后的体会,供同仁探讨。
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改“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六方面突破:
一、教师必须明确“探究”性学习的涵义
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学习。它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写的、听教师讲的,除此以外就没有其他学习方式的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把学习途径锁定在看书、听讲上;视教师讲的、教材上写的为真理。久而久之,这种方式不仅局限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创新,甚至使学生不自觉地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这种学习方式是封闭的。学生只是死守课堂和书本,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知识很少关心,使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严重脱离。结果是学生只会关心书本及分数,成为“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样的人才,充其量是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才。
“探究”性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专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中主动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式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单调、封闭的课堂模式,把学生从课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学生把学语文与学做人联系起来,把关心语文分数与关心社会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成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二、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语文课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为此,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教师必须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必须提高对语文课的认识,强化语文对其他学科的责任;把教育观念统一到提高语文素质的要求上来,统一到语文新课程的方向上来。只有观念更新了,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力的创造力,教师的教学才能放得开、教得活,不至于顾虑重重,缩手缩脚。
三、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角色
传统的教学,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实际是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为此,语文教师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特别要把握好下列三个角色:
首先,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共同参与探究。因为只有教师积极参与探究,才能充分组织、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才能很好地完成探究目标。
其次,教师还要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帮助学生学习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培养能力、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内容。让学生有能力从多方面、多渠道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同时,教师的帮助不能过于主动,应在学生急需帮助时,进行“雪中送炭”式的帮助,否则会限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成为教师包办下的探究或代替了学生探究。例如,在以空间为顺序的说明写作训练中,笔者先给了一个《我的……》的半命题作文,让他们在探究题目中的空白处选择说明对象。在学生的讨论中,笔者只是征求他们的意见,寻问他们需不需要帮助。结果有80%的学生不需要帮助,有20%的学生提出了帮助。有的学生问空白处可不可以选择某某人作为说明对象,也有学生问空白处能不能选择某动物为说明对象。笔者的回答是:“同学们,你们再看看题目要求就会明白的”。这样,学生很快明白了空白处应选择的对象必须是受空间说明顺序限制的。为此,只能选择建筑物及其布局来写。这种“画龙点睛”式的帮助克服了传统作文教学中“出题——破题——听范文——模仿练习”的训练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教师要善于激励、及时评价。一般来说,学生完成一个探究问题后,无论结果如何,都应及时采取一定的方式给予适当评价,而且评价标准要灵活,不能把评价锁定在教师的思维空间里。只要学生对探题有自己的见解,都应适当激励。如果学生的探究结果与教师有分歧,切忌给学生当头一棒。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使学生丧失探究的自信心和探究的动力。
四、教师要选准学生探究的阵地和内容
目前,“探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无疑处在“启蒙”阶段。而且,初中阶段又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探究阵地和内容都放在课堂教学之外,会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认为,在中学阶段,“探究”性学习应适度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而且内容不能完全脱离大纲要求,应该采取“课堂探究,适度向课外延伸,便于开发创新”的原则。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师要争取主管领导的支持
“探究”性学习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不仅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目前,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着教学领域。领导的观念与评价方式和学生分数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教学管理仍然停留在以“分”为本、以“章”为本、以“权”为本的模式上。这不仅不能为推动探究性学习保驾护航,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会使探究性学习被异化為追求高分的“遮羞布”而阻碍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开展。
(作者单位:贵州省修文县中等职业学校 5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