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斌
【摘要】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对欠发达地区农产品供应链整合重构问题进行探讨,结合定西地区马铃薯供应链重构的成功经验,探究了欠发达地区农产品供应链构建和整合的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并为欠发达地区构建优势农产品供应链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优势农产品 供应链重构
一、引言
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持续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科学种植技术不断提升,使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但在我国西南、中西部的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市场、种植技术、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相对滞后。随着我国对农业布局和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国家加大了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探索更有效的扶贫方式,不断提升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在这些欠发达地区,以自身优势农产品打造特色,构建特色农产品供应链,成为当前扶贫工作的新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有效的农产品供应链对于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定西地区马铃薯供应链重构的成功经验为例,探讨欠发达地区优势农产品供应链重构的思路。
二、定西市马铃薯供应链构建与整合分析
(一)定西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定西地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一直是我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定西地区贫困源于农业的落后,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1)地形限制。耕地主要分布于众多的沟壑之间,土地坡度大,难以连片耕种,增加了农作物种植难度;(2)气候限制。本地区气候干燥,年均降雨量为380毫米左右,且分布月份不均,旱灾频发;(3)生态限制。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4)市场限制。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深入西部内地,与外界联系较少,信息传递滞后,导致市场闭塞。在这样的环境下, 当地农民种植农作物单一,产量很低,大部分农民处于贫困状态。
(二)定西地区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具体路径
为了突破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条件不断制定产业政策,推进本地优势农产品供应链及产业链的整合。从历史过程来看,定西地区打造优势农产品供应链及产业链的路径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生产条件改造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而定西地区土地大部分是坡地,且難以连片种植,严重限制了农业发展。因此,土地改良作为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第一步,通过建筑梯田改良坡地,提高了土地的保水性,便于农业耕作。
2优势产品选择
农产品的种植受到土壤、地域、降雨以及季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定西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选择、推广最适合当地条件的优势农产品--马铃薯。当地政府通过扶贫资金、马铃薯种植补贴、建立合作社等组织、统一技术服务、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等措施,加快了当地马铃薯生产发展,截至2015年马铃薯种植达到面积280万亩,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推进。
3市场渠道开拓
由于定西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畅,信息闭塞,马铃薯的销售市场前后出现过多次严重的滞销问题,面对严峻的挑战,当地政府实施了开拓市场渠道的重要举措。
(1)建立马铃薯行业协会。马铃薯行业协会主要任务是培训和组织本地马铃薯经销商,保证价格公平,实现马铃薯销售顺畅。建立三级管理结构,最高级是区级,主要负责收集市场信息;中间级是乡镇级,主要负责马铃薯收购和销售;最底层是乡村级,主要负责从农户手中收购马铃薯。
(2)制定收购保护价格措施。就是政府直接干预市场价格,使马铃薯收购价格处于合理水平,政府运用了“成本倒推法"制定马铃薯的收购价格。
(3)建设批发市场体系。为了给马铃薯种植农民创造更加便利的销售条件,使马铃薯能够被迅速集中和分销到全国各地市场,政府建立配套的马铃薯三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第一级是定西马铃薯综合批发市场,第二级为乡镇马铃薯批发市场,第三级为村级马铃薯批发市场。三级批发市场构成的流通网络覆盖整个马铃薯主要种植区,批发市场体系的形成,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价格信息的透明度,有效阻止了批发商的压价行为。
(4)建立马铃薯存储体系。马铃薯的销售价格受到季节性影响很大,9月至12月为马铃薯收获季节,马铃薯集中上市,价格偏低。其他时间由于供应量减少价格上升。为了保障农户收益,政府先后建设大批马铃薯藏窖(库)。截至2012年,已建成75.5万吨以上总贮藏能力,为保证种薯和鲜薯生产安全、均衡市场需求奠定基础。
(5)扩大销售市场范围。随着马铃薯产量的增加,当地政府把市场范围扩大到东部沿海地区。为了我解决运输距离远、运输成本高的问题,2004年定西政府通过省政府帮助,与铁路部门沟通,为定西地区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货运车厢配额,定西地区大约1/3的马铃薯通过铁路运输,这一举措让当地马铃薯获得了强大的价格竞争优势,市场范围迅速扩大到上海、南京等沿海大中城市。
4产业链延伸
(1)培育种薯产业。随着马铃薯供应量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马铃薯的品质和口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马铃薯销售逐渐从单一的价格竞争转向价格、品质和口感等综合竞争方向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当地政府大力培育和推广新的优良品种,引进了脱毒马铃薯种薯的扩繁体系,并把脱毒马铃薯种薯的推广作为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截止2010当地生产的种薯不仅能满足本地马铃薯生产的需要,而且还远销全国各地主产区,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殖中心。
(2)发展马铃薯加工业。由于菜用马铃薯消费需求缺乏弹性,供给量的快速增长将使市场饱和,马铃薯加工产品的需求增长潜力巨大,而且对马铃薯形状和味道的没有太大的要求,即使外观、品质较差的马铃薯也可以加工成淀粉。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银行贷款、提供工厂用地等措施,不断引进现代化的生产线、提高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实现了马铃薯加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截止2013年底,全市共有马铃薯制品加工企业30户,主要产品有粉皮、粉丝、精淀粉、变性淀粉、生物质基材等10个品种系列。马铃薯精淀粉加工产量占全省60%左右,占全国9%左右,部分产品己出口到东南亚和中东国家。
5产业集群式发展
定西地区马铃薯产业链朝着集群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马铃薯产业集群,其中包括种薯企业集群、种植业集群、加工企业集群、物流信息业集群、批发市场集群、冷藏库集群、餐饮服务业集群、科技研发単位集群、机械修理企业集群等。这些集群建立在信息共享和专业分工基础之上,形成了协作关系,发挥了整体优势,共同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薯都”。
(三)定西地区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作用
1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随着定西地区马铃薯供应链及产业链的构建与整合,当地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据2015年甘肃省统计局的统计,定西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23元,其中有43.8%的份额来源于马铃薯生产,对当地实现精准脱贫和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定西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种植逐渐形成,马铃薯种植面积286万亩,建立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271.12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4.6%;建立原种扩繁基地5.72万亩,一、二级种扩繁基地151.35万亩,生产脱毒原种8亿粒。
3规模优势已形成
马铃薯的种植、销售、加工规模优势已逐步形成,基地规范化、集约化和订单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政府推动、科技驱动、企业带动,不断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种植、订单化生产的新格局。
三、定西地区马铃薯供应链构建与整合的效果启示
曾经贫困落后定西地区,如今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薯都”,使当地农民逐渐脱贫致富,这得益于当地政府正确选择了优势农产品供应链整合发展的路径。欠发达地区类似的案例还有许多,如坝上地区的蔬菜产业、云南地区的花卉产业等,这些地区优势农产品供应链的成功构建和整合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一)欠发达地区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路径
首先,正确识别瓶颈因素和优势条件。正确识别出主要瓶颈因素和次要因素,并制定发展战略分阶段来逐次突破这些瓶颈因素,对于大多数欠发达地区来说,改善生产条件是首要任务,同时还要识别和挖掘资源优势,确定最适合当地条件的优势产品。其次,突破市场瓶颈是打造产业链的关键,市场瓶颈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关键问题。最后,把握市场变化不断优化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不断优化和整合,促成优势产业在空间的集聚。
(二)欠发达地区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模式
在当前的基础条件下,欠发达地区应选择批发市场带动型的供应链整合模式,但要注重本地批发商队伍的建设,注重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建设,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注重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
(三)地方產业政策的重要作用
在产业链发展各个阶段,都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发挥引导和推进的作用,地方产业政策更适合当地的发展。同时,还需注意政府与市场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
(四)优势农产品供应链整合要以服务农户为目标
第一,正确引导农户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政府要加大农产品供应链中各设施的投入力度,有利于降低农户种植成本;第二,引导农户积极加入专业合作社,有助于他们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第三,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有利于提高农户的收入;第四,加大农民种植技术培训,有助于提高种植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
四、欠发达地区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政策建议
欠发达地区是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重点地区,应釆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推进这些地区优势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和整合。第一,当地政府应发挥先导作用,积极挖掘当地资源优势,权重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并确定重点发展对象。第二,通过各项农业优惠政策,如各种农业补贴、专项小额贷款、种植示范、科普宣传等方式,正确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为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大对相关设施的建设力度,为优势农产品生产供应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第三,不断完善当地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重点建设优势农产品的流通设施。第四,大力发展和扶持优势农产品合作社建设,提高优势农产品种植户的种植规模和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五,以优惠的各项政策吸引农产品企业进驻农产品产地,促进产业集群化的形成,以降低农产品的加工成本,并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第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职业能力教育的力度,提高种植户的文化水平和种植技术,将现代化种植技术逐步引入到农产品种植中,提高农户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冰舟,谈存峰. 甘肃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 :34-37.
[2]许翔宇.欠发达地区农户脱贫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2(9):92-95.
[3]景彩艳,吕海霞.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和建议[J].中国马铃薯,2015(5):315-318.
[4]张长厚.发展农产品流通的瓶颈与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2,(4):22-25.
[5]颜廷武,李明月,张俊飚.连片特困地区农户融入农产品供应链行为研究——基于广西石漠化地区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4(11):110-120.
[6]赵晓飞.我国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12(1):15-22.
[7]周艳丽.农产品供应链整合分析——以农民利益为研究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