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淑琼
【摘 要】环境教育作为20世纪以来教育的热点,可以渗透到一系列学科,作为语文来说,教育中所占的份额大,涉及面广,资料丰富,是环境教育中的一块主阵地。在语文课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应该渗透在阅读课、作文教学中,并且充分发挥语文实践的功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环境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11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而语文教学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环境教育呢?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现状分析
依据教材分析及对教师的问卷与访谈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实施生态环境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概括如下: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生态环境教育意识薄弱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有23%的小学语文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对小学生实施生态环境教育,这表明小学语文教师的生态环境教育意识薄弱。造成教师生态环境教育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学校领导对生态环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小学语文研讨会很少涉及生态环境教育问题,小学语文试卷命制很少涉及生态环境问题。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生态环境教育素养欠缺
通过问卷调查,66.7%的小学语文教师不重视对小学生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43.75%的小学语文教师不重视对小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生态环境知识欠缺,学校不重视在职教师的生态环境教育技能培训。
(三)小学语文教师的生态环境教学方法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81.20%的教师对待生态环境类课文和普通课文一样,76%的教师选择用讲授法讲解生态环境类课文。这一数据表明教师的生态环境教学方法单一。生态环境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知行统一,学生不仅要有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关键还要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实施生态环境教育一定要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实践与体验。
(四)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传统应试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及学校对学生的考察中没有相应的生态环境素养评价项目与标准,是教师不重视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在访谈中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当今的素质教育依然是一个强大的阻力。
(五)教材中的生态环境选材问题
通过对人教版教材中生态环境课文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十二册教科书中,仅动植物类与自然风光类的课文就71篇,占总篇数的72.45%,而直接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保护生态环境的课文共27篇,占总篇数的27.55%。其中生态环保类课文仅11篇,只占总篇数的11.22%。这一数据表明,教材内容关于生态环保类课文的选编不够直观。这是生态环境课文在教科书编排中的不足之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探索
(一)立足教材,挖掘环境保护的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并不提倡每堂课都要进行,只有适用于环境教育内容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要在语文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就要研究语文教材,对语文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了然于胸,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环保教学目标,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笔者经过对小学阶段语文教材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都安排有保护生态平衡和热爱自然的教育内容。但有些是显性的,可以信手拈来,直接加以利用,将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挂上钩。但有些是隐性的,有待教师去挖掘。只要教师能动脑分析,深入研究,有意识的挖掘教材中环保因素,找出语文问题中隐含的环境问题,将语文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二)开展实践,树立环保意识
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还要注意开展实践。如果没有接触过与环保有关的活动,那么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例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外作业,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例如:学习了有关动植物的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查找校园里各种花木的名称及特性、为花草树木设计标语、为号召人们爱护动植物设计小海报等。也可以结合语文课的需要,开展一些环境教育的实践,如制作一份环保小报,写环保公益广告,对家人及同学介绍环保常识等。另外,还可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无烟日、植树节等一些纪念日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提高了环保意识,增强了热爱环境的情感。
(三)角色表演,强化体验
就是通过扮演角色、表演情节来强化情感体验,受到环境教育。如《珍珠鸟》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动它。不一会儿这小家伙竞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表演去体会那种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谐共处的关好境界。
(四)重视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
生态环境系统知识纷繁芜杂,1977年的第比利斯国际环境教育会议,对学生生态环境知识的学习有六个要求:“人类环境知识,理解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環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等的特征与功能,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冲击”等等。小学生的认知以具体形象与直观感知为主,因而,教师在讲授生态环境知识时应遵循简洁、清晰、直观、操作等原则。同时,小学生也处于懵懂混沌状态,要求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生态环境知识是不现实的,故教师不必拘泥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规范性的要求,学生明白理解即可。
(五)提高教师的生态环境教育意识与素养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师资质量决定教育质量。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生态环境教育意识与素养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教育的实施。为了保证生态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真正渗透与实施,务必提高教师的生态环境教育意识与素养。提高教师生态环境教育意识与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对其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可以整体提高师范生准教师的生态环境教育素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经常注意把环境教育作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广泛参与环保实践,就能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