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春红
【摘 要】新课标强调“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我们应该从正确引导小学生去观察事物,展开想象及正确引导小学生去自主进行数学探索三个环节进行指导,努力发展小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
【关键词】观察;想象;空间观念
人类生存的是一个三维空间,是一个充满“图形与几何”的世界。学生通过“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发展空间观念。但空间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如何正确引导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一、贴近生活,培养空间观念
图形几何的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
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之后,要求学生对课本的封面、课桌面、黑板面、门窗等物体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这样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动手感知,形成空间表象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动手操作是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途径,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探索欲望。
1.重视人人动手与操作
长期以来,由于教科书上多是记载各种数学结论,而把揭示结论的过程留给老师,从而导致教学中师生都有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所以,教学中,把教师要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一个个可操作的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操作,并从中体会知识的发生过程。
2.重视教师演示与引领
小学生的思维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他们在学习几何知识时,需要在教师的操作引领下,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达到形成正确的概念。像“体积”属于三维空间这样的概念,更加抽象,教师在充分估计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建立了“体积”概念。
3.重视图形的分割与合并
学习图形的分割与合并是提高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进行平面图形的分与合的操作中,在解决这样分与合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考虑图形的大小,形状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的过程可以先让学生想象,在脑子中对图形的分与合进行操作,然后再用实物动手操作,最后可以让学生再想象,进一步在脑子中对图形的分与合进行操作。这样的过程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重视图形的折叠与展开
图形的空间折叠是指把一个平面图形进行折叠成为一个立体图形;图形的空间展开是指把一个立体图形展开成为一个平面图形。如:有立方体的不同展开图,在每一个展开图的六个面上分别写1~6,使相对面的数字之和是7(1和6,2和5等)。
三、数形结合,发展空间思维
数与形是小学数学的研究对象。数与形的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当学生从数的角度刻画形时,会使得形更加精确,更加数量化。
1.数形相依,理解概念
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像自然数3,是等价非空有限集合的标志,因此我们除了应用实物来表示多少和序号意义外,还应十分重视数与数轴上的点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如学习1——5各数的认识时,教材就把数、实物的多少、数轴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数的概念。
2.数形相依,感悟算理
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和产生错误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形”,把复杂的运算变得形象、直观,丰富学生的表象,引发联想,探索规律,得到结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如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可以运用直观的图形可以帮助理解。
3.数形相依,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训练,使学生通过直观图、线段图等来帮助解决問题,强化数形对应,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明朗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形象化的图形表达了抽象化的数量关系,为学生在实际问题与算式、分析数量关系与解决问题之间架设了一座桥。
数形相依,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借助直观的“形”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表示出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使复杂的问题直观化。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想象的图形解释数学,用独特的构思、五彩的图画,展示儿童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奠定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守权.《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方法之我见》.2016年版 [2]邱永华.《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宁夏教育.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