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7-07-27 19:09邓丽珍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言文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邓丽珍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相对现代文来说,文言文的教学力度还不足,教师大多是为了应试而教学,缺乏对文章深层次情感的挖掘。初中语文教师应摆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文言文;传播文化魅力,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文言文;优化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文言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1702

文言文是传承我国深厚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的文化精髓。然而就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来看,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现代文学,教学深度与广度都明显不足。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为了契合应试教育的目标,引导学生剖析字词,通过文言文学习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无法深入感知文章蕴含的情趣,只能被动、机械地进行知识学习、理解、实践,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究并实践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摆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文言文

教师首先应摆正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应试,而是帮助学生真正了解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以实现文化传承,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内涵,体会文学作品流露的灵性与情感,帮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切实提升品读文字的品位,丰富自身文学素养,加深对作品思想的感悟和内容的认知。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点策略来引导学生正确地阅读文言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在古汉语中,韵律是尤为显著的一项文学特征,也是塑造文言作品文学魅力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文言作品的韵律,以此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文学魅力。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对每一句话均读准字音,再就是要找准诗文的节奏并充分把握文言作品诵读的气势、感情、腔调。例如,教学《童趣》这一作品时,教师可让学生模仿古人诵读文章时摇首晃身,并放缓语速,控制节奏,由此不仅能让学生逐渐掌握诵读节奏,还能让学生萌生“自我陶醉”的诵读感觉,这对于激发学生文

言文学习兴趣也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教读“项为之强”这一句时,教师需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强”字为通假字,与“僵”字通,若学生未能按照通假字的音来进行诵读,则难以准确理解文章意思。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通假字、难读字词的教学。

2.引导学生读出味道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诵读不仅仅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还要求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作品中的感情,并将此感情通过诵读语气展现出来。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自己的语气、声调来进行诵读,让学生从中琢磨出作品的丰富意味。教师在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作品诵读节奏的基础上,还要对作品内涵作一定的讲解,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切实地感受作品中的思想与情感,锻炼学生品味文字的能力。还需引领学生读出文章意趣,学会借助自身的认知与审美基础来感受作品营造的情境,并形成更深层的情境感受。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需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而在《满井游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初春时节的景色,让学生对作品中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情景有一定的感受。比如,教学“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这一句时,教师可通过解析句子来营造出河上冰雪消融,经春风吹起层层波浪的情景,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联系起生活中的春意景象,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言文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意趣。

二、传播文化魅力,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的文化魅力在于其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韵味。作者在运用字词构成作品的同时还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学魅力。而历经成百上千年岁月锤炼的古典文学中更是渗透了民族精神与文化,这也为文学作品的进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因此,教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还应重视展现文言文的文化魅力,引导学生在品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切实提升自身的文学品鉴能力,陶冶情操,丰富写作素材。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能积累品读经验,提升对其中文化内涵感知的敏感度,从而真正提升文学素养。

1.从整体上进行阅读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与认识是很有必要的,文言文作品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行阅读,学生对文章主旨大意有基本了解后才能更好地深入了解其内涵。教师可指导学生寻找文章的“文眼”,锻炼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例如,教学《与朱元思书》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全文,然后在深入讲解前,让学生思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学生在进行全篇阅读后提出,作品先是围绕“水”展开叙述,然后再逐渐过渡到对“山”的描寫,从而明确了作品的描写重点。

2.从字词上进行品读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字词上对文言文进行品读,通过逐步解析字词来归纳文章的主旨大意,还可在了解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础上对作品中的字词含义进行推测与解读。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文言文中的字词放入既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情境的引入理解文言作品中的思想、情境、语言等。例如,在《与朱元思书》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础上,可以“山”与“水”为品读主线,请学生表述山的“奇”和水的“异”,以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进行文章解析与品读。文章中描绘了“奇山异水”,教师可引导学生赏析富春江水“缥碧”的静态美,“急湍”的动态美,让学生在解读“异水”的过程中充分地赏析作品描写富春江水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优美词句。

3.联系生活进行品味

语文与学生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研究重点。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需指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比如,在教学《童趣》时,教师便可利用其描述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契合的特点,引导学生将自身生活经验融入课文学习中。通过让学生讨论自己童年时的“物外之趣”,可调动起学生的讨论热情,教师再提出如何将无趣化为有趣,学生即能借助自己对“有趣”的深刻认识作进一步的表述。

三、优化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文言文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品读“文”,其难点在于解读“言”,应用“言”。因此,教师应合理优化文言文教学结构,整合“文”与“言”的教学目标。既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斟词酌句”,积累词汇来应对中考,又要引导学生对文言作品进行鉴赏、品味,以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态度、情感等,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

例如,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教师不但需要指导学生仔细品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描写“莲”的词句优美之处,还应与学生分享作品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结合创作背景来感悟作者借文讽刺屈服世俗的“庸人”,坚守自身高尚情操的深刻寓意,让学生真正读懂文言文,真正理解作品传达的正面思想。

总而言之,初中文言文教学不但能让学生锻炼自身的语言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地感悟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培养起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重视文言文教学,积极探究有效教学策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其学习质量,感悟文言文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文言文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文言文阅读专练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