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楠++潘寄青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是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职业农民素质水平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基于职业农民素质现状调查分析,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培养与提升之道,以便促进区域农业发展。
关键词: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培育;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7-0021-05
一、何谓新型职业农民素质
(一)何谓“新型职业农民”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身份,而是一种职业角色,而“新型职业农民”是区别于传统农民的新概念,是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伴生的新型社会职业群体,具体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新、带动能力强、极具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终身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居住在农村或者集镇上的农业从业人员。按农业社会化分工,新型职业农民在类型上可以划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1-2]。
(二)何谓“职业农民素质”
本文所讲的农民素质,是指职业概念下的农民素质,是指在农村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群体农民的素质,不仅包括基本从业素养,也包涵个体必需的素质构成,具体包括农民从事生产和经营所需的科技素质、知识储备和身体素质,能够正确树立职业观念和态度。农民的素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进行[3]。
农业永远是其他产业的基础,农民永远是其他职业的衣食父母。作为农业主体的农民,其素质高低影响着农村文明发展水平,影响着农业发展水平,同时农民自身以及家庭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和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农民素质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强农民自身对于家庭的责任感,增加家庭受益,自己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改善,精神生活也会得到丰富。此外,农民素质提高也是我国大力推进产业转型的关键环节,还是衡量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农业、农村处于发展潜力最大、变化最大的最佳阶段,也是矛盾突出和不平衡的阶段,农民素质高低对于化解产业矛盾、增强农村人力资本关系重大[4]。
二、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状况
此次调查选取的是山东省中西部部分区域,包括济宁、聊城、泰安、临沂、德州、菏泽、枣庄等7个地市,基本含括了山东省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实属西部经济隆起带。农业是山东省西部隆起带的特色发展优势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大。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考察来说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被调查对象是按山东省标准选拔的新型职业农民,分别来自7地市354个乡镇村落,其中聊城53个、德州29个、泰安37个、临沂67个、菏泽55个、枣庄72个、济宁41个。共收集了2 00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 604份。调查问卷信度检验值为0.77,问卷的信效度良好[5]。在此次调查问卷调查中,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状况分教育素质、身体素质、科技素质、环境素质四方面进行考察。
(一)教育素质有所提高,继续教育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1.关于受教育程度
文化程度是小学及以下的有52人,占总样本数的3%;初中的有581人,占总样本数的36%;高中或中專的有757人,占总样本数的48%;大专及以上的有208人,占总样本数的13%;空白未填的11人,占总样本数的0.6%。可以看出,文化程度在高中或者中专的样本占大多数,较之前的普通农民调查统计来看,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程度整体较高,大部分普通农民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及以下水平,表明国家及当地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性。
2.关于继续教育费用支出
每年的继续教育支出(包括购买书籍、接受培训及成人教育等)情况表1。不难看出,新型职业农民对自己的继续教育是有意识的,是重视自身再教育的。但大部分农民对自身的继续教育支出略低,对继续教育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他们子女的文化程度来看,多集中在初高中年龄段,可见子女入学率较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
(二)身体素质较好,家庭整体素质还需保障
受访者自身身体素质情况见表2。从表2不难看出,山东省7市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体素质整体是比较好的,这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本支持,同时反映我国农民整体的身体素质是不断提升的。从受访者家人的身体状况来看,家人身体健康的有1 110人,身体良好的有292人,身体状况一般的有145人,身体状况差的有32人。反映出新型职业农民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良好,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整体较高。相对于之前的统计,体质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更深层次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为后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科技素质偏低,知识技能培训不健全
对于受访者的科技素质,从劳动力培训状况、农业生产资料工具使用、掌握知识程度来考察。
1.劳动力培训状况
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有1362人,占总样本数的87.3%,其中63.1%的人觉得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有很好的效果,21.8%的人认为培训效果一般,而没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有202个,占整体样本的12.6%,这部分人未参加培训,有4.9%是因为经济原因,有50.9%是因为时间原因,4.5%是因为没有找到培训机构,36.6%是因为家庭的限制和其他原因。由此可见,现阶段经济原因已经不是制约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最重要的瓶颈,大部分的农民已经有能力承担培训教育的费用,但是由于农村家庭成员普遍较多,成员结构也比较复杂,家庭的制约影响了农业技术培训的推广,“没有找到培训机构”是没有培训的第二大原因,这也表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展,培训机构的设置和宣传不到位,大部分的农村技术培训资源短缺,供需不平衡。
2.农业生产资料工具使用
从使用何种生产资料或工具来看,同时拥有收割机、大牲畜、小汽车和运输车的样本总数占13%,拥有收割机、大牲畜、小汽车的样本数占56%,拥有收割机、小汽车的样本数占22%,只拥有其中一种生产资料或工具的占8%,没有任何生产工具的只占1%。(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已普遍拥有和操作机械化生产工具,拥有三种以上生产资料或工具的农民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机械化生产模式在农村取得了较为乐观的发展,农民的科技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是提高粮食生产率的关键。
3.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调查中,有572人对专业知识可以熟练掌握,占总样本的36%;有717人对相关知识很了解,占总样本的45%;有约19%的人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一般。(见图2)
从图2可以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对于相关科技知识大多能掌握和认知,这较之前来说是较大的进步,学习和掌握科技知识是提高农业技能、提高农业经营收入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反映出农民技能培训机构有很大的作用,但还需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掌握知识的能力。
(四)环保意识较弱,环境素质还需全面提高
从农民的环境素质来看,关于食品安全方面,“转基因、毒大米、地沟油、瘦肉精和三聚氰胺”这些危及食品安全的名词,96%的人表示有不同程度的了解,4%的人对上述名词没有任何了解,可以看出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普及农村,职业农民对危及食品安全的因素有基本的认知,但对其深层的了解和避免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的强化。这些有关食品安全的名词,58%的人是主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介了解的,37%的人是通过镇上或村里的宣传得知,1%的人是无意间了解或听说。这不但表明新闻媒介已经成为农村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也表明关于提高农民生态素质、食品安全相关意识,我们国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新型职业农民的环保素质情况也表现在环保意识方面。此次问卷调查单独将环保意识问题划分为一个考察板块,基础问题设置是农民化肥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的人从不使用化肥;59%的人用少量化肥,主要用有机肥;25%的农民主要使用化肥,少量使用有机肥;6%的农民只使用有机肥;0.4%的农民从不用肥料。(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民的环保意识是明确的,也意识到化肥虽然增产明显,但同时产生了危害,不利于环保。农民在选择农业化肥上更加科学和理智,这种进步值得肯定。在农药选择上,超过八成的农民对使用农药的态度是“不污染环境”,充分说明农民在使用农药时更多注重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在这个前提下选择效果好的农药,农民的环保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其他关于环境保护的基础性问答,98%的农民都会担心农药残留的危害,对于环保问题也是十分重视和关心的,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白色垃圾的处理也较为合理,进一步说明我国当今农民的环保意识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综上所述,新型职业农民身体素质良好,年轻化趋势加强;科技素质不断提升,基本掌握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但对于农业机械化操作和现代生产工具的使用尚未普及;教育素质中,对于自身继续教育以及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参加培训程度仍有欠缺,尚未达到现代职业农民的标准要求;环境素质较之前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对于食品安全以及使用化肥和农药的认知仍有欠缺。
三、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路径
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坚实农业基础性地位、提升农民职业的社会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環节,但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仅停留在提升农民自身文化程度、农业生产经营技能方面,相关课程未完全开设,因此,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已经成为当今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 强化科技素质,调整培训课程
影响农民科技水平的内在原因是农民的普遍文化平偏低,对科技相关知识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职业培训不足,对农业科技的转化率较低。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学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这主要依赖于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政府要提供更多的资源,丰富培训课程内容。首先培训农民对于大型种植机械的操作和日常维护修理技能,掌握先进设备的操作;在培训课程中增加关于具体农业生产的产业知识,根据农民从事的领域进行专门化的培育,科学指导农民对于种植时间分配、种植密度、农药使用剂量以及祛病周期等的安排,确保农业产出率,提高科学技术对于经济效益的转化能力,特别是风险较高的养殖业,要强化农民对于饲料与疫苗的管控,防止牲畜疫病的发生;种植业则是强化风险意识,注意人为因素导致的机械损坏、人身伤害、火灾等危险,运用科学知识有效降低农业成本和损失,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我国缺少相应的正规农民组织,这就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担当助推器的作用,尤其是农业合作社可以帮助培训部门优化整合师资结构,自身也可以提供培育场所,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农技推广部门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进行兼职培训,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社外兼职教师队伍,承担一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其次,农业专业合作社可以起农民经纪人的中介作用,现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在协调管理职能和维护农民利益方面存在困难,这就需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代表农民的切身利益打通农村市场通道,建立多方的产业合作,加速农业向市场经济转化,帮助农民建立完整的农产品推广产业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 提高内在素质,转变农民观念
1. 增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提高环境素质
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农民教育,既要注重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内容,又要进一步把握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和性质。对于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热爱自己的土地。要树立农民自身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人类一切的生产活动,都要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一切的开发和创新都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这是爱国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设的第一门课程。加强农民的爱国主义教育,最大的爱国主义便是提高生态意识,热爱土地,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职业农民素质培育要时刻牢记使命,积极组织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的国家情怀,学会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
2. 转变培育理念,更新农民观念
新型职业农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是一种职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在思想上先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认可这份职业。要让农民了解职业农民的具体概念、社会地位、职业要求以及职业精神,加强农民爱岗敬业的教育。除了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在思想上具备敬业精神、尚农精神、奉献精神和诚信意识。培育农民的职业意识,实现职业认同,这构成了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培育的基础。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不仅可以体现出对农民职业的热爱和尊重,也可以进一步升华,促使自己不断创新探索,努力提升自身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和收益。
(三) 加大财政支出,实現农民素质全面发展
1. 重视农民身体素质,建设完善医疗体系
农民素质提高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首先要抓好农民的身体素质,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建立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医疗药物和治疗设备资源匮乏,当地农民不能在所在地医院获得最基本的治疗和药品,这种状况降低了农民人口质量和身体素质。切实完善农村的合作医疗体系,保障药物以及医疗设备供给,加强政府监督,公开费用,防止恶意抬高药价,损害农民利益;建立优质医疗流动队伍,进入农村为农民提供最优质的治疗服务,使农民不再远途奔波到大城市就医,节省就医成本,享受方便快捷的就医服务,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这是储备高质量的农村人力资本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2.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转变农村精神风貌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活环境,政府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古村落的维护和建设,不但可以帮助当地农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可以丰富当地的村民生活,满足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助于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保持身心健康,摒弃传统的落后而闭塞的小农思想观念。除了日常的农业生产经营外,培育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意识,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下乡、艺术表演、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当地建立农民文化活动中心,满足农民日常下棋、画画、乐器、摄影等爱好需求。活动中心还可以设立亲子娱乐场所,增强留守儿童与家人互动的机会,有利于农村生活的稳定和谐发展[6]。
参考文献:
[1]阎占定.论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体[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86-89.
[2]孔繁金.“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J].学习论坛,2013(3):19-22.
[3]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M]. 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6-57.
[4]宁先圣.论人力资本理论的演进及当代进展[J].社会科学辑刊,2016(3):39-42.
[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 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Chong Chor Lau and YushengPeng.Explaining China's Rural Industrialisation: The Roles of Social Capital,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Fundamentals[J].China Report,2000(36):355.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