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生昌/文
交响乐队中大提琴声部基础建设之我见
◎邵生昌/文
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庭,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下面分组介绍各种乐器(它们都是从高音到低音的乐器):
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等。
交响乐队以木管作为判定编制的标志。按规模大小,如果常用的每一种木管乐器都用上两件,那构成“双管”编制的乐队;用上三件,即构成“三管”编制的乐队;用上四件,即构成“四管”编制的乐队。为了各组乐器之间数量的比例合理,随着木管乐器的增减,弦乐器及其他乐器的数量也要随之变化,以保持声部音响的平衡。
双管编制的乐队的总人数有60余人。三管编制的乐队的总人数约有90余人。四管编制的乐队的总人数约有110多人。
每个乐器组有一个首席演奏家(或独奏家),其在组内有独奏和领导组内其他音乐家的任务。
(5)在两个主立杆中间增加一道附加立杆(采用¢22圆钢),附加立杆与上弦杆(与下弦杆)焊接牢固,单根主梁桁架完成,附加立杆的高度1200mm,间距1800mm。
小提琴分两组: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因此小提琴有两个首席演奏家。第一小提琴的首席演奏家也被称为首席,其不但是弓弦乐器的首席,而且是整个乐队的首席,地位只在指挥之下。
长号的首席演奏家是低音的首席演奏家,而小号的首席演奏家则是整个铜管乐器的首席演奏家。双簧管(有时是长笛)的首席演奏家是整个木管乐器的首席演奏家。
法国号技术上属铜管乐器,但往往同时有铜管和木管乐器的作用。大多数乐器组还有一个副首席,假如首席缺席的话他们代理首席。
现代管弦乐团演奏时一般需要一个指挥家指挥,过去的乐团没有指挥家,首席或羽管键琴家起指挥家的作用。今天,尤其一些小的室内乐团或专门演奏巴洛克音乐的乐团也不用指挥家。
大提琴的起源至今没有定论,学者们还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不过目前主流的说法是大提琴是由维奥尔琴(Viol)演变来的,并推测早在15世纪中期大提琴就已经诞生了,大提琴的演变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直至今日,许多制作大师仍然在追求将其更加完善。另一种说法是大提琴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是基于小提琴形制而制造的,最初被称为“低音小提琴”(bass violin)、“大型提琴”(violone)和“小的大型提琴”(violoncello)。大提琴的全称(the violoncello)直到17世纪才被广泛认可并逐渐发展为现代大提琴的形制。还有一种说法是大提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是由一种叫“低音维奥尔琴”或“膝间维奥尔琴”的15世纪的乐器演变而来。维奥尔琴的体积不像大提琴那么大,弧形也不那么明显,但演奏时可以夹在两膝之间,像大提琴那样用弓拉奏。
早期大提琴演奏姿势是把琴搁置地上或将琴夹在两腿之间,直到19世纪40年代,比利时大提琴家阿地里安·瑟瓦伊斯(Adrian Servais)发明了尾杆,从此,大提琴才有今天的演奏样式。从巴洛克时期开始,大提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专为大提琴创作的独奏作品,作为独立的低音乐器,大提琴在室内乐重奏和交响乐队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其功劳应归功于古典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当然,一些活跃在宫廷和世俗音乐舞台的演奏家,他们在扩展和提高大提琴演奏技术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毋庸置疑,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作曲家对大提琴革命性发展也是功不可没的。
独奏曲——独奏大提琴为主,钢琴或乐队为次,担当伴奏。
奏鸣曲——独奏大提琴与钢琴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只有先后之别,音乐对话形式。
协奏曲——独奏大提琴为主,交响乐队协作,共同完成音乐作品,对话形式与奏鸣曲不同(有时独奏与乐队竞争对抗)。
管弦乐合奏——作为重奏乐器,大提琴在乐队或重奏中充当旋律或和声伴奏功能,是交响乐队中绝对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之一。在交响乐队中它有时是主角,有时是配角。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作品中,大提琴的表现力与小提琴同等重要。
大提琴属提琴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在管弦乐曲中大提琴声部经常演奏旋律性很强的乐句,也与低音提琴共同担负和声的低音声部。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有“音乐贵妇”之称。更重要的是它是大型交响乐队中的衔接声部,从音色的转化至各类乐器组在激进中的融合都担负着通畅的桥梁重任。
要建设合格的大提琴声部必须要有合格的大提琴演奏者,而拥有完善的演奏技术是首要条件。完善的技术当然包括优美的音色、精确的音准、对音乐敏锐的感受力等等。虽然音乐展现极其重要,但精湛的技术是为更好地表现音乐而服务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奏员必须掌握该乐器所有演奏技术,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表现音乐。
掌握技术只是第一步,音乐修养才是接下来最重要的,了解作曲家意图、表现手法以及了解作品相关的音乐背景。音乐修养的不断提高与技术保障相辅相成,明确地知道自己声部在乐队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要去了解其他声部的角色分工,做到“知己知彼”,只有这样才能真真正正地把握整个作品。如果本声部在演奏中处于旋律声部,那么除了在完成这个旋律的同时,也要听到伴奏声部的和声织体,不能一味地只想突出自己的旋律,想压过一切和声伴奏。反之,如果作为伴奏声部,那么就一定要清晰可辨地听到旋律声部的走向(旋律有可能出现在乐队的任何一个声部上)。只要注意并做到这几个方面,就能更好地把握乐曲的风格和情绪,并对乐曲有更深的理解和发现。有时突然间你会觉得一个以往认为非常复杂、零乱的和声伴奏织体变得如此之简单、清楚,原因就是因为在演奏过程中你已经把自己和整个乐队融为一体,乐曲的每根线条自然而然地清晰起来,形成一个有条理的整体。
有些演奏员只注意演奏技能的训练,而往往忽视了心理素质的训练,从而上台演出时常出现心跳加速、气息上浮、口干舌燥、双手颤抖、两腿打战、心理紊乱现象,甚至有一些演奏者大脑记忆突然出现空白等。上述现象都属于心绪问题,其结果是造成演出不圆满或失败。因此,一个高素质的演奏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演奏技能两方面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有技术保障。有句话说得好,“艺高人胆大”。如果说自己的技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心里自然就会比较踏实稳定。因此想要拥有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还是应该先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才有提高心理素质的资本。而在实力并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谈心理素质没有太大的意义。
其次,应将演奏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一项基本功来训练,学会“凝神”“和气”,增强演奏员的良好心理素质。
再次,建立信心,增强意志,克服对客观环境的不适情绪。心理现象的发生,大都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所造成的。有的演奏员,平时演奏很正常,上台演奏马上发生变化,平时的那种自然、平静、稳定的心理状态,被紧张恐怖所代替,这样演奏技术就不能正常发挥。用我们行话讲“上场晕”,就是属于这种情况。这种心理恐惧的反常现象,主要是客观环境的改变造成思想的压力。平时排练无人观看,演奏者都很放松,比较自然,更谈不上紧张。一旦遇上重大演出,任务重了思想有压力,环境改变了。台下坐满观众,不能像排练那样出错了重头再来。正式演出无论好坏都是一遍过,这样有的演奏员临场就开始紧张起来,找不到感觉了。因此,除了演出前走台外,最主要的是对自己要树立信心,充分地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信心是成功的最好保障。当然,过硬的演奏本领是增加信心的条件,是成功的依据,必须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才能获得较好的技艺。有了较好的技艺,思想上的负担就会大大减轻,就能发挥得较好。
综上所述,西方交响乐的历史辉煌延续至今,在历史的洪流中,在世界的进程里,在人类精神、情感和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上,在描绘自然、刻画心理的高层面中留下了灿烂的一页。交响乐中各层次的乐器作为各具个性的音乐表现形式,在交响乐这个宏大的载体下奏响了强劲的生命呼声,为人类的历史进步留下了庄重的一笔。作为大提琴声部,在技术、技能、配合、协作和独立的提高下,在全面、细微、精致地审视完善后,使得大提琴声部在交响乐中展示自己更积极与更有建设性的进步。
[1]李峰.怎样调整乐队演奏员的心理情绪[J].剧影月报2008.06.
[2]罗伯特舍曼,菲利普赛尔顿.古典音乐[M].
[3][英]罗宾丹尼尔斯记,张世祥译梅钮因谈话录[M].人民音乐出版社.
[4]夏宏.20世纪弦乐大师[M].上海音乐出版社.
[5][台湾]徐丽雯.你不可不知的音乐大师及其名作[M].南海出版公司.
[6]罗筠筠.李德伦传[M].作家出版社.
(作者单位:青海省海西州民族文化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