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2017-07-26 09:34周立英
学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联系生活

周立英

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下的一门新的独立的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从课程的内容和课程实施的途径来看,它超越了教师体系化的教材,也打破了封闭模式下的课堂,要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和学生们的生活开展课程。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应该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生活;联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4-009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58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时期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教学中,新的课程体系逐渐构建。综合实践课程是新课改下的一门新兴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实践性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把学生的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学校和校外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经历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和进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势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封闭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把“知”与“行”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走进课堂,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知识的价值和魅力。

教师常说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自理能力都很差,这一方面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使他们缺乏锻炼的机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旧有的课程设置——重知识轻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新课改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大胆创新,这是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去经历和感受的。生活是学生最好的实践场所,也是便于学生去参与和感受的,所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落实课程教学的要求,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的小学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一定要围绕学生进行预设和开展。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因为年龄相对较小,主动学习的意识相对欠缺,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约束,另一方面需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其中兴趣的调动尤为关键,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生来关注的话题更多的是他们经历过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们更喜欢做能够动手参与的活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学科,重视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托开展教学,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落实教学任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教师给学生布置“三个一”的实践作业,即为母亲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自己亲手制作一份贺卡,写一篇赞颂母亲的作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母亲的辛劳和母爱的伟大。同时,这些活动内容是学生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也有一定的认知,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有事做、有话说,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能够实现学科学习的优化。

二、紧扣生活热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现代教育特别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也不例外。在新颁布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在综合實践活动课程中要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还要密切联系实践、联系生活中的热点。

例如,在“校园绿化”实践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了解和参与学校春季的绿化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绿化给校园带来的变化。课下给学生布置了解我国目前存在的大气污染的严峻现实,使学生深层次理解绿化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学生也能够体会到目前国家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清楚自己的职责,明白保护环境、环保生活的价值所在,无形中提升自己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增强。

三、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标”指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所以教师不能把学习仅仅拘泥于学校生活中,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全面实施教育。这一规定的出台,是与教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完全一致的,那就是知识与能力并重,促使各方面全面发展和全面提升。

传统的小学学科教育更偏重于知识的学习和考试的准备,导致很多学生慢慢地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和学习的机器,在小学阶段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现在的小学课程教学强调要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来看,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是其实践性,以及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密切性。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要走进社会,让学生亲自去感知、体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会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组,因地制宜,因“效”制宜。各种生活体验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例如,在学习“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锻炼和提高学生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本身是一门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课程,因此要本着“生本理念”,把课堂教学的课内和学生生活实践的课外密切结合起来,用生活辅助和推进综合实践教学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够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只要教师秉承务实求真的态度,深入学习,大胆实践,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定能够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开展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新课程远程研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

[2] 王淑玲. 以人为本的综合实践课[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8).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课程联系生活
有目标自主学学会学
以课程基地领跑学校发展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简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